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4-09-01 03:37:42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9月2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修心七要》。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指学佛修行不能片面化,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不能偏堕一边。特别是见解很重要,大家都是学佛人,都特别重视禅定。禅定很重要,我们要超越,想真正到达彼岸要靠禅定。
比如,一个人想到达太空必须靠火箭,不能靠其他工具。同样,如果真正想超越,要依靠禅定的力量(这一点很多人很难理解,很难接受),如佛经所讲,尤其是大乘《般若》、《心经》里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是超越的境界,也可以说,这就是彼岸。
超越的状态就是彼岸。我们要到达彼岸——涅槃,就要搞懂这种叠加的状态,科学家称之为“态叠加”(自然科学已经研究到这种程度,他们已经承认了),这是量子力学的专家讲的。牛顿、伯恩等虽然是创始人,但他们也没搞懂,因为这是一个超越的状态。
“态叠加”是两种状态同时存在,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这两种状态是互绝相违(佛法术语)。可以这样说:这个法座既在大殿,又不在大殿,两个状态相互矛盾、互绝相违又同时存在。科学讲的量子力学是,两种状态不可能同时存在,只能此有彼无,或者此无彼有。虽然他们学问超群,但没有禅定功夫,只是探索、研究,所以搞不懂。但我心里对“态叠加”这个学说特别认可。
除了佛,没有人能搞懂。科学讲的是,如果我们的意识不参与,它是不确定的状态,一旦意识加进去了就确定了,这是我们的分别心分别了,一分别就确定了,要么有要么无。在大殿里,这个法座,我们看是存在的,肯定是确定的,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又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意识不加去时,就是这种不确定的状态。
“又是存在,又是不存在”,以此可以理解为《般若经》里讲的不二法门,可以说是同等的,但是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科学家的认知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但是研究佛法,研究中观的人一听就能联想:哦,就是般若,科学也证明了而已。
何时才能搞懂,有些人糊涂了。因为有的人只是嘴上功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实一点也没有思维,也没有懂得“这不全是矛盾”的道理。应该以佛法的思维方式去思维。但是没有思维,只是在嘴上念,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我们修的仪轨,念经,都是为了开悟,开悟是为了增加智慧。为什么不去思维?不去观察呢?如果你边念《心经》边思维、观察,问题就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是矛盾吗?科学家也一样,很难搞懂,即使有些所谓的法师也很难搞懂。怎样才能搞懂,需要禅定功夫,这是佛法里讲的唯一方法。
禅定不是一坐就ok了,不是一念不生就ok了,要有见解,否则禅定功夫再好再深,也只能达到无想禅。如果会修色界、无色界的心和境界,也许能达到他们那种境界。比如要达到初禅,初禅是色界的境界,但这是有方法的。
佛在《般若经》里讲过,小乘《俱舍论》里也有这些方法。如果你没有这些方法,不会禅修,在那瞎禅修,即使再精进也只能达到无想禅。我讲暇满难得的时候讲过无想禅,无想禅也叫一念不生,但这和大圆满里讲的,禅宗里讲的一念不生不一样。
大圆满里讲的一念不生和禅宗里讲的一念不生,二者是有区别的。一念不生就是没有念头,但二者一个是现量明白的,另一个是不明白的。比如一个房间里没有人,一个人亲自观察了,每个角落都看了,可以很确定地说没有人。但另外一个人没有亲自看,只是听别人说的,或自己猜测说房间里没有人,但这二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确定的,叫做见解;一个是不确定的,没有见解,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无想禅也能达到一念不生,但它不属于觉性的,只是一个阿赖耶识,还存在一个极其细微的妄念,而大圆满的一念不生,连细微的妄念都荡然无存,只有觉性。以此角度讲,二者的区别特别大,因此,一个可以遣除轮回的根,另一个则不能。
