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里出现的女施主
发布时间:2024-12-06 03:37:0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张望作品《心尘》
阿球:看完张望的摄影,我去了离家最近的佛寺……
△张望作品《洗心》
从古到今,关于佛教的作品数不胜数。
比较出名的,如慧能师祖的诗,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道出了禅宗里“万物皆空”的高境界。
然而,诗也好,画也好,尽管禅意森然,却未曾有哪幅作品像摄影师张望拍摄的照片一样,竟有使他人遁入空门的魔力。
△张望作品-《禅静》
这不是一纸空谈,而是真事:
英国联邦财政部前部长助理陈永宏,便是看了张望拍的照片后,立即剃发入深山为僧。
此消息一出,大伙儿在震撼之余,不仅好奇:这些神秘的照片到底是什么?是哪个摄影大师拍的,竟能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
对于“摄影大师”这个称号,张望却不置可否。虽然,他早已凭借一张照片获得了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的冠军。
▲
获奖作品《寻佛》,
幽暗的洞窟与柔和的烛光,
古老的雕刻佛像与现代的中国僧人,
仿佛时空交错,穿越千年。
玩摄影的人都知道,奥地利超级巡回摄影展是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级别的赛事,一直被誉为摄影界的“奥斯卡”。
为了拍摄这组照片,他在佛寺一呆就是整整9年。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净涂
九年如一日的佛寺生涯
凌晨4:00,万籁俱寂,人们睡意正浓。
而在寺庙里,木鱼声已经“嗒嗒”响起,学僧们轻微的洗漱声渐渐的传来。张望睁开眼睛,迅速起床,一天的拍摄开始了。
佛门生活看似清闲散漫,其实戒律十分森严,早起就是一个必须要做到的功课。所以,作为摄影师,张望自然是要跟着这个点起床。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神游
彼时天还未亮,佛堂里已开始响起学僧们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张望架起相机,拍下学僧们上早课的画面。
早上6点,做完早课的学僧们漫步去早堂。在他的镜头中,屋角的铃,斑驳的树,乳白的雾气,光影下的僧侣.....寺院的生活显得神圣而不可亵渎。
△张望作品-《澄境》
但要说最妙的,当属这一幅名为《过客》的作品——
在藏经楼中,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
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张望突然灵感勃发:
“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
△张望作品《过客》
大千世界里,
人人都是过客。
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对于张望这样的世界级摄影师而言,拍照看似很容易,“咔嚓”一声响起,俨然便诞生了一张顶级的作品。但若对佛理了解不深,如何能拍得出这样的照片?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觉者
隐居寺庙,与僧侣同吃住,与法师共参禅。透过镜头,记录一般人难以逾越的宗教净地,这样的日子,张望一过就是9年。
佛讲因果,有因才有果,为什么张望要选择在寺庙呆9年呢?他的因,其实是这样来的——
缘起
1962年中秋,张望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书香门第,面对中秋的望月,父亲给儿子取名张望。但父亲何曾想到,儿子日后竟真的会以“张望”为职业。
少时的张望住在天台山侧,日日伴随他的不是街边卖小吃的摊贩吆喝,而是天台山上的晨钟暮鼓,声声虔诚的诵经梵音。一有机会,他便会前往古寺探访小住。
△浙江天台山
少时的他,内心一直有个疑问:
“孟子云‘食色性也’,可是为什么僧侣们就能够放弃世俗的诱惑,心无旁骛的守着青灯古佛,相伴一生呢?”
