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念佛讲的是“信愿行”,怎样做到深信切愿呢

发布时间:2022-04-01 10:32:08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整理

净土宗的“信愿行”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信愿行的,但是每个人对于信愿行的理解并不是相同的,特别是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可是对三资粮的理解,确实有差异存在。

首先讲“信”,一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叫“信”;第二是“愿”:光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不愿往生没有用,所以还要发愿,愿往生;第三是“行”:光发愿往生,你不修行,你不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叫“行”。似乎有次第感——信、愿、行。

真正说起来,信、愿、行三点,后面包括前面。怎么讲呢?如果这个人,他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但他不愿往生,可见他相信也是假的。如果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哪个不愿意往生啊?反过来想,如果这个人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他会不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吗?如果不相信,怎么可能愿意去往生呢?所以,愿里边包含信。那么行呢?他都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那已经包含了信和愿,为什么呢?他都已经在念佛、想去往生了,你说他没有愿望吗?所以善导大师没有分开讲“信、愿、行”,而是说: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念佛,自然就有“信愿行”了

我还是喜欢用乘船的比喻。我们设想,假如这个地方很危险,别人开着大船来救我们,我们“相信”大船能把我们救到安全的彼岸,我们“愿意”被大船所救,我们坐上大船,叫做“行”。但是,如果已经坐上大船之后,哪里还用另外再谈“信愿行”呢?就不用再谈了,“信愿行”都在乘上大愿船当中了。所以,“信愿行”都在六字名号之内,也都在“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之内。

对于哪种人要强调信、愿、行呢?

对念佛求开悟的,不是想求往生净土的,对这样的人要强调说:“你要信愿具足哦!要愿往生极乐净土!光求开悟是不行的。”或者对那些念佛求人天福报的,或者对那些念佛为伏住烦恼、得到清净心的,对他们纠正说“要愿生极乐净土,要相信弥陀的救度”,要这样劝导他们。如果各位已经相信弥陀救度,已经愿意往生净土,那就直接念佛好了,还再绕弯子干什么呢?信、愿、行都完全包括在六字名号里边。

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口口声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从弥陀那边来讲,六字名号本身具足信、愿、行。

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很多人念这六个字,不知道这六个字的含义,往往自己心中另作打算、另作计较,这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六字名号呢?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的含义就是“归命”,就是“归顺我的救度,归顺我的命令,我要你念佛往生,你要顺从!”

从众生那边来讲,“归命”就是归投弥陀的救度,这就是信靠啦,“归命”是“信”;“亦是发愿回向之意”,“归命”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往生极乐净土,叫“发愿回向”,“发愿”是愿往生,“回向”不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我们没有什么功德,就是从娑婆世界这个方向回转过来,“我不要再在娑婆世界轮转了,我要到净土去了”,回转到净土。因此,归命的众生,信、愿自然就有了;“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们担心“我归命阿弥陀佛,但我没有修行啊”,善导大师就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就是你的修行”。这句话大家好理解吗?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归命众生的“行”。

还是通过比喻来说明。比方说有条船来救我们,那我们知道自己很危险,一定会归命,“啊!上船哪!”这一个心发起了,叫“归命”,归命的当下就要回向:“我要上这条船!”乘上船之后,船就是你的行。你自己游泳过不了海,但是船能让你过海,你没有行,船代替你行。俗话说“以车代步”,坐车代替步行,那坐船就是“以船代行”,龙树菩萨把净土的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昙鸾祖师解释说是“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什么叫“不行而行”?我们自己没有修行,但有大修行。圣道门我们没法体会了,净土门就好像坐船一样,自己没有行、没有走路,但是“不行而行”。船在走,就是乘客在走。六字名号的大愿船,“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们仰凭六字名号,称念六字名号,六字名号的功能自然牵引我们到净土去。