即使禅定功夫再深,入定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做到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我们现在不要说几天,连几分钟、几秒钟都做不到,根本就没有入定,这里有动静能知道,那里有动静也能觉察,眼前稍微有一点黑影晃动,就能感觉到。
我那天是悄悄进来的,结果几十个人一起往我这边看,把我吓坏了(笑),心想:这些人是不是在入定的状态中知道我进来了?后来一观察发现不是,根本没入定。
你们的感官也太灵敏了,有一点点香味或臭味就能闻到;身边的人根本没有碰你,只是稍微动了一下,带动了一点风,就感觉到了,还转过头瞪别人一眼,意思是影响了自己。若平时刻意让你们去感觉一下太难了,但打座的时候,这些感管官特别灵敏,这就说明你根本没入定,若真正入定了,这些感官就不起作用了,可能听不见、看不见,也感觉不到。
通过六根产生六识,六尘作为对境,六识是有境,一个是客观,一个是主观。但是入定的时候,这些就都失灵了,都感觉不到。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入定状态,此时呼吸还特别明显,但这个呼吸跟我们平时感觉到的呼吸有所不同,可能没有平时的呼吸那么粗大,但还是有呼吸,还能觉察到细微的呼吸,若继续下功夫练,最后连呼吸都感觉不到了。
我们在海南开办第一届禅修营时,因为对大家不是很了解,所以仅安排了三个内容、三个方法。其中有一个叫观宝瓶气,这对很多人来说太难了,根本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其实宝瓶气就在这里(师用手在胸前做比划),若真正能入定,就能做到。呼吸就是脉博,呼吸感觉不到了,但还能感觉到脉博明显在搏动,继续下功夫修练,最后连脉搏也感觉不到了,这时就能觉察到细微的起心动念。
平时的起心动念太复杂、太粗大了,都是一些妄念和分别念,是瞬间极短的刹那心,几乎没有过程,感觉不到,所以根本无法控制,但到了真正的禅定——功夫比较深的入定状态,这种起心动念就息灭了、消失了。一般都是这样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状态不同,根基不同。
没有见解的禅定,真的没有意义。最多也就是个无想禅,所以见解、见地很重要。现在办禅修班的人很多,追求禅定的人也特别多,但是他们根本不懂,也不知道首先要有见解。我们以前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要求我们注重闻思,先把道理弄明白、搞清楚,相续中要产生定解,哪怕是产生相似的定解。
有了定解,才可以闭关,即使到了深山野林也可以。我们现在的闭关,有的人修加行,有的人念咒,有的人修本尊,若真正修禅定是不可以的。一个对你负责任的具德上师,不可能让你随便、盲目地禅修,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因为你没有见地,还没有生起定解。
我们现在学《因明》、《中观》,是通过逻辑推理,以此方式比量了知,目的就是为了生起定解,相续中先生起相似的定解,通过修炼可以生起真实的定解,然后再禅定修炼,最后功德圆满。
但有些比较特殊、根基好的人,通过消业积福,最后经上师的指点或加持,不必通过逻辑推理,而是让你直接体会到那种超越的境界、不二的状态,直接让你见性——认识心之自性,这是特殊的情况。前者通过逻辑推理,是了知;后者通过上师的加持,是体悟,但都不是证悟。
基:二谛双运。基是诸法的究竟实相,是一切事物的究竟实相。它们的本质是空。因为空所以可以无碍的显现,如果不空就不能显现。显现即是空,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我们要有这样的见解。
道:二资双运。二资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意思是我们无论是磕头、念经、上课、做布施,都不能离开般若智慧的摄持,以三轮体空的智慧而做。比如我们拿一枝花来做供养,供养的对境——佛、菩萨的自性是空的,供养的物体——这朵花的自性是空的,供养者自己的自性也是空的。
你要了知,要有这种见解的摄持,在觉悟的状态中去进行供养,才是如法的,才真正可以成为菩提果的因。
你们这么做了吗?每天上课时观三轮体空了吗?没有吧。根本没观想,就跟着大家一起哼哼。
十多年了,很多人仪轨念得特别熟,不用看都能背下来了,但都是跟着哼,根本没有去思维内容。有的人比较老实,观想了,但是也没有三轮体空的智慧。我们观的金刚萨垛佛,是在空性中显现的。
