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无量寿经 第十课
发布时间:2024-07-16 03:38:19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第十课
思考题
1.复述并解释庄严无尽愿。
2.复述并解释无量色树愿。
3.什么是无碍解?请解释四种无碍解
。4.复述马鸣菩萨皈依佛教的公案,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
5.复述并解释彻照诸刹愿。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讲法处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的四十八愿,前面的二十六愿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十七愿。在四十八愿中,每一个愿都有甚深的意义,我在课堂上只是大概做个解释,希望大家课后要反复思维,这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诸佛菩萨在因地时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但不同于一般人的是他们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发了大愿。从法王如意宝的一生来看,除了自己精进修行,唯一的事情也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此外再没有其它事情了。而我们是不是这样?大家可以想一想。回忆过去的经历,自己也应该明白:没学佛时是怎样混日子的?学佛以后相续中的菩提心怎么样?对于护持佛法、弘扬佛法有什么样的发心?
有时候一想到上师老人家的丰功伟绩,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上师一辈子想的就是佛法和众生,此外根本没有私人的目标;而作为上师的随学者,虽然我有幸依止上师多年,就像阳光从云间透出一样偶尔也能想到佛法和众生,但从总体上说,自己的发心连上师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赶不上。
我们不能为自己的快乐活着,应该为利益众生活着,这就是大乘佛子的基本要求。在座的每个人都在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面前发过愿,已经入于菩萨乘,不可能承认自己不是大乘行者。既然自己是大乘行者,那内心至少要有一颗利他的心,否则就成了表里不一。
在听闻大乘佛法的过程中,大家每天都应该有新的感受,而且感受要不断增上,不要越听法越没信心,最终抛弃殊胜的大乘道,走入一条孤独、寂寞的道路,甚至误入与解脱毫无关系的歧途,这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了。
总之,每位大乘行者都应该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我在想什么?我在做什么?我的身心有没有趋入利他之道?如果发现自己的方向错了,就要及时调整,如果没有错,还要不断努力。
二十七、庄严无尽愿:
若我成佛,周遍国中诸庄严具,无有众生能总演说,乃至有天眼者不能了知所有杂类形色光相,若有能知及总宣说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整个国土中具足一切庄严之事,没有众生能宣说这些庄严之事,甚至有天眼者也不能了知所有庄严之事的种类、形状、颜色、光明,如果有人能了知或者能宣说,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参观世间的任何地方后,我们都可以用语言描述,比如,“我去过夏威夷,那里风景很优美”,“某地有座红色的山”,“某地有座青色的山”,等等。世间的风景也能用肉眼或者天眼了知。比如去一座七星级宾馆,那根本不需要天眼,一般的肉眼就能了知。
在我们这个世间,首先用肉眼或者天眼看到某个事物,然后以分别念把自己的所见整合起来,这样就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了。如果是嘴巴特别会说的人,去了一个地方后可以讲上半天。有些人去了香港,一直说香港如何如何好。有些人去了印度,逢人就说印度是什么样,哪怕见到一个乞丐也要讲自己的印度游记。
总之,不管国外的印度、尼泊尔等地,还是国内的拉萨、内蒙古等地,世间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用眼睛了知,都可以用语言描述。
有些从加拿大来的人说加拿大如何漂亮。有些住在美国的人说旧金山如何好。其实,跟极乐世界比起来,娑婆世界的山山水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管从广大无边还是从美丽庄严来说,极乐世界都远远超过娑婆世界,完全超越了我们的寻思分别。就像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偈》中所说的那样:“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在娑婆世界,再豪华的建筑物也无非是钢筋、水泥、石头、沙子组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将无法使用,根本无法与极乐世界的宫殿相比。而且娑婆世界的很多建筑物是伪劣产品,住在里面一点都不可靠。有些建筑物虽然比较可靠,但也经不起大的自然灾害。前一段时间,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虽然日本的防震标准比其它国家高,很多人不是因建筑物倒塌丧生,而是被地震引发的海啸夺走生命,但震后所有的建筑物基本上也不能使用了。
在娑婆世界,最珍贵的珍宝也无法与极乐世界的七宝相比。世间的金银珠宝是人们比较耽执的,但是它们数量稀少而且价格昂贵。随着众生福报的减弱,到一定的时候不要说金银珠宝,可能连铁都不好找。尤其现在是贫富悬殊的时代,贫穷的人不要说金银饰品,连铜铁饰品都买不起。
总之,在如今这个浊世,外器世界的衰败越来越严重,内情世界的愚暗也越来越浓厚,无论从外在环境的美妙庄严还是内心的平静快乐来考虑,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求生极乐世界,否则就是愚痴深重的可怜之辈。
大家要知道,和净土的庄严一样,佛陀的功德也是无法衡量的。以前有位无边身菩萨想衡量释迦牟尼佛的顶,于是他用一根竹竿去量,结果量到梵天界也不见世尊的顶,最后他扔掉竹竿,合掌赞颂世尊:“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大意为:如同虚空没有边际一样,佛陀的功德也是无有边际的,如果有人想衡量佛陀的顶,那历经多劫也不能到尽头。)
