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亲友书》讲解(三)
发布时间:2024-08-31 03:38:37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6年6月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亲友书》。
知财动摇无实质,如理施比丘梵志,
亲朋贫者为他世,施外无余胜亲友。
龙树菩萨告诉乐行王,你应当行持布施。因为布施是最可靠的亲友。如果行持布施,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生生世世当中,普通的亲友是暂时的,即使关系再好,时间再长也只是一辈子,几十年,然后就不是亲友了,来世可能会变成怨敌。有些上半生是亲友,下半生变成了怨敌,有的更无常,去年是亲友今年就变成了怨敌,甚至是昨天还是亲友,今天就变成了怨敌。亲友非常无常不可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这些所谓的亲友能利益、帮助我们什么?不能利益、帮助我们什么。甚至有时候无论他们对我们的爱还是帮助,都是一种伤害。可能我们做了很多错事,有很多缺点,关系好的亲友,会帮我们隐瞒这些过失,这实际上是害我们的。
所谓的怨敌,一点都不在乎我们的感受,直指我们的不足,对治我们的毛病和过患。对于一个智者来说,这是一种最大的帮助,也是一种最大的利益。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的过患,有这么多的毛病,就会去改正,这叫进步。
当我们稍微有一点点功德、福德,亲友们就会帮我们宣扬,这是他们对我们好的一种方式。他们没有别的,就是我们宣扬怎么怎么好。宣扬功德是毁坏功德的因素。宣扬的越多,知道的人越多,功德越小;宣扬的越多,知道的人越多,福德越小。颠倒嘛!所以,亲友不能利益、帮助我们。怨敌就不一样了,怨敌知道我们有功德或知道我们做了何种好事,于是帮我们隐瞒,帮我们保密,不往外说。若有人提起,可能就生气:“没有,哪有啊!”实际上这是帮助我们,利益我们。
事实就是这样的,所谓的亲友实际上不能利益我们。我们特别讨厌,特别嗔恨的所谓的怨敌,才能真正帮助我们。佛为什么讲安忍的功德?因为安忍的功德非常大,我们若能修安忍,对于我们积累善根、积累福德,都是非常有利的。这是积累善根和福德非常有利、方便的一种修法。
安忍是从内心里生起智慧,当有人害你、骂你的时候,不是心里很难受、很生气,还要忍啊忍啊……这不是真正的安忍。真正的安忍是把它当作好事来看待:“这是我修行的机会来了,这是我真正的善知识……”能对照自己,改变自心,这叫安忍。什么叫安忍波罗蜜?波罗蜜是智慧的意思,安忍不能离开智慧,否则就不是安忍波罗蜜了。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些亲友都是对我们好,对我们有恩德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维,他们实际上是害我们的。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他们也不想害我们,但是由于愚痴颠倒,他们所想和所行是背道而驰的,他们想帮助,想利益我们,实际上却伤害了我们。
而布施才是真正的、究竟的亲友,也是最最可靠的亲友。因为我们若是如法做财布施,在生生世世中能给我们带来财富圆满,谁不喜欢财富圆满。但只有财富,没有智慧也是一种压力,若是没有修行就是一种障碍。还有法布施,如果我们同时做法布施,能在生生世世中给我们带来智慧。若是有智慧,有再多的财富和受用,也不会变成压力,也不会变成障碍。所以只做财布施还不行,还要做法布施。无畏布施在生生世世中能给我们带来健康长寿。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布施带来的暂时的利益,带来的究竟的利益就不说了。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任何东西都带不走,但是布施可以带走,种下的善根和福德可以带走。我们布施的同时,在我们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善根和福德。就好比农民在田里耕耘一样,把种子播下去就行了,我们做布施的同时在心相续中就种下了解脱的善根和福德。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包括我们的身体,但灵魂是不死的。什么叫死?这个肉体,也就是所谓的躯壳,不呼吸的时候被称为死,不呼吸的时候灵魂就离开了。灵魂不死指心的相续不间断。