密宗里讲的生起次第根本就是三等持:第一个是空性见;第二个是大悲心;第三个是缘起种子字。这三点是不能没有的,否则就跟外道没有区别了。
而我们只是觉得有个金刚萨垛佛降甘露可以消除我的业障、病障、魔障。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学佛人,都是贪生怕死的人,怕来灾难,没有别的。看似很虔诚,其实是为了遣除灾难、谴除业障、谴除病障,并没有观三轮体空。
我们是在无明、贪心的状态中念的,而不是在觉性和悲心的状态中念的。觉性是不迷惑,是对诸法的究竟实相明明了了,一点都不糊涂。悲心是对一切众生有大爱之心。在这样的状态中念,才能感应道交、消除业障。
有人心生怀疑:除障法修了这么多年,百字明念了这么多遍,怎么我的业障、病障、魔障还没消?意思是埋怨。其实无论是早上修的上师瑜伽,还是晚上修的金刚萨垛除障法,都不离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实相和见解。大家有这样的见解吗?没有。所以这是自己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要双运的,而有的人又偏堕到了另一边:认为只修禅定、观空性就可以了。空性就是无得无舍,无善无恶,所以不用取舍善恶,什么也不用做,自然——随便。
说的都是大话,没有舍得是吧?那你就别吃饭、别睡觉了,看你能撑得住不。只要你还要吃饭,肯定有舍得。不吃饭会饿,这不是舍吗?吃饭肚子就饱,这不是得吗?这里有舍得。不睡觉就困,睡觉就舒服,这不都是舍得吗?怎么可能没有舍得呢?
虽然佛已经超越了,却示现得跟我们一样,也有得失,也取舍善恶。他每天下山化缘也是为了吃饭,为了解决饥饿。有时候佛也化不到缘,有一次没有人给他吃的,后来阿难去才讨到一点饭菜。在示现上肯定有各种显现。
所以既不能落到空边,也不能落到有边。不知道空性的道理,没有这种殊胜的见地,着相地念没有多大意义,只能种下点善根而已。对希求解脱、希求佛果的人来说,意义不大。所以道是二资双运。
果:二身双运。即色身和法身是双运的。有些人认为供佛像、绕佛塔、念佛经都徒劳无益,还断章取义,拿《金刚经》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来攻击我们。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从法身佛的角度来讲的。
法身佛是真佛,但不离色身佛。如果法身佛离开了色身佛,就失去作用了,那怎么普度众生啊?如果法身佛离开色身佛,佛的事业就结束了。然而佛利众的事业是恒常的、任运的、自在的。它有几个特征:一个是恒常的,不灭的。还有一个是自然的,不用通过造作,任运自成。如果没有色身这些就不存在了,事业不就中断了吗?这都不符合佛理。
现在有些人喜欢念《金刚经》、《心经》,然后断章取义,把其中一部分拿来攻击别人,这是错误的。
二身双运讲的特别究竟,这是麦彭仁波切自宗的观点。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都不离双运,不能堕落空边、有边任何一个边,才是真正的、究竟的,才是本来面目,才是一真法界,才是正确的见解。我们在思想上、见解上存在着问题,今天我在这里苦口婆心跟大家讲,就是为了纠正这些错误。
智悲双运,即空性见不能离开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平等的,也叫大爱无疆。小爱是贪心,大爱才是慈悲。大爱是佛具备的,小爱是凡夫的思想。大爱、大悲是平等的,对所有的众生,不分亲人和仇人、富人和穷人、贵人和贱人,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不能分别。
而我们的慈悲是分别的:对穷人可以发慈悲心,对富人发不出来慈悲心;对好人可以发慈悲心,对不好的人就生不起慈悲心;对亲人可以发慈悲心,对仇人就生不起慈悲心。这都是不平等、有分别的,这不叫大悲心,不属于大爱无疆。小爱是分别,分别是贪心。我们要具备大悲心、大爱心,不能偏堕于任何一边。
刚才是见解上、思想上的偏堕,还有行为上、修行上的偏堕。有的人只注重闻思,不注重实修;有的人只注重实修,不注重闻思。现在学佛人中普遍存在这种问题。我用十年的时间给大家讲,也算是我十年来的忠告。你们不听,我也没办法,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我有时会想:这样苦口婆心地讲大家也不听,这么讲大家还是不明白,还是依然如故,心里有点委屈。但这是偶尔的念头。静下心来又想:真的不用委屈,因为这是我的任务,完成就行了。听不听、做不做是他们自己的事,我还能怎么办呢?也不能把他们都关起来。业因果是自己的。这么一想,心里就没有遗憾了。