二十八、无量色树愿:
若我成佛,国中具有无量色树高百千由旬[1],诸菩萨中有善根劣者若不能了知[2],不取正觉。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的国土中有无量株百千由旬高的菩提树,不仅国中的大菩萨了知这些树,那些善根微劣的菩萨也能了知,如果他们不能了知,我就不取正觉果位。
树对于成佛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贤劫千佛都在树下成佛?就是因为树有很多功德。从世间来讲,树能带来清凉、寂静和快乐;从出世间来讲,树能帮助灭除相续中的烦恼,让六根得以清净,获得不退法忍,开发本具的智慧。正因为如此,极乐世界有无量株菩提树,无量菩萨都安住于菩提树下。
从我们自身的体验来看,树对修行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有时候我到一些清净的树林中,背靠树干坐在树下,自然而然会生起出世间的境界。所以,身处茫茫红尘中的人们很需要到寂静的山林中返观心性,当坐在树下返观自心时,依靠寂静环境的缘起力、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自心本净的法尔力,很容易开发出自然本智。
相反,如果在忙碌的人群中或者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那是很难认识心性的。虽然对个别有善缘的人来讲,在人群和复杂环境中也有开悟的机会,但对一般人来讲,只有在寂静处才有机会顿然显露赤裸裸的本来面目。从前辈大德的修行故事也可以看出,寂静处和修行成就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家需要明白的是,此处虽然说“诸菩萨中有善根劣者”,但这些菩萨不可能像我们一样善根微弱。在人间,有些人福报太大了,什么受用都具足;有些人福报太小了,什么都不具足——财富也没有,智慧也没有,信心也没有,身体也不好,还要受别人欺负,每天产生各种烦恼。因为福报太小,心情经常低落得无法形容——在这个世界上好像谁都比不上,自己脚下只有地面的水,自己头上是所有的人。这就是娑婆世界的可怜众生。
极乐世界不可能有特别可怜的菩萨,只不过跟大菩萨比起来,有些菩萨善根比较微弱而已。但即便这些菩萨也是娑婆世界众生无法相比的,他们也能随时见到菩提树,通过见到菩提树,自然出生三十七道品的功德。当然,既然善根微弱的菩萨都能见到菩提树,具有无量智慧、悲心、威力的大菩萨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肯定随时能见到菩提树。
佛经中说,见到菩提树有许多功德。现在印度金刚座有一棵菩提树。这棵菩提树是从佛陀成道的那棵菩提树分出来的,据说阿育王的女儿从原来的菩提树上分了一支移植到斯里兰卡,后来回教徒砍了原来的菩提树,佛教徒又从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上取了一支移植回金刚座。所以如今这棵菩提树跟原来的菩提树是同一个根,在这棵菩提树前发愿、祈祷有很大功德。现在有很多人在这棵树下发愿、磕头、念经、修加行。(在这些人中,虽然有汉族人和其它国家的人,不过大多数都是藏族人,希望其它民族的佛友以后也去那里朝拜。)
佛经中记载,如果朝拜释迦牟尼佛的四大圣地——降生、成道、转*轮和涅槃的地方,这和见到佛陀本人没有差别。去这些圣地朝拜实际上是对佛陀的一种纪念。说到纪念佛陀,今天正好是四月初八,是汉地纪念佛陀诞生的日子。在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佛陀诞生日叫卫赛节,日子和汉地的佛诞日有所不同。虽然时间上存在不同,但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因为佛陀在众生面前的示现不一定相同。总之,每个佛教徒都应该经常忆念释迦牟尼佛降生、成道、转*轮、涅槃的过程,也应该经常念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当然,我们也要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典中一再赞叹阿弥陀佛,这些金刚语足以证明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不过,在这方面有些法师的说法也有点夸张,他们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经里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都是宣扬、赞叹净土法门的。我觉得这可能是有密意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都落在文字上,翻开汉文和藏文的佛经,有多少是讲净土法门的?这一点诸位应该很清楚。藏文中宣说净土法门的是《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汉文中主要是净土五经一论。当然,其它经典也有附带宣说净土法的,如《佛说山海慧菩萨经》等经中也讲了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但并非大多数佛经都宣说净土法门。因此,如果有引导众生的特殊密意,那当然另当别论,否则讲经说法还是要符合实际。
二十九、得胜辩才愿: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敷演,若不获得胜辩才者[3],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中众生通过读诵经典、听闻他人的教授、向别人宣讲佛法等途径,都能获得殊胜辩才,如果不能获得殊胜辩才,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娑婆世界的众生大多缺乏辩才和智慧。有些人虽然读了很多经典,也天天在别人面前听法(有时候听得很不错,有时候边听边打瞌睡——一会儿头歪下去,一会儿 “呼呼呼”,不管怎么样,也算马马虎虎听过很多经),甚至也给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转过*轮,但内在的智慧和外在的辩才一直没办法开发。甚至越听法越笨,越听法越傻,什么道理都不懂。有个人说:“我脑子一直是一片空白,一想起佛法好像什么都没有,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这可能与前世的业力有关,也可能与今生学法心不专注有关。而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这样,他们通过读诵经典、听经闻法、宣说佛法,很快就能开发深广的智慧、流露无碍的辩才、获得殊胜的无碍解。