刚才这些善根和福德种在哪里了?种在心的相续中了,心的相续不会死,所以这些善根和福德都能带走,其他这些表面上的东西都带不走,权力不能带走。当你面临死亡的时候就没有权力了,你真正离开这个世界,步入中阴界去见阎罗王及狱卒的时候就没有权力了。即使在人间你是国王,你是大臣,但是阎罗王不认,狱卒们不认。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即使是世界首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分钱、一毛钱也带不走。你去见阎罗王和狱卒时,一分钱也没有。
你见狱卒见阎罗王时,钱再多也没用,无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狱卒们不认,也不认金银财宝。即使你有成千上万的眷属,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仆人也带不到阎罗王那里。什么也带不走,一根毛发也带不走,包括一辈子用心爱护的身体也要舍弃,只能孤零零一个人步入后世。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不让人碰,不让人看,天天供着。吃什么好,穿哪个好,挑啊挑。你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就变成了尸体。要不火化,要不到天葬台喂鸟。能喂鸟也行,鸟还可以接受,狗还可以接受。如果是放在箱子里冷冻,硬硬的,过两天就火化了,变成灰了,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是种下的善根与福德。所以布施才是我们真正的亲友,布施才能真正利益我们。
我们经常打电话,送东西,跟他人打交道,要把这一切精力都放在布施上:给亲友电话时,要想到布施;给亲友送东西时,要想到布施——一切都要变成布施。打电话时,说一些悦耳语,让他们心情愉快;送东西时,要想到是为了安慰他们,让他们获得一时的满足,这也是一种布施。但是这个时候要转念:他们是与自己有缘的众生。要有这种施舍心:无论是财富,还是受用,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动摇不定,无有可信赖的,都是虚假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做布施,意义就大了。不然,拥有这些有什么意义呢?龙树菩萨讲积财守财失财都是痛苦。开始是痛苦的,中途是痛苦的,最后也是痛苦的,都离不开痛苦。所以这些财富都是无常的,虚假的,一点都不可靠,一点都没有恒常性,都会变化的。有了这些财富,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也行,但是不能!无论我们多么富足,仍然会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如果有了一百万,又想要一千万;真正有了一千万,又想要一个亿;真正有了一个亿,又想有几十个亿……就这样没完没了。
几年前我遇到过一个千万富翁,但他觉得自己还应该赚钱,不然就落后了。永远这样,不知满足。身体、法都应该布施,都要把这些利用起来。
我们都一样,不去做布施,不愿意做布施,怕自己布施以后再也没有了。其实越布施财富越多,但是人都愚痴,不明真相,不敢布施,怕自己变成一无所有的人,怕自己变成穷光蛋,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些想法都是多余的。我们要布施什么?要布施财富,要布施法,要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这是真正的无畏布施。
财布施的对境包括以下几类人:以前印度有很多婆罗门,他们也是修行人,精进苦修;还有出家比丘,还有对亲戚朋友、贫困者进行布施,这是布施的对境。第一是出家人,第二是婆罗门(苦修者),最后是亲戚朋友。与我们经常有来往的人,也可以做布施,主要是把对方当作众生,进行无私的布施,不求暂时的回报,这叫布施。
现在世间有这样的情形,这次给他随礼,下次他肯定还礼,这是求回报。还有,有的人做布施贪图异熟果。什么是异熟果?佛说布施能发财,可以财源滚滚,为了这一点而做布施,这也是贪图异熟果。要无私地不求回报地布施。比如说,亲朋好友送了东西,来赞助,这时要把对方当作与自己有缘的众生,不要认为是“我”的朋友、“我””亲戚,这样以我为中心就是自私。
