阿弥陀经全文网

净土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6-11 03:37:4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净土的意​思?

净土(佛教解释)

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一般专指阿弥陀佛国土。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又称极乐国土。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其土中菩萨最终都将生往极乐净土。

如有饿鬼畜生人天四道众生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无疑,并向往之愿生彼国,当修十善业以为根本,勤饮八功德水,命终即可脱离四道,于彼国七宝池莲花中分别化生。

何为八功德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

何谓澄净,能洗一切垢染无余。

何谓清冷,能去热恼令众清凉。

何谓甘美,法果殊胜如甘美食。

何谓轻软,移欲贪山断诸欲索。

何谓润泽,住念清净诸尘不起。

何谓安和,无有妄想身心安和。

此水饮时四道苦果一时不现;饮毕善根增长,福德多者长乐受用。福德少不得长乐受用者,当无所求而行财布施,自得福德增长。

佛教思想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在的庄严的处所。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就者。因为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而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成道,伟大的本愿就是在于净化人间,期将娑婆秽土转化为清净国土,这也是属于净土思想的范畴。

净土思想在现世人间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狭义的净土专指西方极乐净土,这是因为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特别弘扬弥陀思想之故。又因《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弥陀经》等诸经的推崇及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有所谓“诸经万论,导归极乐”的“统摄八宗”之势,因此,以弥陀思想为主的净土宗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善导、道绰、慈愍等大师的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喜爱,和禅宗一样,为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深远的宗门。当代由于净空法师等高僧大德的大力弘扬,弥陀净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传播,国内外修学者及修学成就者亦日益增多,对净化现代社会风气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大乘佛教是大智慧,大哲学的教育,而非简单的宗教,其他宗教教义皆有天堂等施设,而佛教认为,天道也在六道之中,要出六道,脱轮回,唯有涅槃,往生成佛。对于一般信徒,这显得遥远。一些佛教徒认为道教属于天道这是错误的说法,华夏神仙不等于印度诸天(即佛家的天人),追求解脱固然重要,切莫矮化自己的祖宗。

净土学说的相关经典给予信徒们以信心,修学法门简单,融于生活之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净念相继”是基本修行方式。净土思想中,包含了许多积极行善的因素,因此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弥陀净土

简述

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至晋宋时期受到了中国僧俗的高度重视和青睐。据《广弘明集》卷十五载,东晋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尝命工匠造阿弥陀佛像,并撰赞文:“此晋邦五末之世,有奉佛正戒,讽诵阿弥陀佛经,誓生彼国,不替诚心者,命终灵逝,化往之

。彼见佛神悟,即得道矣。”东晋末年,慧远承继前代弥陀净土遗响,于庐山汇合名流诸贤,同修净业:“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着其文曰:‘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慧远是东晋时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他一改其师道安弥勒净土的信仰。倡导弥陀极乐信仰,把净土信仰由菩萨(弥勒为菩萨)推向了佛(弥陀为佛),更上了一层。慧远组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活动,在南方的朝野,山林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著名文士、学人的参加,更加推动了弥陀净土信仰在社会上的传播。故后世将慧远尊奉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法门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常人谓净土宗唯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已上讲应发大菩提心竟。

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就以上所说:

第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心者,自无此讥评。

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关于净土宗修持法,于诸书皆详载,无俟赘陈。故唯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

(弘一法师1932年11月讲于厦门妙释寺)

修行方法

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愿力所化生,众生诚心念佛行善,即可在九品莲花中一品往生。

往生的人有九种的品类,所以所托生的莲花叫做‘九品莲花’,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叫做‘九品净土’、‘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或‘九品莲台’,所修的九种净行也叫做‘九品行业’,阿弥陀佛更号称为‘九品觉王’。

修怎么样的因,就得怎么样的果,谁想知道自己将来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现在所修的‘九品行业’是属于哪一种品类,就可预知其消息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须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还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愿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要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国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死后应堕地狱,命欲终时,狱火煎迫,遇善知识,赞说弥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闻已除八十亿劫重罪,狱火化为清风,吹诸天花,花上化佛来迎,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地狱,临终遇善知识,说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说九品往生的情形来看,上三品之往生者,乃悲智双运之菩萨;中三品之往生者,乃缘觉声闻之圣众;下三品之往生者,便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种品类的众生都可以往生,可见念佛法门,的的确确,彻上彻下,无所不宜,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不管是谁,只要听到念佛法门,能信,能愿,能行,即属‘缘熟众生’,即有资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门可以九品往生,这为世人敞开了超凡入圣之大门,而且下下品往生,也胜过三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许多世人,以得少为足,常说:能下下品往生,就够了!对此,净空上人时常苦口婆心的教诫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万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可以,这个志气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还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这一生不就错过了吗?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达不到中品,下品确实还有分;千万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没有把握。’世人应紧记上人的教诫为是。

用功修行,前提是要有心愿,佛教叫做发愿力,世间叫做定位,也叫做目标、方向。学佛人不管出家在家,都是为了跳出六道轮回为了脱生死而修道,也就是为保命而修道。为什么要为保命而修道呢?拥有生命就拥有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一切。那出家如何为大家呢?出家应该明白做到这样的修养:如何发心,如何保命,如何保健康,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师重道、依教奉行。作为出家人是指导在家人保命,保健康,尊师重道,孝顺父母,依教奉行,保家,保和谐。有和谐,就有条件万事兴。出家如何算是做到为大家了呢?寺庙在那里,能平安一方,繁荣一方,和谐一方。寺庙常住三宝应该无条件地普利十方,同时十方无条件地供养三宝。寺庙不要搞商业化。寺庙是信仰的地方,信仰什么呢?信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仰“有一分修行就有一分保命,有十分修行就有十分保命,缺少修养就是缺少保命”。修养的标准:以知足常乐为第一修养;以知恩、感恩、报恩为第二修养;以“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我为人人从我做起”为第三修养;以尊师重道,依教奉行,以人为本,以道为重,为第四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感化十方,为第五修养。愿力发了以后,用功就是念某一部经或者念某一种咒语或者念某一种佛菩萨名号,等于是落实我们的愿力。一切事业就是真正的修行,是完善愿力的根本。念经念咒算是用功,是落实愿力的方案。如果谁说:“修行不用做事业。”这种人就是社会的寄生虫,也不是正教,而是邪教。比如我们是中国公民,我们必定要为中华民族争光。如何争光呢?为平安中国,为繁荣中国,为构建和谐中国,奉献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修行的大纲。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