这个疑问不止是张望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唯独却在张望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且一扎就是几十年,往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净
带着这个念头,张望前半生的路走得很平顺。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他来到深圳下海经商,开设了自己的印刷设计公司,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期,他却做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将白手起家的公司无偿转送给他人,只身回到杭州。
他说:“我在深圳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我想用自己赚来的钱,干干净净地从事纯艺术创作。”
原来,那个疑问,他一直都没忘记要把它解决掉。
△张望作品《轮回》
而老天真的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
机遇
1999年,天台佛学院成立,院方找到张望,希望他帮助拍摄一些资料图片存档。机遇成就了张望的夙愿,他喜出望外,欣然答应前往拍摄。
殊不知,这一拍,就是三年。
三年里,张望每日坚持与僧侣们同起,无论严寒酷暑,他从没缺过席。一晃三年过去,他拍下了10000多张震撼世人的照片:
在他的镜头中,有挑灯夜读的法师,也有幽林里悄悄弥漫的禅意;
△张望作品《心迹》
△张望作品《佛泽》
有竹林间打坐修禅的僧侣,也有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张望将这句话融入作品《过堂》中,引起人无限遐想。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堂
慧开禅师有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他的镜头中同样的捕捉了春夏秋冬,在四季轮换中充满着禅意。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四季
△叶子黄了,僧侣们的心境也亮了
三年的佛学生涯,给张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自己已不仅仅是一个纪录者的角色。这些年,他与法师们一起打坐参禅,听高僧讲经说法,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环境里。
因此由他镜头里拍摄出的照片,才显得如此纯粹而旷达,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张望作品-《佛国》
结束了天台山的任务后,张望的照片流传出去,小小的火了一把。很多人向张望发出了邀请,想进行商务合作,还是被他拒绝了。
三年在天台山上的经历,已经让他清醒地认识到,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赚钱不难,但人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我希望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再留下点什么东西。”
就在这个时候,一向不喜外来人进寺拍摄的灵隐寺,突然拨通了张望的电话。
△张望作品-《流年》
顿悟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然而,此前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恰好这时,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需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灵隐寺经多方寻觅,才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张望作品-《天外》
时隔四年,重回寺庙的张望,望着佛像久久不言。他和佛祖的缘分,又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佛寺,俨然成为了他灵魂的栖息地。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圣
在现在这个社会,佛好像离人们很近,毕竟在中国的城乡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数不胜数,人们随时可以去礼拜烧香。
但是佛又离人们很远,佛法浩瀚博大,红尘中人大多觉得神秘难懂,或忙于世间经营,无暇留心于此。
△张望作品
所以,张望说,他要搭建一座桥,让人们通过这座桥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空门
灵隐寺香火鼎盛,人最多的时候竟达150人。僧侣们大多从名校毕业,顿悟后,遂剃度出家,钻研佛法。
年逾90岁的方丈更是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
方丈不喜他人拍照,却唯独对张望青眼有加,竟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与自己同吃同住。
△张望作品-《轮回》
这一次,张望在灵隐寺又常驻了三年。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一一呈现。
△张望作品-《笛音》
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佛门中最隐秘的是“修止观”的时刻,天台宗经典《摩诃止观》云:“法性寂然名止,寂常照名观。”修止观即是以静坐的方式帮助出家人摒除杂念,明心见性。
张望说,一次寒冬的晚课,山上零下20度,冷得让人牙齿打颤。学僧们却依次盘腿坐在榻上,凝情专心,随着游丝般的呼吸,渐入冥想的境界,只有黑夜里寺外的阵阵松涛哗哗作响。
△张望作品
这一刻,让张望忘记了一切,忘记了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也忘记了摄影,心底却升起了一种奇妙而变幻无常的感觉。
△张望作品-《洗心》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才能够让人们忘记彻骨的寒冷,忘记窗外婆娑舞动的沙沙松涛,忘记一切红尘里的俗世诱惑,而进入到忘我入定的状态?
△张望作品-《欲空》
从此,张望更加将他的感悟投射到他的摄影作品中,这六年的拍摄生涯,将他从一个浮躁的红尘中人沉淀成一个平和的修行人,他说:
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放下、随缘,这是我所理解的佛教精神,从中我大概明白了,如何做人和一个人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张望作品-《乐园》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戒而克制欲望故心清净,凭宁静的心映照万物清晰而智慧琅琅。
其实,做人做事也是一样的。
△张望作品-《岁月》
今日人们闻着佛法两字,脑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以为是很深邃难解的一回事。
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众生本来具足,并非从外边跑进来的,亦非诸佛祖师替我们加得微尘许的。
佛性,也许就是人性的另一个照面。
△张望作品-《乐观》
获奖
从灵隐寺拍摄出来后,张望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很快,张望的事迹被发掘出来:2009年,他的作品被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选为开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 又被新华社选编为“中国形象”之一,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循环播放。
2013年5月,张望“佛的足迹”个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展览。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他的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所必须具有的精神”。
△张望作品-《岁月》
张望火了,请他进行合作的人依旧络绎不绝,但他说,“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给人家认识,而不是自己的脸。”
△张望作品《幻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容貌只是暂时的,但人们通过他的作品而悟到的佛理,却是永久的。
如今,张望依旧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住的是杭州城西最早买的商品房。他的邻居并不知道,隔壁住着的竟是一位名扬世界的摄影大师。
在张望所有作品中,有一幅人气最高的作品:它以春天的绣球花为前景,背景是若隐若现的一个“佛”字。
张望作品-《礼佛》
其实,张望自己最喜爱的是一张在风雪夜里拍摄的照片,雪花飘摇,香烛殷红,仿佛就是这些年他在寺院生活的写照,信心不泯,风雨无阻。
△张望作品
对于很多人而言,至始至终只做一件事,看似很无趣。但《尽余生》里有句话说得好:
“坚持做一件事,不问前程,不问结局,一日一日,便是修行。”
佛陀如是,张望亦如是。
注:本文配图版权归张望先生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