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佛教的主要特色
发布时间:2024-07-21 03:38:2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南唐佛教的主要特色
先主李昪称帝后,为了保证自己家族事业的长久稳固,大力倡导纲常伦理观念,确立社会文化新秩序。他斥重金招徕人才,搜集散落于民间的经籍,在各地大规模兴建学校,特置学官,积极推广儒学。李昪的努力颇有成效:“方是时,废君如吴越,弑主如南汉,叛亲如闽楚,乱臣贼子无国无之,惟南唐兄弟辑睦,君臣奠位,监于他国最为无事,此亦好儒之效也。”到了中主时期,士人群体渐成气候。而后主时期的儒者实力更强,“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馀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
自佛教在南唐兴起,儒佛便交流不断。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喜欢和僧人交游,探讨高深的佛理玄机,有地位名望的儒臣则请僧人入室讲法。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但随着后主李煜大肆奉佛,文武百官也都变得狂热起来。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为研究南唐僧人与仕宦密切互动的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名士韩熙载看清南唐衰败之势,不愿做亡国之臣,为保全名节避不为相,便常在府中纵情声色、开宴行乐、狎妓寻欢。李煜让顾闳中夜晚到韩府窥探,将所见绘于图上,以示对韩熙载的劝勉。这幅画作为手卷,由右往左依次有五道场景,其中一个主题为“观舞”的场面,僧人段德明立于其中。韩熙载喜佛,常与僧人来往,出家人出现在他的酒色场中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李煜过度崇佛也招致部分儒者的反对。汪焕死谏曰:“昔梁武事佛,刺血写佛书,舍身为佛奴,屈膝为僧礼,散发俾僧践。及其终也,饿死于台城。今陛下事佛,未见刺血、践发、舍身、屈膝,臣恐他日犹不得如梁武也
。”言辞之激烈恳切都未能打动李煜。李煜既没有采纳汪焕的意见,也未降罪于他。在热闹的儒佛互动交流活动中,儒者反佛的声音是极弱小的。到了南唐晚期,佛教大兴,儒学开始走向衰微。在先主一朝,南唐的道士较为活跃。当时著名的道士是王栖霞,他曾师从唐末有名的道士聂师道,后隐居在茅山之中。李昪请他到金陵询问为政之道,晚年又向道士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直到过量服食丹药,毒性发作才追悔莫及,临终前告诫即将即位的李璟要引以为戒。马令记载的南唐道人谭峭也是比较著名的一位,他追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后来投靠南唐重臣宋齐丘门下,但不幸被害。谭峭著有《化书》一书,是五代十国时期最重要的道教著作。中主在位时,对女道耿先生很恩宠。后主李煜亡国前夕“用鄱阳隐士周惟简为文馆诗易侍读学士,延入后苑,讲《易·否》卦,赐惟简金紫。”
释道两派在五代时期的其他南方小国里明争暗斗,但在南唐却能和平共处。他们在不同时期实力的强弱与三位国主的宗教喜好有关。先主崇道,对佛教也很包容;中主释道并举;后主崇佛,但对道教并不压制。释道两家各司其职,各事其主,因而都能在南唐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由于南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和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禅宗在南唐迅速传播开来。李煜崇佛,在各方面为佛教禅宗在南唐境内的传播提供必要的条件。南唐一贯实行睦邻友好的邦交政策,积极延揽境外得道高僧。对投身南唐者,即便是来自劲敌地区的僧人也不外拒。南唐虽为偏据小国,但南唐佛教具有融合诸宗交流发展的大国气象。禅宗各门宗派在南唐境内的发展并行不衰,其中以法眼宗影响力最大,这是南唐佛教的主要特色。法眼宗师文益及其嗣法弟子都受到南唐国主的礼遇,从文益禅师和法眼宗的传布可以一探南唐佛教发展的真实究竟。
关于法眼文益禅师的修行悟道过程在北宋道原的《景德传灯录》里有详细记载。文益(885年~958年),俗姓鲁,余杭(治今浙江杭州)人。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出家,二十岁在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绍兴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到明州(治今浙江宁波)育王寺从南山系希觉律师学律学。希觉律师精研四分律,通晓儒家经典,勤于学习及著述,文益也深受影响。希觉律师对文益很赏识,称赞他为“我门之游夏也”。文益继续南下到福州长庆院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慧棱禅师,之后结伴到各处游方参学。到漳州(治今福建漳浦)时,突遇下雨使溪流暴涨,只好暂时寄寓在城西地藏院,得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琛禅师点化,豁然开悟。
文益辞师,离开福建到临川(治今江西抚州),受州牧之请主持崇寿院,自此法缘殊胜。南唐中主李璟慕名,延请文益住金陵报恩禅院传法,赐号净慧禅师,后来又入住清凉道场,影响日著。南唐境内外来向文益禅师请益的人很多,甚至有来自朝鲜的僧人。《景德传灯录》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师缘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方三味,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
文益禅师不仅在禅学方面具有极高的修养,满腹经纶,还擅长诗词,这令爱好文艺和佛理的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深为折服。一日,文益陪同中主李璟观牡丹,作禅诗暗喻南唐不可逆转之颓势:“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李璟似有领悟,由此对文益禅师更加心仪礼敬。文益禅师病重时,李璟亲自前往探望,《景德传灯录》记载:
国主亲加礼问。闰月五日剃发沐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寿七十有四。腊五十四。城下诸寺院具威仪迎引。公卿李建勋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谥大法眼禅师”。塔曰“无相”。
法眼宗由是得名。李煜登基后又为文益禅师立碑颂德,命兵部尚书、秘书监韩熙载撰写塔铭。文益禅师的嗣法弟子常被召入宫中讲授佛理,得后主恩赏,法眼门庭继续发扬光大。
嗣子天台山德韶(吴越国师)、文遂(江南国导师)、慧炬(高丽国师)等一十四人先出世,并为王候礼重。次龙光、泰钦等四十九人后开法,各化一方,如本章叙之。后因门人行言署玄觉导师,请重谥“大智藏大导师“。三处法集及著偈颂真赞铭记诠注等凡数万言,学者缮写传布天下。
文益禅师圆寂后十七年,南唐亡国,法眼宗在南唐境内的发展不得而知,但在天台德韶、报恩惠明和永明延寿的努力下,法眼一脉受到邻邦吴越国主的礼遇,显赫一时。据《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资料统计,法眼宗传承人约一百八十三位。文益禅师法嗣及门人共六十三人,以天台德韶为上首,即法眼二祖。德韶法嗣四十九人,以永明延寿以上首,即法眼三祖。文益禅师其余著名的法嗣还有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永明道潜、灵隐清耸、报恩慧明、报慈行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