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
发布时间:2022-08-25 09:32:05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湛如
闽南佛学
三阶教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特殊教派,曾在下层民间广为流布,广大信众莫不瞩目归仰,形成阵容庞大,遍及乡村的新兴教团。可是好景不长,封建帝王屡下勒令废止,佛教内部各宗派也横加驳斥,迫使三阶教仅是“昙花一现,如此多舛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它的社会意义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首先三阶教的创立者——信行,是一位奇异人物,他博闻强识,遍览诸经,舍去具戒而作沙弥,常习《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法。这种做法本身在当时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普法普敬”。而这样思想根据又是因为他将佛教分“三阶”。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当时所处的时代就是末法,是五浊恶世,而不是什么王道乐士。所以“普法”才是这个时代所共习之法,也是唯一的希望。
信行目睹了几次法灭的惨况,三阶的划分,无形中增强佛教徒的危机意识,使当时人们产生一种紧迫感。他反对空洞的理论,反复强调指出三阶教的修行路线既简捷又易行,加之他本人身体力行,使佛教重心下移,趋向民间化、民俗化发展。在这一点上,信行是有历史功续的。
无尽藏又是三阶教存在的生命线,由於信徒不断增加,无尽藏财力持续发展,形成了一股雄厚的经济力量对封建地主经济构成一种威脇,加之末法,普法等思想,无疑是对现权及佛教正统宗派的否认,故此遭到反对,甚至受到敕禁。信行的三阶教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敕禁?正对这些问题,作者不揣浅陋,试从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历史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以冀方家匡正。
二、三阶教产生的时代背景三阶教的创立是与当时末法思想有着直接关系的,关於正法,像法、末法的时间年限,在《四分律》,《中阿含》,《杂阿含》里的说法也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末法思想反复在经律当中提到,已真正演变为一种时代观,或者说是危机意识,在当时中国的佛教界己渐渐形成——定的组织体系。在中国最早提出末法观是陈代慧思(515——577)。唐净影寺的慧远(513一-592三论宗嘉祥吉藏(549——623)。大台智门下的章安尊者(56l——632)南山律祖道宣(596——667),法相宗的窥基(632——682)等在论著中均有提出。而信行禅师则是这种思想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三阶教。
中国佛教界之所以有末法说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陆续的接触到一些说明正法,像法及其年限的经论,而《大集经,月藏分》对人们的刺激更大。加之,几度法难的出现,更引起了这种强烈的危机感。
法难的发生,与佛道之间的斗争及王权与教权斗争有密切关系。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的废佛,虽然是以发现长安寺院隐藏着大量财富及武器为理由而进行但其实质则是佛与道的斗争。当时的宰相崔浩与担任帝师的道上寇谦之联合起来摧毁佛教,制造了这次教难,使佛教自传入以来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劫难。被毁的经典、佛寺不可胜数,大批僧尼惨遭杀害,这给佛教徒心中开始蒙上了一层“末法”的阴影。这次法难七年後,到了文成帝才开始复兴,并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史载魏末僧尼剧增到二百余万,大量编民涌;入寺院,佛寺三万余所,寺院经济的高度发展。几乎垄断了社会财富。僧祗户与佛图户就是寺院经济发展的一个例证。寺院在当时享受各种最优惠特权,使统治者最终难以控制佛教的发展,而终於演变出北周武帝的废佛事件。虽然周武帝的废佛比魏太武较为柔和,没有发生流血,但大量寺院充当第宅,僧尼还俗,充当民数
接二连三的法难,使佛教徒明白,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部分,是附属晶。并深信由於众生的业力所致,末法的年代提前了。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使信行禅师认识到佛教深入民间的必要性。为了争取民众的信仰与支持,他创立隋初的一个特殊教派——三阶教。 信行(540——594)的事迹,道宣在《续高僧传》第二十卷《习禅篇信行传》上说:“释信行,姓王,魏郡人(今河南安阳县)……识悟伦通,博涉经论,情理避举”。
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说他是魏州人,“少尔落采,博综群经……与先旧德,解行弗同。”
从道宣,费长房的片断记载中,很难看出信行习禅踪迹,而是G,博涉经论的义学沙门。十七岁时,出家於相州(今安阳)法藏寺,受戒後,持戒态度特别严肃,重视修持,认为佛教徒应时宜实行济度,而不应空讲理论。
“後於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亲执劳役,供诸悲敬,礼通道俗” 《续高僧传,习禅篇、信行传》
由此可见信行认为比丘的生活方式,对於行菩萨道颇多不便,因此他决定舍声闻戒。舍戒之後,信行极力宣扬大乘利他的精神,并且亲服种种劳役,节衣缩食,救济贫穷并供养三宝,虽舍戒而并不还俗。《续高僧传》还说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一些僧徒造门诘问,信行说明他要创立亲宗的企图。信行认为隋代就是末法时代,应因时设软,以法验人,从而依末法观创立三阶教义。
开皇三年(583年),信行在相州光严寺,发愿为皇帝,诸师父乃至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建立礼佛、转经、众僧、众生、离恶、头陀、饮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灯烛、钟吹、香、柴炭、洗浴十六种无尽藏行,“愿施无尽,日日不断”,间皇七年(587)信行已经48岁,他写信给相州知事,誓愿顿舍身命财物,从事无尽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为奏间,让他推行这个志愿。
据道宣《续高僧传》记载,开皇初年,信行曾被召入京,受仆射高穎的邀请,在真寂寺“立院别处”。说明这个时候,信行还是受到隋朝廷的重视的。
舍戒後的信行,“居大僧下,在沙弥上。……头陀、乞食,日止一食,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牢皆礼拜,欲似《法华经》常下轻行。……(《历代三宝记》第十·二卷《大正藏》49卷105页)信行教导门徒,悉行头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放《法华经》常小轻菩萨那样路遇行人,不问男女,悉行作礼,谓之“普敬”。所以由他所领导的教团很快的被许多道俗的信奉。
“自尔,余寺赞成其度焉,莫不六时礼施,、乞食为业,虔慕洁诚,为不及世”。《绩高僧传,信行传》,说明信行在当时是风靡一时的。
开皇十四年(594) 十月四日示於京师真寂寺,年五十五岁,《续高僧传》说信行“春秋五卜有叫”。据陈垣《释氏疑年录》第三卷,P62。
有关信行的著作,各家《经录》的记载不尽相同。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2,《大隋录》著录的信行著作,是“二部,三十五卷”。即:《对根起行维录》32卷,《三阶位别集录》3卷,费长房在评论信行的著作时说:
“此录,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超行幽隐,指体标榜,於事少潜”。《历代三宝记》十二卷。看来费长房对信行的著作颇有微词,
道宣《大唐内典录》第五卷《隋朝传译佛经录》著录的信行的著作,是“二部,四十卷”,即:《对根起行杂录集》36卷,《三阶位别录集》4卷。对於信行著作的评价?道宣基本上重复了费长房的话: ,
“此录,诚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於事少微”。(《大正藏》55卷,P277——278)虽然长房、道宣对於信行都不无微词,还都把这些著作列入《正录》。而道宣以後就发生了变在唐朝明佺等人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里开始把《三阶杂法》22部,29卷,列入《伪经目录》,这些经典里首先遭贬斥的《三阶杂录法》是:
1.《三阶集录》四卷
2.《三阶集录》四卷
3.《大乘验入通法》一卷
4.《对根浅三条发菩提心法》一卷
5.《末法众生於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
6.《对根三条同异法》一卷
7.《求学善知识发菩提心》一卷
8.《广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
9.《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
10.《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法》一卷
11.《十种恶具呈人回心八道法》
12.《行行同异法》一卷
13.《当根器所行法》一卷
14.《明善人恶人法》一卷
15.《就佛法内明一切六师外道法》
16.《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
17.《根机普愿法》二卷
