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博学多才的梁武帝 12

发布时间:2024-07-22 03:39:3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博学多才的梁武帝 12 南京历史上有一位梁武帝——萧衍。许多人都知道他饿死于台城的故事。那是他溺信佛教、昏庸误国的结果。然而,可能有些人不了解,这位政治上的昏君,在文化上却颇有建树。 登上帝座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是汉相国萧何的后人。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今南京市老虎头地区)。萧衍才华出众,风度翩翩,常被人刮目相看。他在王俭手下做东阁祭酒的时候,王俭曾对庐江何宪说:“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不出所料,不久萧衍就做了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在他任职襄阳期间,朝廷(南朝齐)发生了大动乱,当时的皇帝萧宝卷荒淫无道,无心过问朝政。谁要有疑议,则大肆杀戮。由此,引起了大臣们极度的恐惧和不满,太尉陈昱、司马崔慧景、徐、兖二州刺史萧宝玄相继反叛,因萧宝卷杀死了萧衍的哥哥、豫州刺史萧懿,萧衍于永元元年(499)11月发兵,一个月后攻陷建康(南京),迎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和帝,萧衍自为大司马,拥立兵权。公元502年,年仅十五岁的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他,国号梁,定都建康。是为梁武帝。 博学多才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初政时,他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选用良吏,严惩贪官污吏,并且非常致力于文化及教育的普及。立国学馆,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来投馆求学。为兴办儒学,梁武帝还特意亲自撰写了《孔子正言》、《老子讲疏》等儒学著作。后人评说梁武帝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是东晋、南朝诸帝中无与伦比的。例如《千字文》的问世。《千字文》 是我国古代流传很广的儿童启蒙读物。旧时颇受民间欢迎。说起来它的问世,很大一部分则要归功于梁武帝。梁武帝对书法十分钟情。他非常喜爱前代大书家钟繇和王羲之的墨迹,命人从钟、王的作品中,集了一千个不同的字,由文学功底深厚的大臣周兴嗣按照四言韵语的形式,把这一千个字连缀起来,成为一篇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方面的通俗文章——《千字文》。据说周兴嗣一夜工夫撰就,头发因用脑过度而变白。 梁武帝本人博学多才,经、史、音律、诗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南朝帝王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建康实录》中称其“天性敏锐,下笔成章”,少时即负誉当世。由于他勤奋好学,文才出众,南齐时被时人列为“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士:萧衍、沈约、谢朓、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王融)之首。他经常与名士文人切磋、探讨各种学术思潮。“八友”们开创的“永明体”诗风,对后来近体诗的形式有很大的影响。萧衍称帝后,更是笃好文章,他博览群书,勤于著述。虽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常至于夜,灯烛不绝。”是位才华横溢,著作甚丰的作家和诗人。其中著有《肖经义》、《周易讲疏》、《六十四卦》、《二系》、《序卦》、《毛诗向苔》、《尚书大义》等二百多卷。又制《涅槃》、《大明》、《三净》等经义疏教百卷,还撰有《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金策》三十卷。他的诗雅俗共赏,常有佳词绝句。如他根据莫愁女故事创作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通俗清雅,百读不厌。 南朝诸帝多爱围棋,而梁武帝爱之特甚。《梁书·武帝纪》说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在酷爱和倡导围棋运动方面,则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体育人物和围棋运动家。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而南梁正处于高峰之巅。在梁武帝的影响下,出现了沈约、柳恽、朱异、王瞻、陆云公等一批围棋高手。建康成为围棋活动的中心。为了倡导和推动围棋运动的发展,梁武帝曾不止一次举行规模颇大的围棋比赛。他本人也是一位弈艺过人的棋坛高手,下起棋来,常常通宵达旦,到了忘情入迷的程度。他撰有围棋专著《围棋品》、《棋法》、《棋评》、《围棋赋》。可惜前三者已佚,仅存《围棋赋》一部。 梁武帝喜作草书、篆书,并且著有《古今书人优劣评》、《草书状》、《观钟繇书法十二章》、《答陶隐居论书启》。其中后三部对书法技法里钟、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及成就,都提出了一些颇为精辟的见解。《古今书人优劣评》则对前代三十二位书法家加以评论。对后世研究者有一定帮助。他对书法理论的成就突出,是历史上公认的书法理论家

。他的草书被后人列为“能品”。由于他对书法的酷爱和倡导,他在位期间,接踵涌现出一批书法大家。梁武帝还喜欢收藏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其宫内所收藏的艺术珍品,远远超过前代。 梁武帝多才多艺,也是一位有突出成就的音乐家。《旧五代史·乐志》称他“素精音律”。他接帝位后仍注重乐事,对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造,开一代乐风。天监十一年(512),他在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西曲”和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民歌——“吴声”的基础上,创作了《江南上云乐》十四曲,后又创作了《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和《凤笙曲》等七曲,词曲并茂。宋代的《乐府诗集》还载有他这七首歌的歌词。由于梁武帝笃信佛教,因而对于佛教音乐的繁荣也做出了贡献,并为后世佛教仪式中的主要音乐形式创造了一个模式。《隋书·音乐志》载:“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善哉》、《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这十首佛曲的音乐,不是天竺或西域传来的梵音,也不是具有“胡乐”风格的佛曲,而是富有独创性格调的“正乐”。 可悲结局 梁武帝登基之初,励精图治,革除旧习。将“后宫乐府诸妇女一切放还”。并且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大力兴办教育,做了不少安定民心的事。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梁朝中期的建康城是我国最繁华的城市,涌现出许多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诗人。然而,梁武帝临终时说过这样的话:“(梁)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梁朝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他迷信佛教达到了疯狂至极的地步。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身为一国之主,他竟戏剧性地三次(有说四次)舍身给同泰寺当奴仆,再由朝廷施舍大量惊人数字的财物为他“赎身”。这些钱财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榨取而来。在他提倡下,到处兴建佛寺,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而且寺院还拥有许多朝廷给的和自己霸占的大批土地,强迫农民耕种。和尚、尼姑成了不参加生产、靠老百姓养活的寄生虫。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大批的人争着出家,光是首都建康一地,就有七百所佛寺,十多万和尚和尼姑。以至于“人人忏礼,不务农桑……耕夫日少,杼轴日空。”(《南史·郭祖深传》)。 而最终导致梁朝崩溃的转折点是“侯景之乱”,这场浩劫,使原来拥有二十八万多户人口的繁华京都建康化为一片废墟。梁王朝经此一击,国力衰竭,不久即为陈朝取代了。 赵子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