要以众生为中心,把我去掉,这样可以行持菩萨道,要做这样的布施。第一,把对方当作与自己有缘的众生;第二,无私,就是不求回报地布施,这样送东西帮助别人,都是布施。对家人也是,父母生病,应该供养父母钱财治病;对儿女,不给钱不行,不买东西也不行,很头痛。要想到儿女是与自己最有缘份的众生,把他们当作众生,不求回报地去给予。
有的父母对儿女好是求回报的:我对他好一点,他将来能不能对我好一点?我现在满足他所有的需求,将来他能不能给我养老送终?不要想这些,不要想这种果报,只要当下去做,只要把事情做好了,火点上了,灰自然就有。不求任何回报,没有任何要求地布施,心里自然就清净了。站在因果的角度讲,这都是了缘了债的方式,也是一个过程。缘也了了,债也还了,才能了脱生死。
作为大乘修行人,站在菩提心的角度,要把对方当作众生,自己对他无私地奉献和付出,这都是积累善根、积累福德的方法。当下就把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行为,所做的一切,都变成了布施,变成了修行了。
只要你有智慧,真正想修行,没有什么可难的。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布施是有钱人做的事,布施是拿很多很多钱来做。不是这样的。谁都可以做布施,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进行布施。对贫困者、有困难的人,帮他们一下,这也是布施。一些动物面临生命危险,去解救它们的生命,去放生,这是无畏布施。
当乞丐向我们要钱,我们给予,这也是布施。有些菩萨的传记说,当有人来跟菩萨要东西,不论要吃的还是要钱,菩萨们内心生起的喜悦远远超过了阿罗汉入定时感受到的喜悦。那些阿罗汉入定时的喜悦,是世间任何喜悦都无法比拟的。
可我们遇到有人来乞讨的时候,烦的不得了:“又来了!”心里还分析:他们是不是真正的乞丐?这跟你给与有什么关系?有人要就行。
有一个公案,讲有一位哲美根顿王子特别爱布施,国王也允许。国王有一颗如意宝特别珍贵,是国宝。国王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你没有权利给别人”。一天来了一个乞丐,向王子要东西,王子问他要什么,他说什么也不要,只要如意宝。王子说,这不行,我没有权利,因为国王没有允许。那个人很不高兴:“虽然你之前做了很多布施,但不给我如意宝,你的布施就不圆满了。”听到乞丐说这话,王子就把如意宝给他了。乞丐来自另外一个和他们有仇的国家,但是王子也给了。
无论是敌人还是仇人,只要来要就给,这才是布施。佛法里讲的布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怨敌与亲友的分别。如果有分别,布施就不清净,不究竟。这个人对自己好就布施,这个人对自己不好就不给……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有的人还在那分析……分析什么?就给呗!哪怕给一块钱,他们得到了一时的满足,我们心里也很舒服。对有些人来说,即使给一百块钱,一千块钱,也不满足、不高兴。哪怕给乞丐一块钱,他都特别满足、高兴,他们满足了、高兴了,我们自己心里也舒服。能让自他生欢喜就行。有的人说什么:“乞讨是一种生意模式,那是造业的……”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要到超市买东西,因为他们也会将赚来的钱拿去做生意,也会造业。归根结底地说就是不想给,没有别的。
还有法布施。就是分享自己得到的法益,明白的道理。有的人却是:“我要传法,我要讲法……”不要这样,是分享,要跟他人分享,自己明白这个道理,要告诉他人,让他人也明白这个道理,要有这种利他心。有些人学到些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要怎样怎样……这样就不好了。若自身实在没有传播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分享,也可以利用信息传播给别人,这都是正能量,能解开众生心里的疑惑,让他人的内心有些缓解,这也是布施。法布施,首先想到的是众生,能不能解开他的疑惑,能不能让他的内心稍微宁静一点,能不能帮助到他,让他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有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利他心。不是要宣扬自己懂得多,就是转一下心态。
无畏布施就是全力以赴去爱护众生的生命。无论做什么,例如出门,都应该想到众生:我会不会恼害众生,会不会伤害众生的生命?