18.《十大段明义》二
19.《大乘无尽藏法》
20.《略发愿法》一卷
21.《人情所许行法》
22.《大众制》一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的作者们说
“奉证圣元年恩勑,今定伪经及杂符筑等,遣送祠部进内,前件教门、(即上例信行的著作),即违背佛意,别构异端,即是伪杂符筑之限。……不敢妄编在於目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正藏》第五十五卷,475页。
这是说武则天勑今刊定伪经,明佺等学者便迎合武氏旨意,把三阶教的著作一概列入伪经。而实际上,佛教随着不断的发展,已有相当部分的义学沙门不满足汉译梵文的原始典籍,为冲出这种局限,加上自己的理解,发挥原本的教义,重新组织思想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信行的著作列入伪经,不免有些过分。应该说,这种现像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标明佛学真正被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又给它赋於新义,理应值的骄傲。故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指出明佺等人的冶学态度不够严谨,如“虽云刊定,繁秽尤多!虽见流行,实难凭谁”。(《开元释教录》第九卷》。
可是智升也完全接受了明佺的观点。他在《开元释教录》第十八卷《别録》之八里,把“总三十五部,四十四卷”的《三阶法》及《杂录》,也一概列入《伪妄乱真录》,《开元录》详细列出了这些再被贬斥的著作。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智升在列出目录的同时,分别在每一部著作後面简单的做了说明,言简意赅的道出了经文要义。
智升说:“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觉其佛见,妄生穿凿,即乖反圣旨,复冒真宗,……不敢妄编在於《正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
《开元释教录》第18卷。智升还说:“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35部,44卷。……长房《录》云,总35巻;《内典录》云,都40卷,《大周伪录》,但载22部,29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碍》云40余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授括,具件如上”。《开元释教录》第十八卷。不难看出《开元录》著录的信行著作,是比较完备的。
上述情况表明,费、宣两录所著录的信行著作,是一种《综合目录》,《大周》,《开元》两录所著录的則是具体目录,而《开元录》收载的更较完备。
除此而外,唐唐临《冥极记》卷上里,也讲到了有关信行著作的一些情况,说信行认为:
“今去圣久远,根,时久异,差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当根,容能错倒,乃钞集经论,参验人法所当学者,为36卷,名曰《人集录》。……信行又据经律,录出《三阶法》四卷。其大旨,劝人普敬,恶认本,观佛性,当病授药,顿教一乘。”《大正藏》第51卷第?88页。
在这裏唐临谈到了信行的著作,他个人认为,佛陀涅槃已很久远,虽然洋洋大观的群经,想使後人在浩如烟海的法门里寻找一条出路,如蜀道之难。有鉴於此;信行披阅群籍,孜孜寻觅,在各类的经典里整理出一部可谓“诸经精华录”,曰云《集录》。同时唐临也说到信行的一些主张,後文再谈。
从敦煌出土的《三阶教残卷》看来,信行的著作,是钞录共约40来种经文而汇编成书的。对此,信行本人是这样说的:
“问:‘抄出三阶佛法,为经中有故抄出?为经中无故抄出?若尔,何失?若经已有,何须抄出?若经中無,何得抄出?’答:‘有同而异,同故的抄出,异故须抄出。异有三义:一者所为人不同;二者所说法不同;三者为人说法,广略,兼正不同。……今正为第三阶位人说出教义,兼为第一,第二阶下根人同说普真,普正佛法。又广,略不同,佛广说第一,第二阶,略说第三阶,今广说第三阶,略说第一,第二阶,故须别为第三阶人抄略……’见矢吹庆辉著《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9(79)页。
信行的抄写群经的目的显而易见,第三阶位的人根机偏钝,抄出精要,便於修学。信行的主要著作《三阶佛法》的文字结构,信行本人也有说明:
“三阶一部,文有四重:大段、段子段,子句。大段文巾,即道第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是也。提示中,即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是也。子段文中,無子段字。但道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也。子句文中,亦無子句字,但道一者,二者、三者等是。若要细论之,文有六重,或有段内段,少故不说:或有子子句,多故不说。《三阶》一部,大段有三,段有十,子段有二十五,子句数多,或大或小,不可具说”。《同上书》第3 (73)页。
这是三阶教的根本著作四卷本的《三阶佛法力的文字结构,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三、四合为第三大段,它的内容,就是“三阶教。。
对於信行的著作,道宣作了如下的评价:
“初,信行勃兴异迹,时或致讥,通论所详,未汤甄别。但奉行克峭,偏薄不作,至於佛宗,亦另衢之一术耳。”(《續高僧传》第16卷《信行传》)
可见道宣对信行,虽然也有异议,但对於信行提倡的三阶教,却还承认它是“另衢之一术”。当然对信行的评论,限於历史的原因一直被否认他的可取一面,而没有意识到信行的所行是“菩萨法。,重视在下层扩大佛教范围的积极作用。
四,三阶教的思想体系1.三阶的划分:这是三阶教核心主张,也是信行的精辟,独到的观点。信行认为,佛法分为一、二、三阶。换句话说,从时间上讲,将佛法分为三个阶段。从人的角度上说,分成三层根机。那么,信行的这种划分理由根据是什么?在前面的时代背景己提到,是从佛教的所谓“正法”,“像法”,“末法”的说法中演化出来的。因为,在一些佛经和佛教著述中都讲到,佛教必将经历“正法”,“像法。“末法”的三个时期。可是历来对正法的时期说法很有出入。比较多的说法是:“正法”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种说法是从佛陀时代算起,在第一个五百年里,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的人,这一点容易明白,因佛陀每次讲法後悟道者举不胜举,基本都见道,他们都能按佛的法去实践,所以证果者多,故名正法,这裏的“正”,含有证义。从第六百年起的“一千年内”,在这段过程中.佛教信徒,由於佛陀入减久远,佛教义理盛行,而相反的是实践偏废,整个佛教如果不重视修证,其不称为佛教。因此,在这个阶段,信徒似有所证,而实無证,故此叫做像法(像者似义)。从第一千六百年起的一万年内,佛教日益衰微,邪法盛行,僧人素质下降,各种劫难来临,佛教开始走下坡路,惨淡凄凉的景像皆可睹见,这是“末法”时期。(末者,微义)。不言而喻,从正法,像法,末法的划分来看,由於佛世时代,释尊是信徒的楷模,信者多,证也多。像法时期则不景气了,知教者多,入道者少,末法则纯属形式了,各种动机的人混迹其间,教团的腐败现像比比皆是,与正法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种历史退化论的观点,从佛教的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客观规律是不无道理的。佛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由单纯到复杂的过程,这种例子很多,可以想像,文明堕落殆尽的时代,也是只剩下所谓“现代文明”在流行。这就是历史倒退的表现。佛法的“三法”论点,基本上从高一层次分析了这一点。所以信行也就根据这种“三法”论的观点,组织了他的“三阶段”的理论。他的三阶主张就有“时”、“处”、“机。的三种划分。
(1)就“时” 分“三阶。
“时别有三:佛在世,佛自己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当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别解别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三阶佛法密记》卷上,见《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5(75)页,第6 (76)页。
(2)约处三阶:
“处别有二”:
第一阶处,郡一乘世界,亦名净土莲花藏世界,常唯纯有诸佛,菩萨,无声闻,缘觉处是。 (同上书)
这是说信行认为,位於第一阶处的(处,相当於地点)是佛国世界,即净土世界,唯有诸佛、菩萨,他们居住的国土清净庄严。
对此,信行在另一个地方还说:
“就处验第一阶法,谓一乘世界中唯有一乘根机众生,见一佛乘,闻一乘法,余三乘众生,不见不闻。”
说明上乘圣者的根机,听第一义谛理,在一乘佛国里,唯有一乘,无二無
第二、第三阶处:同即三乘世界,亦名五浊诸恶世界。娑婆世界。盲闾世界。三界火宅……亦名三乘众生十恶世界是。”(同上书)第5 (75)页。
如此一来,一乘是佛土,秽上为第二阶三乘(小乘)之处,第三阶为戒见俱破的众生之处,即十恶世界,这是根据所处的国土而分三阶。
(3)约机分三阶
首先说明三阶位:
第一阶位者——即三贤,十地通凡及圣。
第三阶位者——根基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的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能入大乘位,故名不定。
第三阶位者——亦名邪解邪行成就是,(同上书)第9(89)页。
从众生根机的角度,也按照各自的行位判为三阶,很显然三贤及十地菩萨为第一阶位。第二阶位則是小乘人,如果能回小向大即入第一阶位,相反不遇大乘佛法,亦然是固步自封,不甘进取故曰不定。
第三阶则是五浊恶世,所行所解皆是颠倒。
此外,信行还说:
