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五阴妄想分第二十九

发布时间:2023-11-20 03:22:51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五阴妄想分第二十九

十二处分第二十九

十二处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分义】十二处者,六根与六境也。根已前破。今十二处,虽根境相对而破,正为破境。破境无生者,即会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入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处者方所之义。六根六尘,对成十二。总为心识起灭出入之方所,故曰十二处。

一眼色处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假若眼能生色相,那么,见空之时,无有色相,色相应灭。空由色显,色灭无色相,无色谁显空。空色俱无,境复何有?见色非空,亦复如是。此明色相非从眼生。又若色相能生眼根,那么,见空之时,无有色相。色相无故,应无眼见。无眼见故,谁复见空?见色不是空,例此可知。此明眼根非从色相生。是故当知,眼不生色,色不生眼。眼色处无生,则悟一切法无生。眼根与色空,皆虚妄有,俱无处所,了无所得。元无生灭,本非因缘自然故,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耳声处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假若声至耳边,其声既至阿难耳边,不应同时至一千二百五十沙门耳也。如我至于室罗筏城,则不复同时至于祇陀林。而事实上,众沙门同闻钟声,同来食饭。此明声不至耳边。又假若耳至于声,如阿难耳,既至鼓声处,不应同时至于钟声处。如我归于祇陀林时,则不应同时在室罗筏城。而事实上,钟鼓牛马种种声音,能同时听闻。此明耳不至声。是故当知,耳根与声,俱无处所,皆不可得。声不至耳,耳不至声。耳声二处,皆虚妄有。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目连迦叶】即目健连,迦叶波。二人同为佛之大弟子。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出家之总称。一千二百五十人,乃佛常随弟子。

三鼻香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臭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若香生于鼻,则鼻中自生旃檀香气,旃檀香气,应从鼻出。香从外来,而入于鼻,名为闻香。今香从鼻出,则闻香时,应是闻鼻,鼻已被闻,谁是能闻?此明香非从鼻生。若香生于空,空性常在,何待焚木,方有香气。此明香不从空生。若香生于木,爇木成烟,烟至于鼻,乃应闻香。今烟不至于鼻,便已闻香。故知此香非从木生。以凡夫肉眼观之,香实生于木。今谓木若生香,木即是香,何待于焚?故知木不生香。如是香尘,不生于鼻,不生于空,亦不生于木。则知香鼻处,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旃檀】经言牛首旃檀,生臭木丛中,中秋月满之时,从地猝生,初如竹笋,成旃檀树,其味上妙,为香木中第一。

【一铢】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言其至少。

四舌味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若味生于舌,舌既是一,味何以多?此明味不生于舌。若味生于食,食无辩味之能,则不知味。食不知味,何言味生于食?食若知味,即同他食,与我无关。此明味不生于食。若味生于空,作咸味时,则虚空遍一切处,皆成咸味。一切众生处于虚空,即同海鱼,通身是咸,有是理乎?空若生咸,则无淡味。若无有淡,何显于咸。咸淡二味,俱不安立,是则无味。味本非有,何言味生于空?是故当知,如是味尘,不生于舌,不生于食,亦不生于空。则知舌味处,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时】日初日中,二饭之时。

【钵】梵语钵多罗,此云应器。僧人之食具。

【酥酪醍醐】《涅槃经》云: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皆言上味。

五身触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晨朝以手摩头而有触知觉。此触知觉若生于手,则手离头后,手应有触觉。今却不然。此明触觉不生于手。若触觉生于头,当手离头后,头应有触觉。今亦不然。此明触觉不生于头。若手头各各生触觉,则有二触觉。有二触觉则成二身。亦不然。此明触觉非头手各生。若手头共生一触觉,则头与手,应成一体。若成一体,则无能所。无能所故,即不成触。若二体者,谁为能触,谁为所触?能所不成,亦不成触。此明非头手共生触觉。不应虚空,与你成触。亦明触觉不从空生。如是触尘,非生于手,非生于头,非各各生,亦非共生,亦不从空生。是故当知,身与触尘,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意法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阿难,你时常意中,缘善、恶、无记三性而生成法尘。此法尘应当是即心生成,还是离心别有方所?若是即心是法,法尘即非心所缘。若是法尘非心所缘,云何名为法处?此说明不是即心是法尘。若离心有法,则此法尘,为有知,为无知?法若有知,即应名心。此有知之法,既离我心别有,即应同于他人之心。若谓此有知之法,即是我心,则离我心外,复有我心,即成二心。此皆于理不可。法若无知,则此离我心之无知法尘,即无色声香味,及离合冷暖之触,也无虚空之相。不应人间更有虚空外之所在。若此无知法尘是心,心是能缘,不是所缘,法无所缘,法处何立?所以非一切法故,心无所缘。无所缘故,法不可得。此明不是离心有法尘(即心外无法)。如是法尘,非即心有,非离心有。是故当知,心意法处,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为缘虑心,无记是昏住心。善性,即百法所谓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善心所有法。恶性,即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六位烦恼所摄。无记性、即睡眠、恶作、寻、伺、四不定法所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