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恒岳悬空
发布时间:2025-01-04 03:37:5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记者生于雁北恒山脚下,在数年前写悬空寺的一篇小文里,曾有过这样一段颇为意气的文字,“悬空寺无疑是宏图巨制,它令所有人震惊,但小时走在去悬空寺的路上,总被往来大车扯起的煤尘风沙激怒,就找来空汽水瓶,在它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掷它。”数年过去了,这种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为了保护悬空寺,当地政府已经将这条道路辟为旅游专线,那些过往的煤车已另走他途。 悬空寺的美,是一种伟岸、傲然,令人惊叹的大美,在影响它宁静和安然的芜杂被去除后,它穿越在历史烟云中的挺拔身姿依然如故。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它的管理者是称职的,寺内游客不能同时超过80人的规定,虽然常常让慕名而来的各方游客排起长队,但对于一座千年古刹来说,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皇家道坛】万仞之上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到过浑源境内的北岳恒山悬空寺?反正金庸老先生是未亲临过的,因此,在他的笔下,悬空寺“飞阁二座,耸立峰顶……二楼之间,联以飞桥”。其实,悬空寺不是立于峰顶的,而在悬崖之腰,是一座真正的空中楼阁。 大多数佛寺,都是建在高大的平台上,让信众仰视圣者。道家建造的悬空寺更绝,干脆挂在半山上。笔者曾与大同籍作家王祥夫探讨,王先生说,道家好奇幻,所以才想出这样一个建筑,百般地炼丹升不了天,离天近一些也好!他的话是有道理的,道家建观,确有“不闻鸡鸣犬吠”的理念。 北魏太武帝执掌朝政时,嵩岳道士寇谦之为帝所宠,其苦心经营的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神 四年,在修建大道坛庙的基础上,寇谦之劝太武帝在京都平城(今大同)附近造一座“静轮天宫”。关于这座天宫的规模,郦道元的著述里说:“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魏书》记载:“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犬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 这么一个设计时便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的建筑,当然是建了坍,坍了建,耗力费时,终无结果。这样的局面,连太子拓跋晃都看不下去了,他劝父皇,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定要建所谓的天宫,还不如选一个高山头建在上面,既有了天宫又省了物工。他没有理解父亲作为一名道教徒对于成仙的祈望,这个天宫就一直这样建了下去。到了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武帝、寇谦之都已作古,执政的孝文帝决定把皇家道坛迁移到桑乾之阴、岳山之阳,迁建时,正是按照拓跋晃劝父皇时的建议将道坛建在“东山万仞之上”,这就是现在的浑源悬空寺,因此,悬空寺实际是“静轮天宫”的孑遗,只是,当时的名称叫做“崇虚寺”。 【独特景观】三教合一 其时,此起彼伏的战争,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让颇具雄韬大略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注意到,仅仅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是不行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也得好好抓。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各民族、各种信仰的黎民百姓都期盼的和谐社会、和谐大家庭?他们把目光投向“佛、儒、道”的三教结合,这么一个组合,肯定汇聚天下各流派的贤达,只要能统领天下贤达,那构建平定社会则指日可待。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悬空寺形成了独特的三教格局,直至目前,仍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三教合一的寺庙。 悬空寺有楼阁41间,主要殿堂17处,其中佛教11处,如大雄宝殿、雷音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地藏王殿等;道教5处,如太乙殿、纯阳宫等,三教合一1处。这三教合一的地方名为三教殿,殿内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的最高领袖,释迦牟尼居中,庄严肃穆、佛法无边,左为老子,道貌岸然,右为孔子,为人师表。三家祖师同处一室,和平共处。有佛教的善男信女来拜佛许愿,也有道教的弟子打卦问卜,还有儒家的徒子徒孙们来求金榜题名,大家各敬所尊,互不干涉。有道是自古佛道不同山,这里却是一堂三教同结义,“不想成为和尚的儒生不是好道士”,这个饶舌的小段子,在这里正统地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 除了被人戏称为“统战部”的三教殿,同样具有三教合流特征的还有关帝殿,这里供奉的关老爷,已不是那个为大家熟知的面如赤枣的大刀关羽的武将形象,而是正襟危坐的关圣帝君。在这里,他不仅是儒家推崇的与文圣人孔子地位并列的武圣人,还是佛教里护佑寺院的伽蓝神、道教里伏魔镇邪的天将。 让悬空寺声名显赫的,除建筑特色外,其中的宝物也堪有分量。在大雄宝殿,有三尊脱纱佛像,是镇寺之宝。脱纱塑像,因其工艺繁杂,成像后轻巧精美,而一向被视为天下雕塑之瑰宝。在中国北方,除悬空寺的三世脱纱佛像外,只北京香山碧云寺和五台山各留存一组。