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宽运法师:明智显悲 至善达德──佛陀教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11-28 03:33:19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宽运法师:明智显悲 至善达德──佛陀教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佛陀教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上)

2011年4月12日下午二时,香港教育局局长孙明揚先生与教育局众行政人员,前往佛教黄允畋中学视察,受到校监宽运大和尚、校长郭耀丰先生与众教职员之热诚接待。佛教黄允畋中学,位于新界沙田美林邨,总面积约6950平方米,为香港佛教联合会会属中学,多年来秉承校训「明智显悲」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务使其能学以致用,贡献社会,服务人群。是次教育局一行人员到访,了解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得到孙局长的体察鼓励,对全体师生来说,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可谓深具意义。

视察完毕,宽运大和尚就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发问题,为文一篇以作检讨,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前言

近年由于普遍招生不足,在港府缩减中学之「杀校合并」政策下,香港不少学校不得已逐步合并、缩班招生,甚至是停办,许多校舍被迫空置或荒废;据专业人士于2010年初的分析,估计未来5个学年中一新生将累积减少2.1万人,全港要杀校共达138至207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下,家长对名校学额的渴求,可谓日益增加,日见严重。

有见及此,佛教界不乏有心人士,欲重兴佛教教育事业,锐意培养佛教人才,增强教学师资,以期将佛陀的教法,重新活用于现实人生之中,从而净化人心,改变社会不良之风气。我们都知道,种子的发芽,必须在播种之后,适时培养,才能得到蓬勃的生机;佛教教育的道理也是一样,必须从小做起,是以,中、小学的完善教育,对一个青少年的成长,尤显得格外重要。


一、 时代的困境与教育的难题

世界日新月异,社会讯息万变,现时全球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人类在科学上的进展,已经迈入生物科技的时代,甚至已突破基因工程的技术瓶颈,而有能力复制人类(注1)。这是一个空前改革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危机、困惑与混乱的时代;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现在身处于一个信息急速爆炸的时代,但很讽刺的是,这同时却也是一个意义极端贫乏的时代,理念丧失,观念混淆,是非不分,价值不明;几乎任何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都可能在时代的浊流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以中、港、台三地社会为例,近年报章杂志的数量与篇幅暴增,接着又有各种有线电视的合法化,再加上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信息如潮水般地涌向大众而泛滥社会,造成信息爆炸的现象。然而若进一步仔细地分析,对于许多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如今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当地有史以来最强烈的9级地震与海啸,其事件背后之真相与来龙去脉,严格地说,其实我们所知的只是片面,纵有所知,也是透过传媒的报导,其中自有失实与偏颇之处。

世界各地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人们在各种恐惧与不安之中渡日;地球原有的资源由于长期的虚耗与侵蚀,而濒临消失殆尽,成为人类生存的莫大困境;可是更大的困局乃在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丧失,科技文明的进步却伴随着心灵精神的堕落,近年层出不穷的抢劫、凶杀、自杀、甚至于近亲乱伦、骨肉相残等等社会事件,在在显示幸福快乐的日子已离我们越来越远。面临如此的困境,现今的教育似乎更显得无能为力,「现在的学生(小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受教了!」这几乎是所有的教师与家长们的共同心声。一方面是因为整个教育系统与制度,乃至于教材与教法,长久以来一直严重地失衡,偏重科技知识,忽视精神内涵与心灵净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与风气的恶化,其所产生的污染与牵引力,对缺乏心灵力量的现代人,特别是在学的青少年而言,更是无从抵挡,难以抗拒。

就教育而言,其中最严重的还是教育理念的丧失,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已不复存在,而被速食文化所取代;学校只不过是职业训练的场所,而非人格培养的课室。如果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们,仍要继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则整个世界的前景着实令人忧心。面对这些困境与难题,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自觉与心灵的洗涤,而佛陀的教法正是最理想的、解救心灵的良方妙药。

二、 佛陀教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世界的变局不断与时推移,科技文明一再推陈出新,人生的烦恼与困境依然层出不穷,而问题的本质却是古今如一的──就是众生的心灵生病了。诸病之中,以心病为最,然心病还需心药医,因此解决之道无他──就在于「心灵的医药」与「心灵的教育」。佛教的起源虽然古老,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然而其内涵乃在于针对人生的核心问题──「众生的苦难」与「烦恼的根源」──提出对治与解决之道。佛法的真理是恒古不变的,因此,在面对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依然能够提供最好的方法;佛陀的善巧教化,是跨越时空而历久而弥新的。

佛陀降迹世间的意义与目的,即在于教化与引导众生,令众生破迷觉悟,证得与佛陀一样的智慧,所以佛教的教育,被称为「觉之教育」。在佛教的经典中,佛陀被称为人天师范或人天导师,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佛陀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与教育家,其施教范围涵盖世出世间一切众生。佛陀的教学理念,比儒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更为包容与广摄。根据《华严经》中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成等正觉之后,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正面地肯定一切有情众生皆具备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潜能──也就是「佛性」,只是因为有太多的妄想执着与烦恼而无法证得,因此有待佛陀的开示、启发与教导。

注释:

注1: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一只复制羊,名为「桃莉」(Dolly),出现于世。二零零零年六月二十六日,人类遗传基因群蓝图(DNA)定序成功。


明智显悲.至善达德

──佛陀教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下)