佛在经中讲:闻思如同双目,实修如同双足。没有双目只有双足不行,肯定会跳进悬崖,无法到达目的地;有双目没有双足也无法到达目的地。所以闻思、实修不能分开,要结合。
闻思,最好是显密、大小乘都通达。我们从小研究佛法,不能说精通,但都大致了知掌握,显宗与密宗,大乘与小乘,一听就能听出来,一看就能看出来,讲的是哪个阶段、哪种境界。
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如何分辨,只是断章取义。一会儿讲的是小乘,一会儿讲的是大乘;一会儿讲的是显宗的境界,一会儿讲的又是密宗的境界,不能混在一起。最好精通显密及大小乘一切佛理,一切境界。很多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用太依赖上师或师父。以智慧修持不会走弯路,也不会修偏,这是智慧而修。
还有一个是以信心而修,如果没有智慧而修的境界,也没有这个能力,就要找一位具德的上师或师父,一心一意的依止,依止时要听他的话,不能怀疑他,否则就完了。
如果你对上师有信心、不怀疑,即使懂得不多,他也可以给你安排,可以给你指一条路。我经常讲,已经给你们做好了饭,铺好了路
。如果还怀疑,那就没办法了。我不是不慈悲你,但如果你怀疑就没办法了。有些具足信心的弟子说,这是上师给我们铺好的路,上师给我们做好的饭。可以这样说,但实际上这是佛菩萨给我们做好的饭、给我们铺好的路;是历代祖师们给我们做好的饭,给我们铺好的路。我只是把路指给你们,把饭端给你们,你们使劲吃,用力行走就可以了。如果怀疑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以信心而修。
刚才那个是以智慧修行,即以智慧学佛修行,主要靠信心,但不能缺乏智慧,智慧也不能缺乏信心,但主要靠信心。有信心上师就可以给你安排,所以如果大家真心想解脱成佛,就不要飘浮不定,要定下心来。
很多历代成就者都是依止一个上师,修持一个法门成就的。飘浮不定会耽误自己。
首先要观察上师、师父,观察好了之后再依止,依止后要一心一意,不要再观察。因明里讲,先观察再认可,这是智者的做法;先认可再观察是愚者的做法。同样,先依止再观察是愚者的做法,先观察再依止是智者的做法,我们就要这样。
闻思精通难,所以要靠上师,上师给你指的路,给你做的饭,你要了解。你所修的法门,无论是藏传净土法,还是光明大圆满法,都要了知。若是连这个都糊里糊涂肯定不行,所以必须要闻思清楚、明白,生起了定解才可以。闻思和实修要相结合。
我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十年来经常跟大家讲,处处强调这个问题。就是佛法和相续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不能脱节。尤其是个别的学佛人,问题太严重了。把修行和生活分开了,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都脱节了,还经常觉得没有时间。“是要好好修行,但是我没有时间,每天要上班十几个小时。”“我哪有时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现在处在‘牛’的年龄,是最劳累的时候。”
这种人认为生活、工作不是修行,修行必须在佛堂里,或是在寺院里,要么念经、持咒,要么打座,要么做布施等。其实不是这样的。修行要融入生活、工作中,这样才能改变生活、工作的状态,这点很重要。如果脱节了,就不会起作用,必须还要经过十年、二十年。你再精进,懂得再多,如果跟生活、工作没有关系,自己也不可能改变。
还有佛法和相续相结合。现在很多学佛人都脱节了,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相续是心的意思。山下有些居士讲起佛理来滔滔不绝,心中没有佛法,嘴上却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却是这一段,那一段的,都不系统。
虽然能讲很多很多,但是心里没有,佛法没有融入相续,没有用佛法改变心态,这样即使懂得再多,讲得再好也没有用,你的相续与佛法是没有关系的,这样无法改变你的心态。
有的人学佛十年、二十年,烦恼依旧,习气依旧,归根结底是因为佛法没有融入相续,没有用佛法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个内容我讲过不下百遍了,因为太重要了,所以处处强调!哪怕仅仅用一点点佛法来改变心态,哪怕仅仅用一点点佛法来融入自己的相续,也会受益非浅的。