“若就位别说,即有三阶:一,纯正无邪位;二,邪正不定位;三、纯邪無正位”。(同上书)第19(89)页。
实际此处可说的与上面所讲的并無两样,在另外一些地方,信行又将三阶根机说成是:
第一阶根机:一乘人
第二阶根机:三乘人
第三阶根机: “空见就是徧执空有二见的人)有见。
或许信行因为将第一阶根机说成一乘人,第二阶根机的人说成是二乘人的原故,所以唐法藏认为信行是立二教的人,法藏在《华严五教章》第一卷里说:“信行禅师,依此字立二教,谓一乘,三乘者,则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大正藏》45巻,第48l页。而实际上法藏并没有完全理解信行的本意,信行很明显不是什么二阶教,而是三阶教。
以上信行根据时,处、机三个方面将佛法分为三阶,对於三阶,信行还作了如下概括性的解释:
通释三阶,具有五种含义:
“一明三阶根机,摄三阶无始习气行,解、病、通五行,以为三阶根本,成根人行,;即是三阶行法,揽三阶行法,成三阶人,说三阶人行法,为三阶文教法,又依三阶文教法,起三阶礼信行解,破三阶病,成三阶受法根机,是三阶义。”(同上书)第4(74)页。
在这段话里虽然说的有些反复,晦涩,其核心主张是在说明三阶的根机有区别,其叙义也存在着差异。
“二明三阶人行邪正,摄三阶起现行,解、病、通名行,以三阶行法,成三阶人,以三阶人,依三阶根,禀三阶文叙,成三阶人,名各依根起行,修断趋证,邪正不同,是三阶义(同上书)
这说的是“三阶人行邪下不同所由义”。
“三明诠三阶人行,为三阶文教法,由禀三阶文教法,起三阶解行,以三阶解行,上三阶病,成三阶根,以三阶根法,成三阶人,授三阶人以三阶文教上中,下法,今修断趋証,是三阶义”。(同上书)
这裏是说三阶教法有上中下浅深不同,所以其义不同。
“四明三阶位,五明三阶时上文己引,不再重复。
之所以有三阶佛法,主要是由於众生的根机差别,故此,三阶佛法,在每一阶里摄受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诸佛菩萨,若为大好世界,好时,好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一阶佛法,一乘根机菩萨合学。《三阶佛法》第二卷。
明确说出,第一阶佛法的地点,时间、对象,分别是清净庄严的佛国,逢佛在世的,灭时,以及聆听圣人的一乘。
“若为最大恶世界,恶时好时不定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二阶佛法,三乘根机众生合学”(同上书)
这是说,第二阶佛法是为第三乘人所说的,尽管时间,环境较差,但他们还可以听闻见道的。
“若为最大恶世界,恶时,恶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三阶佛法,九十六种外道,亦名神.亦名鬼,亦名魔,亦名六种外道……空见、有见众生,增上慢众生,等合学”。(同上书)
第三阶法是未为一些非佛教的信师者,或者是诽谤佛教的人,他们也有被化度的可能性。
关於三阶教的内容和它的目的性,信行还有说明:
“释文有四,一明能起教人,二明所起教法,三明教所注义,四明教所为人,第一明起教人者,即信行是,谓当一乘菩萨,……能为他起教故”。
第二明所起教法者,即抄出《三阶佛法》是。
第三明所诠义者,即引一些经、律、论,证一切众生乃至俱有三阶根机不同所由义是。
第四明所为人者,即第三阶空见,有见众生是,亦是就意立名。
首先说明了信行如何创立三阶教,以及目的,其根本理论是《三阶佛法》,它的来源由信行遍览众经,披阅群典,加以取舍而成立的。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是为空见、有见、众生是。
前文已说过,三阶教的目标是对下层人而讲的,所以在三阶根机里,第三阶机是信行的主要化度对象。五浊恶世的众生,迷己为物,造诸恶业,但他们又是基础,对他们用同情怜愍的方法,使之回头是岸,故此信行创立三阶教其核心目的即在於此,使佛法能扎根於民间,普及於民间。
2.普法思想
信行根据时、处、机的不同划出三阶,第一阶根机的人,他们所学的是一乘法,第二阶根机的入学二乘法,那么第三阶的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应该学什么呢?即“普法”,这也是信行三阶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主张。
问曰:同是佛法,何因普法学之淳益无损,別法学之即损益俱有,何义?
答:因根别故,有二义:一普法无病,二别法就根,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曰是一体,更无别法,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無损。
《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41(149)页。
这是普法的第一层含义,意即说,同是佛法,为什么学普法而大有益处,而其余法损.益兼有,信行回答说:“原因是根机的差别,普法是属普遍的,或者说共有的法,它是基础。而别的法则分别有利,那么普法包括哪些内容呢?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别法,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同上书)
在信行录用的佛经里,如《涅槃》,《胜曼》、《法华》等经里,都对“如来藏”、“佛性”等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说明,信行接受了这种为大乘共有的“佛性”论思想,并且说是第一种普法.主要因为佛性是一切众生的先天本性,强调佛性具有,在众生的身上是平等平等,三乘人莫不如此。
关於这第一种“普法。信行还说:
“谓如来藏,佛性,体遍法界,不邪不伪,故名普真普正佛法,若能就学人说,無问正见,邪见,大乘,小乘,习学之者,普的真正,故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一切根本佛法,诽是一切枝条故。”见《三阶教之研究》第475页。
遍满法界的如来藏,佛姓就是普真普正佛法,就是根本佛法,因为一切法是从唯一的如来藏展开的,所有的人都具备佛性,所以对一切人不承认有差别,应该把一切人当作如来藏.佛、佛性佛,当佛来崇拜。
如果第三阶根机的人欲想学习来属第一二阶机的“别法”,或者是“不共法”,那么由法不当根,就会淳损無益。
所以生当末法的第三阶根机的人,学习普法是唯一的选择。
信行继续说:
“……谓第三阶若学普法,不堕爱憎,不谤三宝,唯有纯益,无有损坏。
此普法亦名生盲众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众色,普法也尔,於一切佛乘及三乘法,不论是非,普能信故。。
这是“普法”的第二种含义,这种普法不分是非,皆能信仰,而且无损坏,唯有纯益,对一切佛乘及三乘法普能信故,不仅如此,甚至:
“若学一切名相别真别正佛,读经,论经,讲律、讲论、归僧,度众生,断恶:修善,解行,求善知识,与出家人作师僧,上座、寺主,法师,律师、论师,禅主及章疏问答人”等(同上书)不但都不能得“解脱”,而且“俱各邪魔外道”,所以必须普归一切佛尽,归一切法尽,归一切僧尽,只有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才能“真善成就”。达到“解脱”。这种普佛普教思想必然成为对一切人不分爱憎轻重的普敬思想,宣传这种普教普佛的教义才是拯救生於末法浊世的罪恶凡夫的实践佛教。
总之信行主张在末法时期,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唯一办法,即普遍归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也就普敬普法,略称为“普法:
3.传教的措施——无尽藏
无尽藏是三阶教的一项重要的行动措施,也是三阶教的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在信行的著述里,有两部关於无尽藏的书,这就是:
《无尽藏法略说》
《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为什么要设立无尽藏,信行做了如下说明:
一.以无尽藏物施贫下众生,由数的施故,劝发善心,即量可的。
二、教贫穷人,以少财物同他菩萨無尽藏施,令其渐发菩提之心,见《三阶教之研究》
这就是说,无尽藏做为一种传教手段,对穷困潦倒的疾苦人民给予救济,饥荒年代如此,太平年代做为福利基金。
使每个劳苦人民在封建社会温饱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受到佛教对他伸出一双同情之手,在三阶教里他们发现了希望的灯塔,所以他们甘愿施舍,尽无量施,并且加入三阶教,发菩提心,实际上也是一种無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法。
我们都知道,無尽藏就是当时寺院的各种经济的基金组织,通过激发羣众的信仰,使——般人对三阶教产生兴趣,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施舍钱、物,其品类不限、敷量不限。但这些财产不隶属某一个人,而是三阶教的共同所有,传教宣传活动的流动资金需要它。帮助信徒摆脱困苦需要它,故此加入三阶教的人目睹了这些,切身感觉到了三阶教的温暖与仁爱。对下层人民来说,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而在三阶教里则是人人平等,而且彼此互相帮助,既是宗教组织,又是一个大家庭。按照三阶教规定,加入三阶教的信徒,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每天至少要施舍“一分钱,或一粟”,有的则每天“施钱十六分,或三十二分”。如此一来积少成多,(当然,其中也不乏大户人家而有大宗捐献的)最後,无尽藏成了三阶教的实力雄厚的经济事业。从敦煌残卷《无尽藏法略说》中的资料看来,凡是加入无尽藏的,有的在生活物质上去帮助布施於人,此中也有钱财,人力等。具体来说,则有十六种,其中包含精神信仰上的一些表示,其中十种则是物质性以及日常生活用费,如:
七者,学施香无尽;
八者,学施光明无尽。
九者、学施洗浴无尽, .
十者,学施音声无尽,
十一者,学施衣服無尽,
十二者、学施房無尽、
十三者,学施床坐无尽.
十四者,学施食器无尽.
十五者,学施炭灰無尽.
十六者,学施饮食無尽.