《佛说无量寿经》说: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有任何障碍、任何违背,很自然的,不用造作、勉强的,就好像船的力量牵引我们过海一样。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说明六字名号本身的功能、功德,就是我们的修行。所以,念佛的人,没有修行,也有修行,没有信愿,也有信愿,信愿行都在六字名号里边,离开六字名号,没有信愿行,一向专念六字名号,自然具足信愿行。

你说在六字名号之外还有什么信愿行?你信什么?信就是信六字名号是佛的誓愿,要救我们,如果这点不信,那就不叫信了;愿就是愿让六字名号来救我们;行就是专称六字名号,得到佛的救度,这个就叫信愿行。虽然讲是三个字,落实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善导大师这句“一向专称弥陀名号”非常有概括性,不是在心中作种种的盘算,“我在念佛了,我的信愿行怎么样了……”哪里那么啰唆!像坐船的人已经坐在船上了,你说他相不相信船能让他过海?你说他愿不愿意过海?统统在里边了嘛!

这个信愿行,从它的本身来讲,是佛所成就的,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

在我们刚才学到《观经》下下品的时候,说五逆重罪的众生往生净土,在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就有人对这一点持不同的看法,叫做“别时意趣”:临终的恶人,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是有的,但是他没有修行啊,光念了几句佛,哪里有修行呢?“唯愿无行”怎么能往生呢?但经中说能往生,到底怎么解释呢?他们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做了一番解释:经典里讲他往生了,是指他将来,来生、来来生以后能往生,是鼓励他的,并没有真正往生。“别时意趣”的观点一出,当时念佛的人就生退心了,“念佛今生还不能往生,那还不保险……”善导大师之所以要写《观经四帖疏》,也是要破斥这种错误的认识。

净土宗的“信愿行”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做了最著名的“六字释”,把六字解释为三义,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这句话真是无量的慈悲,这把佛的慈悲点到极点了。这个人固然没有修行,但阿弥陀佛有修行,阿弥陀佛的修行就是归命众生的修行。这就是佛的修行,不是一般的修行。就像我们坐船一样,船的运动速度,就是我们的运动速度,如果我们坐飞机,那飞机的飞行就是我们的飞行。有人说“你今天怎么来的?”“我今天飞来的。”“哎呀,你怎么会飞呀?”“坐飞机飞来的。”简称叫“飞来的”,在英文当中都是一个词,坐飞机飞来,也是我飞来的,这就是借助外力。

——摘自《净土宗大意》净宗法师讲述

--------------------------------------------------------------------

附:

六字名号,具足信愿行

慧净上人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言: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此名为「六字释」,大师以此「六字三义」诠释「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名号所具备的德义。这是《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释义之一,此文最能发挥楷定古今的精神。

为了显明十声称佛愿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体举出具足之义。

此六字三义所包含的意义有「机法门」与「愿行门」,六字有信愿行之义,信与行相对便成机法门之义,南无即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机法;而信之中有愿之义,愿与行相对便成愿行门;故法体六字之中,机法一体,愿行具足。法体六字本来具足愿行,故不待众生修行回向,如实称名之中,一声一声都具足愿与行,故必得往生。

大师说明名号之中具足愿行;法体之名号既然具足愿行,则如是信受而称名,一声一声都具足愿行;并非众生自力积功而后具足。

名号六字之全体愿行具足故,以愿而言,六字全体是愿;以行而言,六字全体是行。不过大师将其分开解释,以南无是愿、阿弥陀佛是行,这是顺其意义的切近处而说的。

又,所谓「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并非一声称名具足一愿一行,二声称名具足二愿二行,十声称名具足十愿十行;而是显示法体之名号本身具足愿行,故声声称名,声声具足愿行,无有一声不具足愿行。故一声的愿行与多声的愿行,都不离弥陀所回施的愿行,弥陀所回施的愿行即是往生的业因,业因既已圆满,则一声声都是弥陀法体名号的显现。

要之,所谓十声称名具足愿行,并非称念之时才具足,是所称之名号本身即具足愿行,今信而称之,故十声的称名当然亦具足愿行。譬如波之润物,并非成为波才能润物,而是本来水就具有润物的作用,此作用波亦具足,故波能润物。