现在跟我们一起学佛的人当中,有很多受益者,他们都是先对法生起信心,通过法对我生起信心,然后依止的,并没有盲目地崇拜。我曾经讲过,我不需要盲目崇拜,也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崇拜,幸而这里很少有人这样。很多人只用了一点点佛法,就改变了相续,改变了心态;把一点点佛法融入了相续,就受益非浅,有突飞猛进的感觉,其实这都不算什么。
修行也是一样,如果可以跟你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那也不得了。有些人为了生计,绞尽脑汁不择手段,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能用佛法改变心态,用修行改变工作,就不一样了。
我以前在百日共修的时候讲过怎样发菩提心。如果能在菩提心的摄持下生活工作,就不得了了。我们且不说胜义菩提心,如果有利他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一般凡夫也可以具足的功德。你用菩提心去工作、生活,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有利他心的摄持去做事,其实就是心态的改变。
比如把家人、孩子,都当作与自己最有缘份,最需要自己照顾的众生,这样做核心是众生。如果总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我的爱人……”“我”是中心,二者是不同的。以自我为中心叫自私,以众生为中心叫菩提心。所以转念很重要。这是个极其殊胜的窍诀,虽然因为无始劫的习气,有时候很难做到,但是我真的尽量这样做了。
我这十年的变化太大了,心态,外在和内在都发生了巨变,这些都与转念息息相关。但是我也有做不到的时候,如果能时时做到,就不得了,可能这十年中已经成佛了。虽然还没有做到,可我知道,这才是我得到的最好用,最有效的如意宝!
所以心态、转念都很重要,随时都可以转念,一转念烦恼就没有了,一转念心就清净了。学佛修行就是要历练这颗心,锤炼自己的心态,学佛好不好,不取决于念了多少经,持了多少咒,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改变心态,有没有改变生活工作。并保持不偏堕。
第二是全面。刚才讲了最好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精通。现在我们有五论班,将来可能会有密续班。这样,显宗、密宗、大乘、小乘大概都能了知。学习好的人都能精通。若是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意乐,可以好好依止上师,如果在我们这里学修,就把藏传净土法和光明大圆满先弄明白。包括加行、正行,都要搞清楚,然后要全面产生定解。
此外还要深入了解和修持,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里,要不断观察,不断提升,这点特别重要。我们经常这样要求:上等修行人日日进步,中等修行人月月进步,下等修行人年年进步。在百日共修期间要求:上等修行人分分进步,中等修行人时时进步,下等修行人日日进步。这个要求有点高,但是很重要。
以前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位老修行人,当他闻思够了,开始实修时,就观察自己的意念,生起一个恶念时就放一个黑豆,生起一个善念时就放一个白豆。开始时全是黑豆,没有一颗白豆,慢慢调整心念,黑豆白豆就一样多了,再修炼、修炼……最后全是白豆,没有黑豆了,这时就成就了。就要这样修行。
我说话很实在,经常强调,学修要老实、认真,就是这个意思。能不能老实一点?能不能认真一点?这点很重要。我们每一堂课,每一座修法,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现在百日共修,在每一座修法开始时,提醒大家发菩提心,结束时也有提醒,一座中你把握的怎么样?生起了恶念还是善念?如果不行就要忏悔,如果可以,下次要继续坚持。提醒你们的时候,心里想了吗?下决心了吗?忏悔了吗?没有吧,都当做耳边风了。
还有人早上接完传承,就在外面四处溜达,不听辅导师的辅导和讲解。难道你都明白了吗?你太厉害了,一听就明白,那你肯定是再来的,你就可以上来坐,我这个位置可以让给你,绝对没有问题。在外面闲着无聊,晃来晃去。你真有那么厉害,一听就明白?我讲的加行也有很多内容,很多细节,可以说穷尽一生都很难思维透彻。我们学佛修行要靠这种精神,很重要的。
要不偏堕,要全面、深入地学修。经常依止上师,依止师父,依正知正见,还要依靠戒律的约束,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并坚持到最后。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