“食無尽者,事别多种,一者粳米,二者糯米,三者面,四者油脂,五者粟米,六者小豆,七者大豆,八者柴,九者作食人,十者盐酢,十一者蜜,十二者椒,十三者胡麻,十四者酪,十五者瓜菜诸杂果等”。《三阶教之研究,别篇》
以上可以看出,三阶教经营无尽藏积蓄了大量财产,行布施时也多样化,包括信愿行,也含有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总之:无尽藏做为三阶敦的有力传教手段,他产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无论三阶教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还是摄受更多的信徒,無尽藏都成了这些方面的大前提,也是三阶教寺院经济的主要唯一来源。所以三阶教在其雏形的时候由於经济力量还很薄弱,以至开始有人认为三阶教十分艰苦。自从经营无尽藏之後,加上方法适当,前後大相径庭,有可谓发迹时仅可滥觞的一泓清浅,演为初具波澜力能浮舟的溶溶巨川。最後.三阶教的信徒队伍不断壮大,遍布又十分广阔,以及在布道方法上灵活多样,他的发展形式有如江出三峡,一泻千里,因为信徒不但在精神信仰得到满足,并且提供给你一条简捷易行的途径,理论通俗易懂,又是末法时代的最佳选择,物质上富有者布施基金,贫穷沉沦者受惠,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因此,无尽藏成为三阶教的生命浅,是三阶教生死存亡的焦点。在唐时期之所以受到控制,很多因素是因为波及到了社会经济,但在民间的流行仍然持续。 南北朝政权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造成佛教南义、北禅的分岐。在思想上各相异趣,法不能融。使佛教在目标归宿上显出恍倘迷离,教义上千丝万缕,实践上又缺乏系统组织,以至习禅者不知其旨,演义各执一宗。加上信行目睹了南北朝的两次法灭,末法即近的思想在信行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烙印.使他萌发了创立三阶教的意图。尽管隋朝统一,隋王朝信奉佛教,但时属末法的愁思,却一直索绕在他的脑际。他之所以反复强调“十恶世界,“邪见成就众生”等等,便是这种思想状况的反映。隋文帝一统天下,取周代陈结束持续二三百年的南北对立,经济处於繁荣状态,文化,思想也很活跃,交流频繁但信行却说这“五浊恶世”。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他对现政权的否认,所以必然导致统治者的反感。
另一方面,信行舍去具足戒,而做沙弥,习《法华经》里的常不轻,做普敬礼,提倡“普法”,否认繁琐的教义.冲破宗派组织的条条框框,敢向当时的“上座,寺主,法师,律师、论师,禅主及章疏问答人提出挑战,对他们身居显赫地位,或偏执经论而不习普法表示痛恨甚至漫骂。那对传统正宗的佛教做了抨击,冲击了正统佛教僧人的地位,有显著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特色,因此也要遭到佛教上层人物的反对和仇视。
首先,隋朝的统治者,以为自己的王朝,犹如“旭日东升,方兴末艾”,隋王朝的天下是乇道乐土,杨广又是“总持菩萨”,而信行却认为,他那个时代是“末世”,所住的国土是“恶浊世界”,而当时的国民,统统都是“罪孽深重”的“邪见众生”。所有这些都是相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格格不入的,所以,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就对三阶教下了“敕断下听流行”的禁今,(《历代三窦记》卷12,《大正藏》卷49,105页,)但是有一点,三阶教的影响在民间是很深蒂固的,“其徒既众,蔓延弥广,同习相党,明援繁多,隋文帝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开元释教录》卷18,《大正藏》卷55,679页,可见,三阶教势力之强大。
到了唐朝,又以同样的原因三阶教再次受到了朝廷的干涉,第一个限制三阶教的是武后则天,聖历二年(699)武後下—了一道勒令:
“其有学三阶者,唯的乞食,长斋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15。
武则天承认三阶教的存在,但是把三阶软的活动范围限制很小。
等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对於三阶教的态度更加严峻,开元13年(725)六月三日:
“勒诸寺三阶院,并今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诸居,不得别住,所行《集录》,悉断除毁,若纲唯共行化诱人而不行者,勒还 ……”
这是说,强今三阶教的僧人不得别置一处,应与众僧共住,除去各自为政的作法,将三阶经典皆烧毁,而且还禁止三阶教的信徒去“行化诱人”,否则,如有以身示法者,勒令还俗。从这篇勒文里使人看到,三阶教的僧人们,由於所提倡教理的关系,与他僧不共住,即使住一院,也辟院别之。因此唐玄宗勒令打破界限。但是其结果则不尽然,在一些史书里也不乏有诸如“三阶院西廊下”,“三阶院门外”等等说法,都表明唐玄宗以後之三阶教仍然在沆行。相反,为什么统治者屡屡下诏勒令禁止其流行,而效果不是很彻底呢?究其原因無外乎由於三阶教有相当强大的群众基础,在下层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即群众性,普及性,加上在传教方式上机动灵活,行踪无定,以及无尽藏的经营给三阶教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势力,为它的生存有了可靠的保障。既然三阶教的经济实力来於无尽藏,而且又是三阶教的生命线,大概玄宗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发出上述诏书,并居一寺,限制活动的勒令以外,还曾先後下了两道处置无尽藏的诏书。
其一说:
“闻化度寺及福光寺三阶僧创无尽藏,每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钱,名为护法,称済贫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宣禁断,其钱付御史召,京 、河南府,勾会知数,明为文薄,待後处分”。《唐玄宗,禁士女施钱佛寺诏》。
在上述诏书里指出为什么要取缔无尽藏的原因,而且措施果断严厉,可以明白,当無尽藏发展到了某种程度,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威协,统治阶级采取任何手段都能理解的。故此不但毁除无尽藏,就连其所有财产也归於宫府上缴,待後处分。
第二封诏书也说明玄宗对待正统佛教的态度,虽然将无尽藏所有的财产上交,可是还是为了维修京城寺观佛像,殴堂,桥梁,假如有剩余的话,还是归寺院常住处理。
由此可见,三阶教做为一个宗教团体,它的经济力量是相当可观的,统治者取消无尽藏,就是为了击垮三阶教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一措施,对於三阶教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是崇佛的皇帝,而对三阶教却冷眼相待,都持否定的态度。说明三阶教的“末法五浊恶世”的观念,是对现实乐土的否定,無尽藏的经营对社会经济又是一种冲击,所以这两点使三阶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也是势在必然!
其次,信行的三阶教对传统佛教,上层义学沙门也是一种变相的否定。三阶教势力的不断发展及普及,自然会动摇传统正宗的权威性,加上三阶教的主张做法与其它宗派都格恪不入,不能相容的,因此传统佛教势力也横加反对和排斥。
唐、怀感在他的《释净土羣疑论》卷三、四里,反复批评三阶教的观点。对信行个人进行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他说:“……而信行禅师更能方便,陈普真佛法,救的第三阶人,那慈悲胜於释迦,智慧过無量寿,……即信行禅师乃应胜佛者也……。《大正藏》卷47、46页。
除此而外,怀感还在下面批驳信行的观点:
“信行禅师……撰集《三阶集录》言今千年已後,第三阶众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国,若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读诵大乘经等,即是不当根法,堕於十方地狱,……细寻此義,理必不然!何者?若以千年之後,正人斯尽,唯是邪恶第三阶人,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不合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诵读大乘经等,如其读诵等者,那堕十方阿鼻地狱,此那如来恶心,憎疾第三阶人,留其别真别正佛法令其错读,使堕阿鼻地狱。…….”(同上书)。又说“……详禅师立三门,求诸叙意,可谓妙即妙矣,能即能焉,……然禅师自立其意,而自乖其趣。”(同上书)
在怀感看来,信行的三阶教是一种异端教法,与如来之法也是背道而驰,歪曲佛陀遗教,并且自身又是自相矛盾的。
唯识宗的巨匠窥基在《西方要决释疑通观规》里,也对出“三阶教行者五种小疑”,并进行了申述,究其实质無非是对三阶教思想的一种责难。
净土宗的道境,善道在《念佛镜》最後一卷《一、念佛对三阶门》里,也对三阶教的主张阐明了自己疑议,并反复驳斥,认为念佛法门无论从任何方面都胜过三阶教不知几筹。
以上这些大师都是依据经典,针对三阶教的教义来进行批评,说明三阶教的教义与一些思想体系有组织的宗派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人对信行个人也施以無礼的谗骂,如怀信在《释门自镜录》里就是如此,语言十分粗鲁。这更说明了正统的佛教上层,对三阶教的教义以及信徒,都怀有一种仇视与憎恨的心理。可见三阶教在此时已是四面礎歌了。正因为三阶教同时遭到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佛教上层的两个方面的反对,也说明了它的社会意义和影响。统治者反对它,说明它的思想主张和封建帝王意识是有矛盾的,它的存在無疑给统治阶级带来一些不良後果、而佛教上层反对它,则说明他们观点主张是相互对立的。