为什么僧人要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在夏天小含生最多的时候。当时佛在世的时候规定,夏天三个月不许出门。这样规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这些沙门经常在外边跑,很多外道诽谤佛教说,这些佛门的出家人或沙门,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到处瞎跑。由此佛就做了这种规定。第二是因为夏天小含生特别多,出去会伤害很多生命。结夏安居是为了戒杀,是爱护生命的一种方法。我们也要注意,尽量不伤害众生的生命,尽量不恼害众生,这也是布施,是无畏布施。
如果能如理如法地行持布施,那么生生世世都会财富圆满,智慧圆满,还能得到健康长寿等福德。所以,布施才是最究竟的亲友。
然后是持戒。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戒”指戒律。戒律有很多允许和不允许很多取舍之处。如果持戒了,我们的相续自然就会变得清净。相续变得清净了,这是戒律的功德。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律是增上生、决定胜一切功德的根本。增上生是暂时的,指八大成就、八大神通。如神足通,真有这种神通会比飞机飞得还快。还有天眼通、宿命通等,还能得到财富、权势、才华,俊美的容貌等。这些都属于世间的福报,不是出世间的福报。
戒律清净了,一切功德自然就会产生。这里用比喻来说明动静。动指运动、活动,运行活动的人类。我们这些人类在大地上运行、活动,走来走去。不仅是我们,还有其他动物如马、牛、羊,也是在大地上运行、活动的。静是静止不动,像山川、高楼等等。
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都依赖于生存的依处——大地。我们的运行、活动,都是在大地上进行的。若是没有大地,我们不会飞,也没有办法运行、活动。还有静止不动的山川、房屋、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大地的承载,怎么能建造,怎么能稳稳当当地矗立着呢?如果没有了大地,这些都不会有。这是以比喻来说明没有戒律或戒律不清净,其他任何世出世间的功德都不会有。即使有了也没有意义,比如世间暂时的权势、钱财、才华或是荣誉,都像抓在手里的沙子一样,都是不可靠的,瞬间就会漏尽。
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傲气冲天!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当业力真正现前的时候,这些什么也不是;在地震面前,在海啸面前,连个蚯蚓都不如;一下就被卷走了,一下就被埋在地下了,连个苍蝇都不如。蚯蚓也许能爬出来,苍蝇也许可以飞,你呢?只好在那里等死,在恐惧和焦虑中离开这个世界。
我现在给大家讲法,讲大道理,但是灾难真的来了,要面临死亡的时候,跟那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任何时候,把自己放低,反观自心。高高地坐在法座上,大道理讲得滔滔不绝,灾难真正来了,真正要面临死亡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一样不如蚯蚓、不如苍蝇。所有的人都一样!
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这是龙树菩萨以比喻来说明的。我们也可以拿这个比喻来分析,大地没有了,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若是戒律不清净了,一切功德都不会有。
《教比丘经》里说,有些人所受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所受的戒律是快乐之源,戒律清净就是快乐之源,戒律不清净就是痛苦之源。
我们经常讲:有利就有弊,无论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都是一样的。想占便宜是不可能的,如果戒律清净,就是快乐之源,今生来世都会令你快乐;如果戒律不清净,今生来世都会令你痛苦。
龙树菩萨在这里讲了四个要点:
第一,未失。我们修行有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有居士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五戒是圆满戒。出家有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些戒律不能破坏,不要说犯根本戒,连支分戒也不能犯,犯了要及时忏悔,这样也算是戒律清净。若是犯了支分戒以后不在乎,不去忏悔,也属于持戒不清净。佛当时也是这样规定的。
在家人也是一样,比如受八关斋戒是在家人的增净法,每半个月要受一次;出家人也有增净法,每半个月要做一次,做增净法的时候要互相忏悔。比如说三个沙弥到一个比丘面前磕头忏悔,直到比丘说可以了。比丘也要互相忏悔,主要是忏悔所犯的支分戒。如果犯了根本戒就要离开僧团,不可以进大殿,这都是佛当时规定的。