《华严经》中又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就是说,从心性的迷、悟而言,佛是已彻底觉悟智慧圆满之众生,而众生则是尚待觉悟之佛,然闻道有先后,修证有深浅;换言之,佛与众生只有悟境上之别,并无本性上之差,或者说其差别只是现象上或层次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
以上两点,说明了佛陀应迹世间的教化因缘,以及肯定一切众生本具觉性的宗教信念,可作为从事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理念。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建立在学生(亦即众生)的本具觉性之上,但仍须透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与学生不断努力之学习历程方能完成。基于学生的觉性──亦即人格自新与改过迁善之积极可能性,使进德修业乃至希圣希贤得以成就,因此赋予教育化导甚深的意义。依佛法来说,由于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是故佛教教化的法门亦有八万四千多种;要令众生得度,实在是绝不容易──菩萨在调伏顽固刚强众生之时,教师在面临教学与辅导的困难之时,之所以仍能心不退转,亦不失其热忱,其所凭借与依恃者,正是无私奉献的宗教热诚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三、佛陀教化弟子的方法


佛陀有个弟子,名字叫做「二十亿耳」(又称「亿耳罗汉」或「闻二百亿」),他未出家之前非常爱好音律,出家以后因为修行过度认真,废寝忘食,不但烦恼未断,反而把身体弄坏病倒了,因而退失道心。佛陀洞察到内里真实的原因,于是就召唤他来到跟前作个别辅导,佛陀首先问他出家以前有何专长及嗜好,二十亿耳回答说爱好弹琴。善巧的佛陀就以音律的道理为他开示:琴弦若是太紧,则无法弹出悦耳之音韵;若是琴弦太松,亦无法奏出美妙的音乐。唯有在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的时候,始能得其中和,而弹出美妙悠扬的乐曲。同样的道理,过度精进会扰乱此心之调和,不够精进也容易令心懈怠,唯取中道之行,修持才能成就。二十亿耳聆听完佛陀训示之后,遂恢复道心,心无放逸,精勤修行,最后并证得阿罗汉果,后来成为精进第一的大弟子。

佛陀另一个弟子周利盘陀伽的事迹也很有启发性,他与兄长摩诃盘特一起出家,同为佛陀的弟子,但是因为禀性愚笨鲁钝,凡是所学习的教法,诵过即忘,所以被人称之为「愚路」。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是个愚笨的人,几乎是个智障儿童。后来,佛陀知道了他的烦恼与障碍,就不再要他记诵经文,反而教他诵念简短的「拂尘除垢」一语,令他在进行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复念诵。周利盘陀伽依教奉行,一心一意的拂尘、除垢,因此业障逐渐消除,后来修学因缘成熟,水到渠成,某日忽然豁然开悟并证得阿罗汉果,具足种种神通,变化自在。后来名列《阿弥陀经》中的十六大阿罗汉之一。

由此可见,修行学佛要看众生的根基,而读书求知识则要看学生的性向。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向与掌握机缘,才能应机施法,学生才能真正得益。至于在教育质量或教学成效方面,我们常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身教仍嫌不足,因为环境的熏习与牵引,会严重影响身教的效果,譬如现今的社会,五光十色,声色犬马,光怪陆离,青少年身处其中,能不被污染者实在难之又难,少之又少。所以应该更进一步说:「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是环境的教化;许多时候环境的教化力,可以远超过言教与身教。佛陀时代教化弟子的地方就在水边林下,因此,最理想的教育环境,除了有师长的言教与身教之外,还要有一个清净优美的环境。所以,现时较优质的学校,都会进行校园环境的改善与绿化。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


结语、

佛教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破迷开悟,直至最终「成佛」,而「成佛」的基础在于「成人」。若人都做不好,还谈何成才、成佛?是以,佛教修学的次第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诸佛菩萨是由人修成的,人乘是修学者发大乘心直趋成佛的始基,否则学佛、成佛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佛教教育非常重视切实地从「五戒十善」(註2)做起,首先从做一个心地慈悲、与人为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好人开始。佛陀专门为弟子讲过《十善业道经》等,教导弟子勤修五戒十善,奠定修学的基础。又在《百喻经》「三重楼喻」中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修学基础的重要,「空中楼阁」此一成语即源于此。如果人都做不好,学佛、成佛就会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他本身就是人格高尚、智慧圆满的觉者──即「觉悟了的人」,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是万众仰止的最伟大、最光辉的人生典范。历代祖师大德也都是人品高尚、人格伟大的人间楷模,亦皆十分重视对弟子的人品、人格的教育,并有许多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近代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指出圆满的生命端赖圆满的人格来完成,若将这句说法落实到佛教教育的方法上──只有在「成人」的基础上才能「成才」,这样的人才,才是创造人类福祉真正有益的人才,才是将来能真正成就的佛与菩萨。

教育与辅导工作就如同菩萨度众一般,是任重道远而不易见到成效的,因此菩萨的发心不但无量无边,而且要久要远。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是已经觉悟的有情;而令能有情觉悟的方法就是教化与教育。由于众生界无尽,是故佛菩萨的教化亦是无尽,其慈心悲愿亦是无穷无尽。大乘佛教之精神就在于菩萨道的实践;如观世音菩萨之寻声救苦,普贤菩萨之无尽行愿,与地藏王菩萨之誓入地狱之精神。唯因世间的不圆满,所以才更需要圆满的菩萨行愿。现代教育身负改造社会与净化心灵之重大责任,亟需藉佛法之教育理念以为导航,并以佛法教育之方法、精神与意义充实其内涵,以期启迪人心,觉悟生命,推动人间净土之实现。愿与各界从事教育与辅导工作者互学共勉。


注释:

注2: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与取)、不邪淫(非梵行)、不妄语(虚诳语)、不饮酒。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不恶口,即恶语、恶骂。(七)不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不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