然而,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具有两个方面,三阶教的产生虽然在某些方面冲击了正统佛教,但在当时做为一个新兴的教团,它的进步意义也不能随意抹杀。首先由於信行本人经历了法灭的洗礼,促使他创立新教。佛教传播的重心能向下发展,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值得重视的。为整个佛教向大众化推广也有很大贡献,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群众性的佛教是不可忽视的。他所提出的普法主张,是在博徧经论之基础上而进行组织成书,而并不是缺乏理论依据。更主要的是信行本人能躬行实践,以身作则,行菩萨法,他学习“常不轻菩萨”就是个例证。因此可以说,信行的三阶教使一些下层群众看到了曙光,信仰上得到了满足,所以信行能发前人所未发,行前人所不行,这种难行能行利生入世的大乘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闽南佛学
三阶教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特殊教派,曾在下层民间广为流布,广大信众莫不瞩目归仰,形成阵容庞大,遍及乡村的新兴教团。可是好景不长,封建帝王屡下勒令废止,佛教内部各宗派也横加驳斥,迫使三阶教仅是“昙花一现,如此多舛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它的社会意义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首先三阶教的创立者——信行,是一位奇异人物,他博闻强识,遍览诸经,舍去具戒而作沙弥,常习《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法。这种做法本身在当时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普法普敬”。而这样思想根据又是因为他将佛教分“三阶”。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当时所处的时代就是末法,是五浊恶世,而不是什么王道乐士。所以“普法”才是这个时代所共习之法,也是唯一的希望。
信行目睹了几次法灭的惨况,三阶的划分,无形中增强佛教徒的危机意识,使当时人们产生一种紧迫感。他反对空洞的理论,反复强调指出三阶教的修行路线既简捷又易行,加之他本人身体力行,使佛教重心下移,趋向民间化、民俗化发展。在这一点上,信行是有历史功续的。
无尽藏又是三阶教存在的生命线,由於信徒不断增加,无尽藏财力持续发展,形成了一股雄厚的经济力量对封建地主经济构成一种威脇,加之末法,普法等思想,无疑是对现权及佛教正统宗派的否认,故此遭到反对,甚至受到敕禁。信行的三阶教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敕禁?正对这些问题,作者不揣浅陋,试从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历史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以冀方家匡正。
二、三阶教产生的时代背景三阶教的创立是与当时末法思想有着直接关系的,关於正法,像法、末法的时间年限,在《四分律》,《中阿含》,《杂阿含》里的说法也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末法思想反复在经律当中提到,已真正演变为一种时代观,或者说是危机意识,在当时中国的佛教界己渐渐形成——定的组织体系。在中国最早提出末法观是陈代慧思(515——577)。唐净影寺的慧远(513一-592三论宗嘉祥吉藏(549——623)。大台智门下的章安尊者(56l——632)南山律祖道宣(596——667),法相宗的窥基(632——682)等在论著中均有提出。而信行禅师则是这种思想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三阶教。
中国佛教界之所以有末法说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陆续的接触到一些说明正法,像法及其年限的经论,而《大集经,月藏分》对人们的刺激更大。加之,几度法难的出现,更引起了这种强烈的危机感。
法难的发生,与佛道之间的斗争及王权与教权斗争有密切关系。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的废佛,虽然是以发现长安寺院隐藏着大量财富及武器为理由而进行但其实质则是佛与道的斗争。当时的宰相崔浩与担任帝师的道上寇谦之联合起来摧毁佛教,制造了这次教难,使佛教自传入以来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劫难。被毁的经典、佛寺不可胜数,大批僧尼惨遭杀害,这给佛教徒心中开始蒙上了一层“末法”的阴影。这次法难七年後,到了文成帝才开始复兴,并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史载魏末僧尼剧增到二百余万,大量编民涌;入寺院,佛寺三万余所,寺院经济的高度发展。几乎垄断了社会财富。僧祗户与佛图户就是寺院经济发展的一个例证。寺院在当时享受各种最优惠特权,使统治者最终难以控制佛教的发展,而终於演变出北周武帝的废佛事件。虽然周武帝的废佛比魏太武较为柔和,没有发生流血,但大量寺院充当第宅,僧尼还俗,充当民数
接二连三的法难,使佛教徒明白,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部分,是附属晶。并深信由於众生的业力所致,末法的年代提前了。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使信行禅师认识到佛教深入民间的必要性。为了争取民众的信仰与支持,他创立隋初的一个特殊教派——三阶教。 信行(540——594)的事迹,道宣在《续高僧传》第二十卷《习禅篇信行传》上说:“释信行,姓王,魏郡人(今河南安阳县)……识悟伦通,博涉经论,情理避举”。
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说他是魏州人,“少尔落采,博综群经……与先旧德,解行弗同。”
从道宣,费长房的片断记载中,很难看出信行习禅踪迹,而是G,博涉经论的义学沙门。十七岁时,出家於相州(今安阳)法藏寺,受戒後,持戒态度特别严肃,重视修持,认为佛教徒应时宜实行济度,而不应空讲理论。
“後於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亲执劳役,供诸悲敬,礼通道俗” 《续高僧传,习禅篇、信行传》
由此可见信行认为比丘的生活方式,对於行菩萨道颇多不便,因此他决定舍声闻戒。舍戒之後,信行极力宣扬大乘利他的精神,并且亲服种种劳役,节衣缩食,救济贫穷并供养三宝,虽舍戒而并不还俗。《续高僧传》还说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一些僧徒造门诘问,信行说明他要创立亲宗的企图。信行认为隋代就是末法时代,应因时设软,以法验人,从而依末法观创立三阶教义。
开皇三年(583年),信行在相州光严寺,发愿为皇帝,诸师父乃至一切众生,施舍身命财物,建立礼佛、转经、众僧、众生、离恶、头陀、饮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灯烛、钟吹、香、柴炭、洗浴十六种无尽藏行,“愿施无尽,日日不断”,间皇七年(587)信行已经48岁,他写信给相州知事,誓愿顿舍身命财物,从事无尽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为奏间,让他推行这个志愿。
据道宣《续高僧传》记载,开皇初年,信行曾被召入京,受仆射高穎的邀请,在真寂寺“立院别处”。说明这个时候,信行还是受到隋朝廷的重视的。
舍戒後的信行,“居大僧下,在沙弥上。……头陀、乞食,日止一食,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牢皆礼拜,欲似《法华经》常下轻行。……(《历代三宝记》第十·二卷《大正藏》49卷105页)信行教导门徒,悉行头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放《法华经》常小轻菩萨那样路遇行人,不问男女,悉行作礼,谓之“普敬”。所以由他所领导的教团很快的被许多道俗的信奉。
“自尔,余寺赞成其度焉,莫不六时礼施,、乞食为业,虔慕洁诚,为不及世”。《绩高僧传,信行传》,说明信行在当时是风靡一时的。
开皇十四年(594) 十月四日示於京师真寂寺,年五十五岁,《续高僧传》说信行“春秋五卜有叫”。据陈垣《释氏疑年录》第三卷,P62。
有关信行的著作,各家《经录》的记载不尽相同。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2,《大隋录》著录的信行著作,是“二部,三十五卷”。即:《对根起行维录》32卷,《三阶位别集录》3卷,费长房在评论信行的著作时说:
“此录,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超行幽隐,指体标榜,於事少潜”。《历代三宝记》十二卷。看来费长房对信行的著作颇有微词,
道宣《大唐内典录》第五卷《隋朝传译佛经录》著录的信行的著作,是“二部,四十卷”,即:《对根起行杂录集》36卷,《三阶位别录集》4卷。对於信行著作的评价?道宣基本上重复了费长房的话: ,
“此录,诚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於事少微”。(《大正藏》55卷,P277——278)虽然长房、道宣对於信行都不无微词,还都把这些著作列入《正录》。而道宣以後就发生了变在唐朝明佺等人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里开始把《三阶杂法》22部,29卷,列入《伪经目录》,这些经典里首先遭贬斥的《三阶杂录法》是:
1.《三阶集录》四卷
2.《三阶集录》四卷
3.《大乘验入通法》一卷
4.《对根浅三条发菩提心法》一卷
5.《末法众生於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
6.《对根三条同异法》一卷