在家人犯了根本戒,要重新受戒,支分戒要进行忏悔,不未失是这个意思。戒律有根本戒和支分戒,支分戒和根本戒不详细给大家讲了,之前我们讲戒律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今天没必要再重复。
主要是强调犯根本戒要离开僧团,不允许进大殿。犯支分戒要忏悔,就能清净。居士也是一样,不能犯根本戒,犯了支分戒要及时忏悔,想清净戒律就要这样。
第二,完整无缺。无缺是对治支分,即为殊胜广大,这个主要是对治法。
犯戒一般有四个原因,第一,不知道而犯戒;第二,不深信而犯戒;第三,烦恼重而犯戒;第四,习气重而犯戒。虽然我们知道了也深信了,但是烦恼生起时的当下无法对治就犯戒了;由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中就犯戒了。要对治这四个原因有方法。
第一是不知道而犯戒。如果不知道就要学,学了就知道了,但是现在都不愿意学。五部大论里有戒律论,讲的都是戒律。戒律有四分律、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根,四分律主要讲的是别解脱戒,这些讲的都是出家人的戒律。还有很多在家人的戒律,在家人叫优婆夷、优婆塞——女居士、男居士,也讲了很多戒条。为什么不学呢?都知道受戒,却不知道戒条。听说要传居士五戒,都来受居士五戒;听说要传菩萨戒,都来受菩萨戒,但是却不知道戒条。“知道啊,居士五戒不就是戒杀盗淫妄酒吗?”哪有这么简单,有很多详细的内容、细节,都要掌握,才能受持戒律。但是你不明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就要学,必须要知道。
比如沙弥有沙弥戒,不能只是念,不但偈颂要背下来,还要思维、对照自己。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多条,都要记下来天天念,思维、对照自己有没有犯戒,对治的方法就是学,知道了就行了。所有的根本戒和支分戒都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会犯根本戒,在何种情况下会犯支分戒,都有详细的说明。如果知道了,第一个原因就不存在了。
第二是不深信而犯戒。要多去了解佛法,了解佛陀,深信善恶因果,深信佛所讲的这些真理。你真正深信了,了解了佛法,了解了佛陀,对这些真理和道理生起了信心,第二个原因就没有了。
第三个、第四个是因烦恼习气而犯戒。烦恼习气要靠修行再修行,这样烦恼、习气慢慢就能对治,最后烦恼、习气都没有了,就要成佛了,就要发光了。
第三,混杂。无论是受居士戒还是受出家戒,都属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为了解脱,为了能到达彼岸,这要有出离心的基础。这样不能混杂世间俗道——不能为了世间,不能贪恋世间,否则戒律就不清净了。也许有些人觉得这也太难了,对世间没有贪恋,一点都不为世间的福报不可能吧。居士戒和出家戒都属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必须有要出离心的基础,若是没有出离心的基础,都不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在家人受的是居士五戒,从在家戒律的角度来讲这是圆满戒;出家人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从出家戒律的角度来讲这是圆满戒。但若是你的相续中没有生起出离心,统统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别是个别,即个别解脱,谁受戒谁就能解脱,谁不受戒谁就不能解脱,这是别解脱戒的含义。
出离心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恋,一心求解脱。还有沾染、烦恼,恶劣的发心。恶劣的发心就是有些人无法坚持了,想舍戒,有这种发心,有想舍掉戒体的想法,并且说了一些能舍戒的话,戒体就会在相续中消失。舍戒就是舍掉这个戒体,有这样的念头都不行。掺杂贪心、嗔恨心等烦恼也不好,这都是不难沾染破戒之因,烦恼恶劣发心等。具足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戒律就算是清净的。
受持清净戒律能获得一切功德,无论暂时的还是究竟的功德都能圆满。为什么单独讲布施和持戒?因为对于一个在家修行人来说布施是很重要的,对出家修行人来说戒律是首要的。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刚才讲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修,再加博大智慧,就是六度。佛菩萨所有的学处都包含在六波罗蜜里。布施就是施舍心,能布施对财富、对自己一切受用的贪著,没有贪著,断除贪著,这是布施圆满;持戒是身口意清净;安忍是无论面对何种对境和事情,心里坦然,能心甘情愿、心平气和(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是心甘情愿,从对方的角度来讲是心平气和),都能接受,这样的心态叫安忍。当有人伤害、加害时,心里没有嗔恨,没有怨言,这就是安忍。
