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立法师:梦中消业的说法究竟是真是假?
发布时间:2024-11-17 03:36:39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有同学拿了一段经文问我:“是否能在梦中消业?”
起因是因为网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抄写读诵僧伽吒经可以梦中消业。”据说经证是《佛说僧伽吒经》卷第二:“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善男子。初发意菩提萨埵。于其梦中多见怖畏。何以故。净一切业不可以身而受众苦。以是罪故梦见怖畏。”
我因为当时没有查阅经典,所以没有贸然回复。
翻阅经典后,我在《僧伽吒经》的异译本——《佛说大集会正法经》中,找到以下经文:
“药王军。诸有修习菩萨行者。能布一切善法种子。一一成熟。既成熟已即能出生一切善法。善法生已生大欢喜爱乐佛法。彼善法种虽经多劫终无能坏。药王军。当知是名初发心菩萨。而彼所得一切善法。聚集了知转倍增胜。虽复梦有所见。而能离诸怖畏。何以故。一切业障悉得清净。不造恶法离诸苦恼。恶境现前而不能动。若于梦中见大火聚光焰炽盛。
菩萨见已不生怖畏。何以故。诸烦恼薪为智慧火之所焚烧。无能乱故。又于梦中若见大水。而不清洁彻底浊秽。菩萨见已亦不生怖。何以故。已尽一切所作业故。如牛撤轭而得自在。又于梦中持以利刀。自断其头复断他头。菩萨尔时亦不生怖。何以故。贪瞋痴法诸烦恼中而为根本。菩萨已断无所惧故。药王军。彼初发心菩萨于六趣轮回已得解脱。而复于中随顺受生。皆是菩萨以方便力。示现化度一切众生。而实菩萨常生诸佛清净刹中。一切如来所共摄受。”
很明显,这段经文中是赞叹初发心菩萨一切业障悉得清净,不造恶法离诸苦恼,虽在梦中见到各种恶境,而能离诸怖畏,不为恶境所动。
我们再来看看《僧伽吒经》中的上下文,原文是:
“善男子。如初发意菩提萨埵。不堕恶道总知诸法。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云何初发意菩提萨埵而见梦也。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善男子。初发意菩提萨埵。于其梦中多见怖畏。何以故。净一切业不可以身而受众苦。以是罪故梦见怖畏。药上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提萨埵。梦中见何等怖。佛告药上菩提萨埵。善男子。其人梦见炽然火聚。
彼菩提萨埵应作是念。以此火聚烧我一切烦恼。药上。是名第一梦见怖畏。又见水流垢浊不净。彼初发心菩提萨埵应作是念。漂我一切结缚烦恼。药上。是名初发心菩提萨埵第二梦见大怖畏也。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见何怖畏。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于其梦中自见剃发。药上菩提萨埵。见已不应恐怖。何以故。应作是念。剃贪瞋痴堕六道生。善男子。如是菩提萨埵不堕地狱。不堕畜生。不堕饿鬼。不堕龙中。不堕天中。药上
。初发心菩提萨埵。唯生清净佛国土中。”很明显,经中是赞叹初发意菩萨不堕恶道而总知诸法,唯生清净佛国土中。网上流传的说法,无疑是断章取义了。
一般来说,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是重报轻偿,会有种种的病苦或者障缘示现。而在梦中显现种种洗涤污垢等境,是揭示业障消除的表征,而不是在梦中消业。是借梦境示现,告知学人业障减轻或者消除了。
《放光般若经》中也有相关记载:
摩诃般若波罗蜜阿惟越致相品第六十二
佛告须菩提:“菩萨梦中不近罗汉、辟支佛地,亦不近三界亦不坏三界,亦不起意,视诸法如梦、如响、如幻、如热时焰,视诸法如化而不作证。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梦中见佛与若干百千不可计数四辈之众围绕说法。从佛闻法即解中义,所作常不离法,所说不失法则。须菩提!当知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梦中见佛如来踊在虚空,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变化神通,为比丘僧说法变化,使人诣他佛土施作佛事。须菩提!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梦中若见郡县兵起相杀,若有火灾,若见虎狼师子毒虫诸恐畏之事忧悲苦恼,若见饥饿,若见丧失父母兄弟亲友知识。梦见是已,不恐不怖。于梦觉已,便作念言:‘三界所有皆如梦耳。我当精进,成阿惟三佛已,当为三界众生说法。’须菩提!是为阿惟越致相。”
佛告须菩提:“一切人尽当云何知是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菩萨若见泥犁、薜荔、禽兽三恶趣中诸勤苦者,当发愿言:‘我当成阿惟三佛时,使我国中无有三恶趣。何以故?梦中所有及一切诸法,一法无有二。’当知是为阿惟越致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梦中见泥犁中火烧汤煮,觉已念言:‘我于梦中所见形像及其灾变,若于梦中自见阿惟越致相,便作誓言:“如我所见,泥犁中火即当灭去。”’若火灭汤冷,当知是菩萨以受记莂,当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阿惟越致相。若是火焰烧一家至一家,烧一里至一里,或烧一家不烧一家,或烧一里不烧一里,中有为火所烧者,当知被烧家人断法所致,皆是断法余殃。从是以来,断法余殃悉毕,是为罪灭福生。是为阿惟越致相。”
这段经文就很明晰地告诉我们,菩萨在梦中不为种种恶境所转,而愈发坚定趋向佛道,则是阿惟越致相,也就是不退转相,不退失既得的功德。
所以,大家平时在修学中,还是要多翻阅经典,不要人云亦云比较好呢。如果大家想要消除业障,不妨修学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仪文。大家如果对这个法门感兴趣,可以搜索相关的资料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