7.《求学善知识发菩提心》一卷
8.《广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
9.《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
10.《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法》一卷
11.《十种恶具呈人回心八道法》
12.《行行同异法》一卷
13.《当根器所行法》一卷
14.《明善人恶人法》一卷
15.《就佛法内明一切六师外道法》
16.《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
17.《根机普愿法》二卷
18.《十大段明义》二
19.《大乘无尽藏法》
20.《略发愿法》一卷
21.《人情所许行法》
22.《大众制》一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的作者们说
“奉证圣元年恩勑,今定伪经及杂符筑等,遣送祠部进内,前件教门、(即上例信行的著作),即违背佛意,别构异端,即是伪杂符筑之限。……不敢妄编在於目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正藏》第五十五卷,475页。
这是说武则天勑今刊定伪经,明佺等学者便迎合武氏旨意,把三阶教的著作一概列入伪经。而实际上,佛教随着不断的发展,已有相当部分的义学沙门不满足汉译梵文的原始典籍,为冲出这种局限,加上自己的理解,发挥原本的教义,重新组织思想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信行的著作列入伪经,不免有些过分。应该说,这种现像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标明佛学真正被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又给它赋於新义,理应值的骄傲。故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指出明佺等人的冶学态度不够严谨,如“虽云刊定,繁秽尤多!虽见流行,实难凭谁”。(《开元释教录》第九卷》。
可是智升也完全接受了明佺的观点。他在《开元释教录》第十八卷《别録》之八里,把“总三十五部,四十四卷”的《三阶法》及《杂录》,也一概列入《伪妄乱真录》,《开元录》详细列出了这些再被贬斥的著作。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智升在列出目录的同时,分别在每一部著作後面简单的做了说明,言简意赅的道出了经文要义。
智升说:“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觉其佛见,妄生穿凿,即乖反圣旨,复冒真宗,……不敢妄编在於《正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
《开元释教录》第18卷。智升还说:“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35部,44卷。……长房《录》云,总35巻;《内典录》云,都40卷,《大周伪录》,但载22部,29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碍》云40余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授括,具件如上”。《开元释教录》第十八卷。不难看出《开元录》著录的信行著作,是比较完备的。
上述情况表明,费、宣两录所著录的信行著作,是一种《综合目录》,《大周》,《开元》两录所著录的則是具体目录,而《开元录》收载的更较完备。
除此而外,唐唐临《冥极记》卷上里,也讲到了有关信行著作的一些情况,说信行认为:
“今去圣久远,根,时久异,差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当根,容能错倒,乃钞集经论,参验人法所当学者,为36卷,名曰《人集录》。……信行又据经律,录出《三阶法》四卷。其大旨,劝人普敬,恶认本,观佛性,当病授药,顿教一乘。”《大正藏》第51卷第?88页。
在这裏唐临谈到了信行的著作,他个人认为,佛陀涅槃已很久远,虽然洋洋大观的群经,想使後人在浩如烟海的法门里寻找一条出路,如蜀道之难。有鉴於此;信行披阅群籍,孜孜寻觅,在各类的经典里整理出一部可谓“诸经精华录”,曰云《集录》。同时唐临也说到信行的一些主张,後文再谈。
从敦煌出土的《三阶教残卷》看来,信行的著作,是钞录共约40来种经文而汇编成书的。对此,信行本人是这样说的:
“问:‘抄出三阶佛法,为经中有故抄出?为经中无故抄出?若尔,何失?若经已有,何须抄出?若经中無,何得抄出?’答:‘有同而异,同故的抄出,异故须抄出。异有三义:一者所为人不同;二者所说法不同;三者为人说法,广略,兼正不同。……今正为第三阶位人说出教义,兼为第一,第二阶下根人同说普真,普正佛法。又广,略不同,佛广说第一,第二阶,略说第三阶,今广说第三阶,略说第一,第二阶,故须别为第三阶人抄略……’见矢吹庆辉著《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9(79)页。
信行的抄写群经的目的显而易见,第三阶位的人根机偏钝,抄出精要,便於修学。信行的主要著作《三阶佛法》的文字结构,信行本人也有说明:
“三阶一部,文有四重:大段、段子段,子句。大段文巾,即道第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是也。提示中,即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等是也。子段文中,無子段字。但道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也。子句文中,亦無子句字,但道一者,二者、三者等是。若要细论之,文有六重,或有段内段,少故不说:或有子子句,多故不说。《三阶》一部,大段有三,段有十,子段有二十五,子句数多,或大或小,不可具说”。《同上书》第3 (73)页。
这是三阶教的根本著作四卷本的《三阶佛法力的文字结构,第一卷第一大段,第二卷第二大段,第三、四合为第三大段,它的内容,就是“三阶教。。
对於信行的著作,道宣作了如下的评价:
“初,信行勃兴异迹,时或致讥,通论所详,未汤甄别。但奉行克峭,偏薄不作,至於佛宗,亦另衢之一术耳。”(《續高僧传》第16卷《信行传》)
可见道宣对信行,虽然也有异议,但对於信行提倡的三阶教,却还承认它是“另衢之一术”。当然对信行的评论,限於历史的原因一直被否认他的可取一面,而没有意识到信行的所行是“菩萨法。,重视在下层扩大佛教范围的积极作用。
四,三阶教的思想体系1.三阶的划分:这是三阶教核心主张,也是信行的精辟,独到的观点。信行认为,佛法分为一、二、三阶。换句话说,从时间上讲,将佛法分为三个阶段。从人的角度上说,分成三层根机。那么,信行的这种划分理由根据是什么?在前面的时代背景己提到,是从佛教的所谓“正法”,“像法”,“末法”的说法中演化出来的。因为,在一些佛经和佛教著述中都讲到,佛教必将经历“正法”,“像法。“末法”的三个时期。可是历来对正法的时期说法很有出入。比较多的说法是:“正法”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种说法是从佛陀时代算起,在第一个五百年里,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实践的人,这一点容易明白,因佛陀每次讲法後悟道者举不胜举,基本都见道,他们都能按佛的法去实践,所以证果者多,故名正法,这裏的“正”,含有证义。从第六百年起的“一千年内”,在这段过程中.佛教信徒,由於佛陀入减久远,佛教义理盛行,而相反的是实践偏废,整个佛教如果不重视修证,其不称为佛教。因此,在这个阶段,信徒似有所证,而实無证,故此叫做像法(像者似义)。从第一千六百年起的一万年内,佛教日益衰微,邪法盛行,僧人素质下降,各种劫难来临,佛教开始走下坡路,惨淡凄凉的景像皆可睹见,这是“末法”时期。(末者,微义)。不言而喻,从正法,像法,末法的划分来看,由於佛世时代,释尊是信徒的楷模,信者多,证也多。像法时期则不景气了,知教者多,入道者少,末法则纯属形式了,各种动机的人混迹其间,教团的腐败现像比比皆是,与正法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种历史退化论的观点,从佛教的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客观规律是不无道理的。佛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由单纯到复杂的过程,这种例子很多,可以想像,文明堕落殆尽的时代,也是只剩下所谓“现代文明”在流行。这就是历史倒退的表现。佛法的“三法”论点,基本上从高一层次分析了这一点。所以信行也就根据这种“三法”论的观点,组织了他的“三阶段”的理论。他的三阶主张就有“时”、“处”、“机。的三种划分。
(1)就“时” 分“三阶。
“时别有三:佛在世,佛自己住持佛法、位判是第一阶时;佛灭度後一千五百年以前,由有圣人及利根正见成就凡夫住持佛法,位判当第二阶时;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後,利根凡夫,戒定慧别解别行,皆悉邪尽,当第三阶时”。《三阶佛法密记》卷上,见《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5(75)页,第6 (76)页。
(2)约处三阶:
“处别有二”:
第一阶处,郡一乘世界,亦名净土莲花藏世界,常唯纯有诸佛,菩萨,无声闻,缘觉处是。 (同上书)
这是说信行认为,位於第一阶处的(处,相当於地点)是佛国世界,即净土世界,唯有诸佛、菩萨,他们居住的国土清净庄严。
对此,信行在另一个地方还说:
“就处验第一阶法,谓一乘世界中唯有一乘根机众生,见一佛乘,闻一乘法,余三乘众生,不见不闻。”
说明上乘圣者的根机,听第一义谛理,在一乘佛国里,唯有一乘,无二無
第二、第三阶处:同即三乘世界,亦名五浊诸恶世界。娑婆世界。盲闾世界。三界火宅……亦名三乘众生十恶世界是。”(同上书)第5 (75)页。
如此一来,一乘是佛土,秽上为第二阶三乘(小乘)之处,第三阶为戒见俱破的众生之处,即十恶世界,这是根据所处的国土而分三阶。
(3)约机分三阶
首先说明三阶位:
第一阶位者——即三贤,十地通凡及圣。