从全世界范围来讲,脱纱佛像也极为少见,日本东京大唐召提寺中供奉的鉴真法师脱纱像,一直以来,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 【绝世巨制】奇险巧珍 1500多年过去了,留于后世更多悬念的,还是悬空寺建筑本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悬空寺管理处的许多工作人员经历了曾让他们无比心悸的一幕,那时是中午一点多,正在接待室休息的讲解员们突然感到地下剧烈震动,接着外边巨响隆隆,是地震!大家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山崖间的悬空寺。“石头不断从山上往下滚,灰茫茫的一片。”当时在场的讲解员王霞回忆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以为悬空寺不在了。”当时,悬空寺内还有众多游客,包括一个42人的德国团队。结果,悬空寺毫厘未损的仍挂在半山,游客除了受到惊吓外,毫发未损。 由地震引发的悬崖滚石为什么没有砸到悬空寺?是借了佛法的威力,还是得到道家法术的庇护? 其实,这是悬空寺自身的看家本领:其所在的翠屏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它的位置恰好是这个弧形的最凹处,所以从山上滚落的岩石只会从悬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面,却沾不到悬空寺的一个边角,这正是悬空寺选址的巧妙之处。 巨石砸不到,那地震本身产生的巨大震动为何也奈何不了悬空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曾对悬空寺的建筑结构进行过专门研究。他发现,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横梁立柱结合榫卯结构。这个结构是将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洞里,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能够吸收震能,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这一结构特性,正是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距离地面80米之高,如此奇险的悬空寺是如何建成的? 根据寺里石碑的有关记载,当时的工匠首先悬绳作业,将山石打孔,完成托架整个寺院的横梁的布置,然后铺上木板,作为楼基。再在山下制造出所需的木质构件,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之后,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在这里,工人们开始将一个个单独的构件拼装成一幢幢楼阁。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悬空寺。 晨钟暮鼓里,那个名为李白的诗仙曾站在这里错愕无语,他可以写下诸多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千古名句,但在这里,却绝了诗性,只捡了一块峭石,飞笔写下斗大的两个字“壮观”,之后,或又曾才思涌动,但终不能直抒胸臆,干脆在“壮”字右下方再加上一点,然后拂袖而去。相比李白,旅行家徐霞客倒是在《游恒山日记》里对悬空寺大写特写:“西崖之中,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 关于悬空寺,风流雅士们留下太多笔墨,但倘若建造天宫的始作俑者寇谦之和北魏太武帝地下有知,想必他们最想听到的,还是清同治年间的重修悬空寺碑记里的这一句——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
【皇家道坛】万仞之上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到过浑源境内的北岳恒山悬空寺?反正金庸老先生是未亲临过的,因此,在他的笔下,悬空寺“飞阁二座,耸立峰顶……二楼之间,联以飞桥”。其实,悬空寺不是立于峰顶的,而在悬崖之腰,是一座真正的空中楼阁。 大多数佛寺,都是建在高大的平台上,让信众仰视圣者。道家建造的悬空寺更绝,干脆挂在半山上。笔者曾与大同籍作家王祥夫探讨,王先生说,道家好奇幻,所以才想出这样一个建筑,百般地炼丹升不了天,离天近一些也好!他的话是有道理的,道家建观,确有“不闻鸡鸣犬吠”的理念。 北魏太武帝执掌朝政时,嵩岳道士寇谦之为帝所宠,其苦心经营的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神 四年,在修建大道坛庙的基础上,寇谦之劝太武帝在京都平城(今大同)附近造一座“静轮天宫”。关于这座天宫的规模,郦道元的著述里说:“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魏书》记载:“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犬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 这么一个设计时便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的建筑,当然是建了坍,坍了建,耗力费时,终无结果。这样的局面,连太子拓跋晃都看不下去了,他劝父皇,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定要建所谓的天宫,还不如选一个高山头建在上面,既有了天宫又省了物工。他没有理解父亲作为一名道教徒对于成仙的祈望,这个天宫就一直这样建了下去。到了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武帝、寇谦之都已作古,执政的孝文帝决定把皇家道坛迁移到桑乾之阴、岳山之阳,迁建时,正是按照拓跋晃劝父皇时的建议将道坛建在“东山万仞之上”,这就是现在的浑源悬空寺,因此,悬空寺实际是“静轮天宫”的孑遗,只是,当时的名称叫做“崇虚寺”。 