还有在修法的过程中,能接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这两天下了点雨,有点冷,有人就动心了:“天气也太冷了,百日共修一百天也太煎熬了吧!”而不是“雨打日晒也不怕”。要有这种心:“求法真的不容易,得法更不容易,我要不顾一切,不畏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一心一意求法!”这种心叫安忍。
在百日共修期间,从四面八方来了这么多人,互不相识,家庭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很多人的习气、毛病必须要接受啊,不然怎么圆满百日共修啊?有些人心里又烦恼了,“这是什么人啊?”看到的全是不好的,心不清净看什么都不清净。
我们要有一个包容心。什么叫利他心?从心里接受他人叫利他心。你不接受他人自己也难受、也烦恼。还不如把心量打开,接受对方,这叫圆融。这样你就能得到共修的功德和利益。
你要接受,因为什么样的人都有。这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是未来佛。有些人刚开始求法的心比较强烈,自己想静静的看书,想好好的打坐,这个时候对境来了。有人动这个,动那个,心里就开始烦了:“我要看书,那人不让我看,我要打坐,他扰乱我。”你真想修行,真想得到佛法,就要去接受,这时候要修安忍,这叫安忍。
凡夫有些毛病是正常的,你要打坐,他也不要打坐;你要看书,他也不要看书,你要求他不说话也不动,有点太过分了吧!修安忍就这么修,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换位思考,换做是自己,你也一样,你也会这样做的,这就是安忍。佛法里有很多调心的方法:显宗里的无我空性智慧,密宗里的大光明、大圆满境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调整心的方法。
佛讲,众生的烦恼无有穷尽,所以对治的法门也无有穷尽;众生的根基五花八门,法门也是五花八门。有些人又开始分别了,怎么还要这样讲?不同根基有不同的佛法,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引导,这才是佛法。针对你,都合乎你的胃口,就不是佛法了。你要明白这些道理啊!
什么叫佛法?根基不同,意乐不同,福报不同,众生不同,所以对治的法门也不同,如同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才能写处方,佛菩萨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自己去接受、去对照,能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这是安忍。
第三,精进。精进是有意乐,心里有欢喜。“又要上课了,又要听法了……”心里生起了厌烦不是精进。有时候上座时间长了一点,心里就想:一个多小时了,怎么还不结束?一个多小时了,怎么还讲啊……这就是不精进的一种表现。精进的人越讲越想听,期盼上早晚课。怎么还不上课呢?闻法也是,专注地谛听,这么快就结束了?其实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了……这种心态叫精进。精进在于心态,不在于形式。形式上天天打坐,天天念经,心里若是没有欢喜,没有意乐,就不是精进。
第四,禅定,主要是定。
第五,智慧。有分析、辨别的能力,这点很重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智慧,有了智慧就能获得解脱。
第六,回向圆满。“趋向”是回向的意思,一切善根,一切修行,都统统回向。回向有两种,一种是心里想:这些功德善根等一切都给众生,众生有了这些善根和福德,能迅速获得解脱。还可以这样想:愿这些功德善根等,都能成为我成佛的因,我要迅速成佛度众生。这些善根、功德都能让我迅速成佛,然后我要去度众生。还有一个是境界,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去回向,才是最圆满的。这是直接成为菩提果的因。刚才那种回向是间接成为菩提果的因。
三轮体空就是我们做布施的时候都不可得——布施者自己不可得,众生也不可得,所布施的东西也不可得。有这种无我空性的见解的摄持,叫三轮体空的回向。持戒、安忍等其它六度都是一样,有这种三轮体空的摄持,有这种无我智慧的摄持,才可以成为菩提果的直接因。
在自相续中圆满修行此六度。心里思维、发愿,希望自己或众生,抵达三有大海之彼岸,成就如来正等正觉果位。刚才讲了回向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心里思维、发愿,另外一种是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站在无我空性的境界中回向,行持这些善法。这就是六度——六波罗蜜。其他都是简略讲的,布施和持戒是单独讲、展开讲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