第三阶位者——根基不定,若遇大乘人法,即的入大乘位,若不遇大乘法,即不能入大乘位,故名不定。
第三阶位者——亦名邪解邪行成就是,(同上书)第9(89)页。
从众生根机的角度,也按照各自的行位判为三阶,很显然三贤及十地菩萨为第一阶位。第二阶位則是小乘人,如果能回小向大即入第一阶位,相反不遇大乘佛法,亦然是固步自封,不甘进取故曰不定。
第三阶则是五浊恶世,所行所解皆是颠倒。
此外,信行还说:
“若就位别说,即有三阶:一,纯正无邪位;二,邪正不定位;三、纯邪無正位”。(同上书)第19(89)页。
实际此处可说的与上面所讲的并無两样,在另外一些地方,信行又将三阶根机说成是:
第一阶根机:一乘人
第二阶根机:三乘人
第三阶根机: “空见就是徧执空有二见的人)有见。
或许信行因为将第一阶根机说成一乘人,第二阶根机的人说成是二乘人的原故,所以唐法藏认为信行是立二教的人,法藏在《华严五教章》第一卷里说:“信行禅师,依此字立二教,谓一乘,三乘者,则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大正藏》45巻,第48l页。而实际上法藏并没有完全理解信行的本意,信行很明显不是什么二阶教,而是三阶教。
以上信行根据时,处、机三个方面将佛法分为三阶,对於三阶,信行还作了如下概括性的解释:
通释三阶,具有五种含义:
“一明三阶根机,摄三阶无始习气行,解、病、通五行,以为三阶根本,成根人行,;即是三阶行法,揽三阶行法,成三阶人,说三阶人行法,为三阶文教法,又依三阶文教法,起三阶礼信行解,破三阶病,成三阶受法根机,是三阶义。”(同上书)第4(74)页。
在这段话里虽然说的有些反复,晦涩,其核心主张是在说明三阶的根机有区别,其叙义也存在着差异。
“二明三阶人行邪正,摄三阶起现行,解、病、通名行,以三阶行法,成三阶人,以三阶人,依三阶根,禀三阶文叙,成三阶人,名各依根起行,修断趋证,邪正不同,是三阶义(同上书)
这说的是“三阶人行邪下不同所由义”。
“三明诠三阶人行,为三阶文教法,由禀三阶文教法,起三阶解行,以三阶解行,上三阶病,成三阶根,以三阶根法,成三阶人,授三阶人以三阶文教上中,下法,今修断趋証,是三阶义”。(同上书)
这裏是说三阶教法有上中下浅深不同,所以其义不同。
“四明三阶位,五明三阶时上文己引,不再重复。
之所以有三阶佛法,主要是由於众生的根机差别,故此,三阶佛法,在每一阶里摄受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诸佛菩萨,若为大好世界,好时,好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一阶佛法,一乘根机菩萨合学。《三阶佛法》第二卷。
明确说出,第一阶佛法的地点,时间、对象,分别是清净庄严的佛国,逢佛在世的,灭时,以及聆听圣人的一乘。
“若为最大恶世界,恶时好时不定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二阶佛法,三乘根机众生合学”(同上书)
这是说,第二阶佛法是为第三乘人所说的,尽管时间,环境较差,但他们还可以听闻见道的。
“若为最大恶世界,恶时,恶众生起教,即是一切第三阶佛法,九十六种外道,亦名神.亦名鬼,亦名魔,亦名六种外道……空见、有见众生,增上慢众生,等合学”。(同上书)
第三阶法是未为一些非佛教的信师者,或者是诽谤佛教的人,他们也有被化度的可能性。
关於三阶教的内容和它的目的性,信行还有说明:
“释文有四,一明能起教人,二明所起教法,三明教所注义,四明教所为人,第一明起教人者,即信行是,谓当一乘菩萨,……能为他起教故”。
第二明所起教法者,即抄出《三阶佛法》是。
第三明所诠义者,即引一些经、律、论,证一切众生乃至俱有三阶根机不同所由义是。
第四明所为人者,即第三阶空见,有见众生是,亦是就意立名。
首先说明了信行如何创立三阶教,以及目的,其根本理论是《三阶佛法》,它的来源由信行遍览众经,披阅群典,加以取舍而成立的。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是为空见、有见、众生是。
前文已说过,三阶教的目标是对下层人而讲的,所以在三阶根机里,第三阶机是信行的主要化度对象。五浊恶世的众生,迷己为物,造诸恶业,但他们又是基础,对他们用同情怜愍的方法,使之回头是岸,故此信行创立三阶教其核心目的即在於此,使佛法能扎根於民间,普及於民间。
2.普法思想
信行根据时、处、机的不同划出三阶,第一阶根机的人,他们所学的是一乘法,第二阶根机的入学二乘法,那么第三阶的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应该学什么呢?即“普法”,这也是信行三阶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主张。
问曰:同是佛法,何因普法学之淳益无损,別法学之即损益俱有,何义?
答:因根别故,有二义:一普法无病,二别法就根,普法无病者,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曰是一体,更无别法,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無损。
《三阶教之研究,别篇》第41(149)页。
这是普法的第一层含义,意即说,同是佛法,为什么学普法而大有益处,而其余法损.益兼有,信行回答说:“原因是根机的差别,普法是属普遍的,或者说共有的法,它是基础。而别的法则分别有利,那么普法包括哪些内容呢?如来藏,佛性等体是普法,一切凡圣,一切邪正,同是一体,更无别法,唯如来藏。一切凡夫,莫问根机上下,学之淳益无损。”(同上书)
在信行录用的佛经里,如《涅槃》,《胜曼》、《法华》等经里,都对“如来藏”、“佛性”等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说明,信行接受了这种为大乘共有的“佛性”论思想,并且说是第一种普法.主要因为佛性是一切众生的先天本性,强调佛性具有,在众生的身上是平等平等,三乘人莫不如此。
关於这第一种“普法。信行还说:
“谓如来藏,佛性,体遍法界,不邪不伪,故名普真普正佛法,若能就学人说,無问正见,邪见,大乘,小乘,习学之者,普的真正,故名普真普正佛法。……亦名一切根本佛法,诽是一切枝条故。”见《三阶教之研究》第475页。
遍满法界的如来藏,佛姓就是普真普正佛法,就是根本佛法,因为一切法是从唯一的如来藏展开的,所有的人都具备佛性,所以对一切人不承认有差别,应该把一切人当作如来藏.佛、佛性佛,当佛来崇拜。
如果第三阶根机的人欲想学习来属第一二阶机的“别法”,或者是“不共法”,那么由法不当根,就会淳损無益。
所以生当末法的第三阶根机的人,学习普法是唯一的选择。
信行继续说:
“……谓第三阶若学普法,不堕爱憎,不谤三宝,唯有纯益,无有损坏。
此普法亦名生盲众生佛法,譬如生盲,不分众色,普法也尔,於一切佛乘及三乘法,不论是非,普能信故。。
这是“普法”的第二种含义,这种普法不分是非,皆能信仰,而且无损坏,唯有纯益,对一切佛乘及三乘法普能信故,不仅如此,甚至:
“若学一切名相别真别正佛,读经,论经,讲律、讲论、归僧,度众生,断恶:修善,解行,求善知识,与出家人作师僧,上座、寺主,法师,律师、论师,禅主及章疏问答人”等(同上书)不但都不能得“解脱”,而且“俱各邪魔外道”,所以必须普归一切佛尽,归一切法尽,归一切僧尽,只有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才能“真善成就”。达到“解脱”。这种普佛普教思想必然成为对一切人不分爱憎轻重的普敬思想,宣传这种普教普佛的教义才是拯救生於末法浊世的罪恶凡夫的实践佛教。
总之信行主张在末法时期,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唯一办法,即普遍归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也就普敬普法,略称为“普法:
3.传教的措施——无尽藏
无尽藏是三阶教的一项重要的行动措施,也是三阶教的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在信行的著述里,有两部关於无尽藏的书,这就是:
《无尽藏法略说》
《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为什么要设立无尽藏,信行做了如下说明:
一.以无尽藏物施贫下众生,由数的施故,劝发善心,即量可的。
二、教贫穷人,以少财物同他菩萨無尽藏施,令其渐发菩提之心,见《三阶教之研究》
这就是说,无尽藏做为一种传教手段,对穷困潦倒的疾苦人民给予救济,饥荒年代如此,太平年代做为福利基金。
使每个劳苦人民在封建社会温饱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可以受到佛教对他伸出一双同情之手,在三阶教里他们发现了希望的灯塔,所以他们甘愿施舍,尽无量施,并且加入三阶教,发菩提心,实际上也是一种無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法。
我们都知道,無尽藏就是当时寺院的各种经济的基金组织,通过激发羣众的信仰,使——般人对三阶教产生兴趣,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施舍钱、物,其品类不限、敷量不限。但这些财产不隶属某一个人,而是三阶教的共同所有,传教宣传活动的流动资金需要它。帮助信徒摆脱困苦需要它,故此加入三阶教的人目睹了这些,切身感觉到了三阶教的温暖与仁爱。对下层人民来说,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而在三阶教里则是人人平等,而且彼此互相帮助,既是宗教组织,又是一个大家庭。按照三阶教规定,加入三阶教的信徒,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每天至少要施舍“一分钱,或一粟”,有的则每天“施钱十六分,或三十二分”。如此一来积少成多,(当然,其中也不乏大户人家而有大宗捐献的)最後,无尽藏成了三阶教的实力雄厚的经济事业。从敦煌残卷《无尽藏法略说》中的资料看来,凡是加入无尽藏的,有的在生活物质上去帮助布施於人,此中也有钱财,人力等。具体来说,则有十六种,其中包含精神信仰上的一些表示,其中十种则是物质性以及日常生活用费,如:
七者,学施香无尽;
八者,学施光明无尽。
九者、学施洗浴无尽, .
十者,学施音声无尽,
十一者,学施衣服無尽,
十二者、学施房無尽、
十三者,学施床坐无尽.
十四者,学施食器无尽.
十五者,学施炭灰無尽.
十六者,学施饮食無尽.