【独特景观】三教合一 其时,此起彼伏的战争,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让颇具雄韬大略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注意到,仅仅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是不行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也得好好抓。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各民族、各种信仰的黎民百姓都期盼的和谐社会、和谐大家庭?他们把目光投向“佛、儒、道”的三教结合,这么一个组合,肯定汇聚天下各流派的贤达,只要能统领天下贤达,那构建平定社会则指日可待。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悬空寺形成了独特的三教格局,直至目前,仍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三教合一的寺庙。 悬空寺有楼阁41间,主要殿堂17处,其中佛教11处,如大雄宝殿、雷音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地藏王殿等;道教5处,如太乙殿、纯阳宫等,三教合一1处。这三教合一的地方名为三教殿,殿内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的最高领袖,释迦牟尼居中,庄严肃穆、佛法无边,左为老子,道貌岸然,右为孔子,为人师表。三家祖师同处一室,和平共处。有佛教的善男信女来拜佛许愿,也有道教的弟子打卦问卜,还有儒家的徒子徒孙们来求金榜题名,大家各敬所尊,互不干涉。有道是自古佛道不同山,这里却是一堂三教同结义,“不想成为和尚的儒生不是好道士”,这个饶舌的小段子,在这里正统地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 除了被人戏称为“统战部”的三教殿,同样具有三教合流特征的还有关帝殿,这里供奉的关老爷,已不是那个为大家熟知的面如赤枣的大刀关羽的武将形象,而是正襟危坐的关圣帝君。在这里,他不仅是儒家推崇的与文圣人孔子地位并列的武圣人,还是佛教里护佑寺院的伽蓝神、道教里伏魔镇邪的天将。 让悬空寺声名显赫的,除建筑特色外,其中的宝物也堪有分量。在大雄宝殿,有三尊脱纱佛像,是镇寺之宝。脱纱塑像,因其工艺繁杂,成像后轻巧精美,而一向被视为天下雕塑之瑰宝。在中国北方,除悬空寺的三世脱纱佛像外,只北京香山碧云寺和五台山各留存一组。从全世界范围来讲,脱纱佛像也极为少见,日本东京大唐召提寺中供奉的鉴真法师脱纱像,一直以来,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 【绝世巨制】奇险巧珍 1500多年过去了,留于后世更多悬念的,还是悬空寺建筑本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悬空寺管理处的许多工作人员经历了曾让他们无比心悸的一幕,那时是中午一点多,正在接待室休息的讲解员们突然感到地下剧烈震动,接着外边巨响隆隆,是地震!大家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山崖间的悬空寺。“石头不断从山上往下滚,灰茫茫的一片。”当时在场的讲解员王霞回忆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以为悬空寺不在了。”当时,悬空寺内还有众多游客,包括一个42人的德国团队。结果,悬空寺毫厘未损的仍挂在半山,游客除了受到惊吓外,毫发未损。 由地震引发的悬崖滚石为什么没有砸到悬空寺?是借了佛法的威力,还是得到道家法术的庇护? 其实,这是悬空寺自身的看家本领:其所在的翠屏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它的位置恰好是这个弧形的最凹处,所以从山上滚落的岩石只会从悬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面,却沾不到悬空寺的一个边角,这正是悬空寺选址的巧妙之处。 巨石砸不到,那地震本身产生的巨大震动为何也奈何不了悬空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曾对悬空寺的建筑结构进行过专门研究。他发现,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横梁立柱结合榫卯结构。这个结构是将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洞里,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能够吸收震能,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这一结构特性,正是悬空寺在历次地震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主要原因。 距离地面80米之高,如此奇险的悬空寺是如何建成的? 根据寺里石碑的有关记载,当时的工匠首先悬绳作业,将山石打孔,完成托架整个寺院的横梁的布置,然后铺上木板,作为楼基。再在山下制造出所需的木质构件,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之后,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在这里,工人们开始将一个个单独的构件拼装成一幢幢楼阁。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悬空寺。 晨钟暮鼓里,那个名为李白的诗仙曾站在这里错愕无语,他可以写下诸多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千古名句,但在这里,却绝了诗性,只捡了一块峭石,飞笔写下斗大的两个字“壮观”,之后,或又曾才思涌动,但终不能直抒胸臆,干脆在“壮”字右下方再加上一点,然后拂袖而去。相比李白,旅行家徐霞客倒是在《游恒山日记》里对悬空寺大写特写:“西崖之中,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 关于悬空寺,风流雅士们留下太多笔墨,但倘若建造天宫的始作俑者寇谦之和北魏太武帝地下有知,想必他们最想听到的,还是清同治年间的重修悬空寺碑记里的这一句——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