——摘自《观经四帖疏》纲要 慧净法师述

--------------------------------------------------------------------

附:

无论何人,只要称名,愿行自然具足

智随法师

善导大师于五正行中,判称名为正定业,意显「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并以下品下生之机「十声称佛,即得往生」之圣言证显此义。然隋唐之际,摄论宗徒等,执《摄大乘论》「愿行具足,所为皆克」义,认为下品下生之机,一生造罪,临终十声称佛,虽有愿而无行,未得往生,但种远因而已别时意趣。此种异见,大障净土弘传,很多人一听便不修净土了。如《释净土群疑论》言:「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土。」道绰大师对此已有所破,善导和尚为决此疑,更显超人智慧,别释名号,彰显「六字名号,愿行具足」义,扫清了念佛道上的一大障碍。

摄论宗徒以圣道法,解《观经》意,故使大悲本愿,隐而不彰。善导大师破此之际,先肯定念佛行者,愿行具足,言:「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此就机而显称名行者,愿行具足。何以逆恶之机,称名即具足愿行?大师释如何具足时,却抛开机不论,完全以所称之名号法体显「愿行具足」义。言「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此即揭示他力深义,彰显往生非凭行者称念之力,全赖名号法体本身之德。故知:念佛行者是以佛愿行,为己愿行,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此即往生经所彰显之真实「往生行」。故归命念佛者,自然乘弥陀本愿力往生。如乘船过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道力。《大经》显此义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六字名号释,虽言愿行具足,实则信愿行三皆具足。归命即「信」,发愿回向即「愿」,阿弥陀佛则是其「行」。此信愿行皆就法体而言,故皆是他力。信谓之他力信心,愿谓之他力大愿,行谓之他力大行。

「归命」即本愿招唤之敕命,所谓「至心信乐」也。此即弥陀以真实大悲心招唤十方众生,当信顺我的救度。

「发愿回向」即弥陀发愿成就极乐国,成就往生功德回施于十方众生,令十方众生「欲生我国」。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者:即阿弥陀佛之愿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此名号功德即是十方众生往生之行,所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六字名号释,既是对「有愿无行」之邪见的楷定,亦是对正定业的诠释,彰念佛必生之原由,诚是念佛肝要,往生目足。此释弥显圣净修学之迥异:一仗自力,一仗他力。罪障凡夫,无修无证,能称名往生,即因「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故。

观六字名号释,知「愿行具足」有机法两重含义:

一、就法体而言:六字名号具足愿行。愿即弥陀因中所发救度众生之大愿,行即发愿后经兆载永劫所修之大行;此愿行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故六字名号具足愿行。

二、就机相而言:称名念佛具足愿行。因佛力招唤而归命念佛者,名号入众生心中,名号愿行自然成众生愿行,故称名念佛具足愿行。无论一声十声,声声皆具足愿行。故大师言:「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所谓十声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并非一声即一愿一行,二声即二愿二行。此乃顺十声而言,以显声声皆具足愿行。而一声之愿行与多声之愿行,皆是弥陀「发愿回向」之愿行,故一声不减,多声不增;声声都是弥陀法体名号的显现。《大经》谓之「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有此无上功德,故上尽一形,下至一声,莫不皆往。

虽有机法二重义,实则皆是法体之愿行,称名之时,即摄法体愿行成机之愿行。无论何人,只要称名,愿行自然具足,以名号本自具足故。故不论善恶净秽,不论罪福多少,不论时节久近,只要一向称念,无不往生。大师于五正行中,判称名为正定业,是因「顺彼佛愿」故。今六字名号释,更显此义,揭示念佛乘愿往生心要。

净土宗的“信愿行”

上面就是对净土宗的“信愿行”的讲解了。现在的很多寺院都会举办法会的,我们若是有时间是可以去参加的,我们也是可以去礼拜佛菩萨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