“食無尽者,事别多种,一者粳米,二者糯米,三者面,四者油脂,五者粟米,六者小豆,七者大豆,八者柴,九者作食人,十者盐酢,十一者蜜,十二者椒,十三者胡麻,十四者酪,十五者瓜菜诸杂果等”。《三阶教之研究,别篇》
以上可以看出,三阶教经营无尽藏积蓄了大量财产,行布施时也多样化,包括信愿行,也含有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总之:无尽藏做为三阶敦的有力传教手段,他产生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无论三阶教在扩大自己的影响,还是摄受更多的信徒,無尽藏都成了这些方面的大前提,也是三阶教寺院经济的主要唯一来源。所以三阶教在其雏形的时候由於经济力量还很薄弱,以至开始有人认为三阶教十分艰苦。自从经营无尽藏之後,加上方法适当,前後大相径庭,有可谓发迹时仅可滥觞的一泓清浅,演为初具波澜力能浮舟的溶溶巨川。最後.三阶教的信徒队伍不断壮大,遍布又十分广阔,以及在布道方法上灵活多样,他的发展形式有如江出三峡,一泻千里,因为信徒不但在精神信仰得到满足,并且提供给你一条简捷易行的途径,理论通俗易懂,又是末法时代的最佳选择,物质上富有者布施基金,贫穷沉沦者受惠,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因此,无尽藏成为三阶教的生命浅,是三阶教生死存亡的焦点。在唐时期之所以受到控制,很多因素是因为波及到了社会经济,但在民间的流行仍然持续。 南北朝政权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造成佛教南义、北禅的分岐。在思想上各相异趣,法不能融。使佛教在目标归宿上显出恍倘迷离,教义上千丝万缕,实践上又缺乏系统组织,以至习禅者不知其旨,演义各执一宗。加上信行目睹了南北朝的两次法灭,末法即近的思想在信行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烙印.使他萌发了创立三阶教的意图。尽管隋朝统一,隋王朝信奉佛教,但时属末法的愁思,却一直索绕在他的脑际。他之所以反复强调“十恶世界,“邪见成就众生”等等,便是这种思想状况的反映。隋文帝一统天下,取周代陈结束持续二三百年的南北对立,经济处於繁荣状态,文化,思想也很活跃,交流频繁但信行却说这“五浊恶世”。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他对现政权的否认,所以必然导致统治者的反感。
另一方面,信行舍去具足戒,而做沙弥,习《法华经》里的常不轻,做普敬礼,提倡“普法”,否认繁琐的教义.冲破宗派组织的条条框框,敢向当时的“上座,寺主,法师,律师、论师,禅主及章疏问答人提出挑战,对他们身居显赫地位,或偏执经论而不习普法表示痛恨甚至漫骂。那对传统正宗的佛教做了抨击,冲击了正统佛教僧人的地位,有显著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特色,因此也要遭到佛教上层人物的反对和仇视。
首先,隋朝的统治者,以为自己的王朝,犹如“旭日东升,方兴末艾”,隋王朝的天下是乇道乐土,杨广又是“总持菩萨”,而信行却认为,他那个时代是“末世”,所住的国土是“恶浊世界”,而当时的国民,统统都是“罪孽深重”的“邪见众生”。所有这些都是相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格格不入的,所以,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就对三阶教下了“敕断下听流行”的禁今,(《历代三窦记》卷12,《大正藏》卷49,105页,)但是有一点,三阶教的影响在民间是很深蒂固的,“其徒既众,蔓延弥广,同习相党,明援繁多,隋文帝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开元释教录》卷18,《大正藏》卷55,679页,可见,三阶教势力之强大。
到了唐朝,又以同样的原因三阶教再次受到了朝廷的干涉,第一个限制三阶教的是武后则天,聖历二年(699)武後下—了一道勒令:
“其有学三阶者,唯的乞食,长斋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15。
武则天承认三阶教的存在,但是把三阶软的活动范围限制很小。
等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对於三阶教的态度更加严峻,开元13年(725)六月三日:
“勒诸寺三阶院,并今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诸居,不得别住,所行《集录》,悉断除毁,若纲唯共行化诱人而不行者,勒还 ……”
这是说,强今三阶教的僧人不得别置一处,应与众僧共住,除去各自为政的作法,将三阶经典皆烧毁,而且还禁止三阶教的信徒去“行化诱人”,否则,如有以身示法者,勒令还俗。从这篇勒文里使人看到,三阶教的僧人们,由於所提倡教理的关系,与他僧不共住,即使住一院,也辟院别之。因此唐玄宗勒令打破界限。但是其结果则不尽然,在一些史书里也不乏有诸如“三阶院西廊下”,“三阶院门外”等等说法,都表明唐玄宗以後之三阶教仍然在沆行。相反,为什么统治者屡屡下诏勒令禁止其流行,而效果不是很彻底呢?究其原因無外乎由於三阶教有相当强大的群众基础,在下层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即群众性,普及性,加上在传教方式上机动灵活,行踪无定,以及无尽藏的经营给三阶教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势力,为它的生存有了可靠的保障。既然三阶教的经济实力来於无尽藏,而且又是三阶教的生命线,大概玄宗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发出上述诏书,并居一寺,限制活动的勒令以外,还曾先後下了两道处置无尽藏的诏书。
其一说:
“闻化度寺及福光寺三阶僧创无尽藏,每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钱,名为护法,称済贫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宣禁断,其钱付御史召,京 、河南府,勾会知数,明为文薄,待後处分”。《唐玄宗,禁士女施钱佛寺诏》。
在上述诏书里指出为什么要取缔无尽藏的原因,而且措施果断严厉,可以明白,当無尽藏发展到了某种程度,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威协,统治阶级采取任何手段都能理解的。故此不但毁除无尽藏,就连其所有财产也归於宫府上缴,待後处分。
第二封诏书也说明玄宗对待正统佛教的态度,虽然将无尽藏所有的财产上交,可是还是为了维修京城寺观佛像,殴堂,桥梁,假如有剩余的话,还是归寺院常住处理。
由此可见,三阶教做为一个宗教团体,它的经济力量是相当可观的,统治者取消无尽藏,就是为了击垮三阶教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一措施,对於三阶教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隋文帝,武则天,唐玄宗是崇佛的皇帝,而对三阶教却冷眼相待,都持否定的态度。说明三阶教的“末法五浊恶世”的观念,是对现实乐土的否定,無尽藏的经营对社会经济又是一种冲击,所以这两点使三阶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也是势在必然!
其次,信行的三阶教对传统佛教,上层义学沙门也是一种变相的否定。三阶教势力的不断发展及普及,自然会动摇传统正宗的权威性,加上三阶教的主张做法与其它宗派都格恪不入,不能相容的,因此传统佛教势力也横加反对和排斥。
唐、怀感在他的《释净土羣疑论》卷三、四里,反复批评三阶教的观点。对信行个人进行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他说:“……而信行禅师更能方便,陈普真佛法,救的第三阶人,那慈悲胜於释迦,智慧过無量寿,……即信行禅师乃应胜佛者也……。《大正藏》卷47、46页。
除此而外,怀感还在下面批驳信行的观点:
“信行禅师……撰集《三阶集录》言今千年已後,第三阶众生,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得生十方佛国,若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读诵大乘经等,即是不当根法,堕於十方地狱,……细寻此義,理必不然!何者?若以千年之後,正人斯尽,唯是邪恶第三阶人,唯合行普真普正佛法,不合行别真别正佛法,及诵读大乘经等,如其读诵等者,那堕十方阿鼻地狱,此那如来恶心,憎疾第三阶人,留其别真别正佛法令其错读,使堕阿鼻地狱。…….”(同上书)。又说“……详禅师立三门,求诸叙意,可谓妙即妙矣,能即能焉,……然禅师自立其意,而自乖其趣。”(同上书)
在怀感看来,信行的三阶教是一种异端教法,与如来之法也是背道而驰,歪曲佛陀遗教,并且自身又是自相矛盾的。
唯识宗的巨匠窥基在《西方要决释疑通观规》里,也对出“三阶教行者五种小疑”,并进行了申述,究其实质無非是对三阶教思想的一种责难。
净土宗的道境,善道在《念佛镜》最後一卷《一、念佛对三阶门》里,也对三阶教的主张阐明了自己疑议,并反复驳斥,认为念佛法门无论从任何方面都胜过三阶教不知几筹。
以上这些大师都是依据经典,针对三阶教的教义来进行批评,说明三阶教的教义与一些思想体系有组织的宗派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人对信行个人也施以無礼的谗骂,如怀信在《释门自镜录》里就是如此,语言十分粗鲁。这更说明了正统的佛教上层,对三阶教的教义以及信徒,都怀有一种仇视与憎恨的心理。可见三阶教在此时已是四面礎歌了。正因为三阶教同时遭到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佛教上层的两个方面的反对,也说明了它的社会意义和影响。统治者反对它,说明它的思想主张和封建帝王意识是有矛盾的,它的存在無疑给统治阶级带来一些不良後果、而佛教上层反对它,则说明他们观点主张是相互对立的。
然而,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具有两个方面,三阶教的产生虽然在某些方面冲击了正统佛教,但在当时做为一个新兴的教团,它的进步意义也不能随意抹杀。首先由於信行本人经历了法灭的洗礼,促使他创立新教。佛教传播的重心能向下发展,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值得重视的。为整个佛教向大众化推广也有很大贡献,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群众性的佛教是不可忽视的。他所提出的普法主张,是在博徧经论之基础上而进行组织成书,而并不是缺乏理论依据。更主要的是信行本人能躬行实践,以身作则,行菩萨法,他学习“常不轻菩萨”就是个例证。因此可以说,信行的三阶教使一些下层群众看到了曙光,信仰上得到了满足,所以信行能发前人所未发,行前人所不行,这种难行能行利生入世的大乘精神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