什么是无碍解?《大毗婆沙论》中说:“于所知境通达无滞,名无碍解。”无碍解有四种:一、法无碍解,对一切名词无碍通达;二、义无碍解,对甚深法义能无碍通达;三、词无碍解,能了知各种众生的语言,比如在人面前用人的语言宣讲,在天人面前用天人的语言宣讲,在英国人面前用英语宣讲,在藏族人面前用藏语宣讲;四、辩无碍解,对所有提问均能无碍回答,对所有兴辩者均能答辩。
娑婆世界的众生非常愚笨,有些人已经来到藏地多年了,可是不要说转*轮,甚至连“糌粑ra”[4]都不知道。而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这样,他们无所不通,非常有智慧,具有无碍的辩才。
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中说,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就会自然流露出无尽的智慧;如果得到诸佛菩萨的摄受,也会获得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诸佛菩萨的加持确实不可思议。以前汉地有位慧思禅师,他一心祈祷阿弥陀佛,后来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醒来以后智慧大开,对一切法义无所不通。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也是如此,他们刚来学院时笨笨的,不要说通达经论,甚至连基本生活都不懂。但因为他们一方面对正法有极大的欢喜心,一方面经常以信心祈祷文殊菩萨,所以到一定时候就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不仅对佛法的意义非常通达,而且就像《二规教言论》中说的那样,超过了以前和自己一样的人,赶上了以前超过自己的人,最终自己的智慧胜过一切人。
拥有智慧很重要。因为颠倒的非量和无倒的正量始终是相违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现前了正知正见,不仅自己相续中的邪知邪见会自然消失,而且还能遣除他人相续中的邪知邪见。如《大宝积经》云:“成就正见者,化彼诸邪见,常修行正念,哀悲邪念者。”我去过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持邪见的老师,很多学生就像得传染病一样染上了他的邪见;这所学校还有一个智慧、能力都很不错的老师,后来他通过努力遣除了那个老师和学生的邪见。
总之,正见像阳光,邪见就像黑暗。当正见的阳光升起来时,邪见的黑暗自然会被驱散;如果没有正见的阳光,邪见的黑暗就会一直笼罩心头,让众生误入歧途,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遣除邪见、引发正见。
凡夫人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在一个家庭或者团体中,如果有一个人持邪见,与他接触的人都会染上如毒般的邪见。所以,在如今这个邪见严重的末法时代,寻找具有正见的善知识极为重要。当然,如果到了极乐世界,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所有的人都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无碍的辩才,不可能有产生邪见的机会,所以大家还是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三十、无边辩才愿: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中所有菩萨都要成就无边辩才,如果有菩萨不成就无边辩才,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前面是发愿令诸菩萨获得有限的智慧和辩才,但有限的智慧和辩才还是不够的,所以阿弥陀佛又发愿令诸菩萨获得无边的智慧和辩才。
智慧有很多层次。有些人的智慧只能衡量粗大的法,对于细微的法却无法衡量,比如对瓶子里没有水这样的空性能够理解,可是对于心抉择为无分刹那、物质抉择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进一步抉择为无有,无有最终抉择为离一切戏论,这样细微的境界就很难理解。或者从远近方面来讲,对于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等比较近的事能了知,而对于一万年、一个大劫、无数劫以前以后的事就不知道了。或者从深浅方面来讲,对于浅显的道理一听就明白,可是甚深的道理就听不明白了。
在讲考的时候,有些道友讲起《大圆满前行》、《无量寿经》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讲到《量理宝藏论》、《释量论》或者《中观根本慧论》就很困难了,最后用拳头狠狠打自己的头:我为什么那么笨,一直听不懂呢?我应该打开智慧!但这样“打”开智慧是有一定困难的。
对于现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于来世等长远的事情,没有深广智慧的人就不知道了,这不仅会给积累资粮带来困难,有时候行持佛法的事业也会比较困难。《维摩诘经》中记载:有一次佛陀让舍利子、目犍连等弟子去探望维摩诘居士,但因为他们智慧有限,所以不堪能探望;后来佛陀让具有无量智慧的文殊菩萨去探望,最终文殊菩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速悟七辩才,愿如文殊等,演法无穷极,导引群生类。”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我很快具足文殊菩萨那样的七辩才,能够演说无量法门,将无数众生引入解脱道。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文殊菩萨的智慧、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大势至菩萨的能力,如果有了这样的智慧、悲心和能力,那不管遇到任何众生,都能轻易度化对方。首先用智慧引导他,如果不行就用悲心来感化他,实在不行就用力拽着他的头发进入佛门,如果对方没有头发就拉耳朵,开玩笑。
智慧和辩才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和辩才,在世间也会遇到许多麻烦,在出世间就更不用说了。学禅宗的人如果没有智慧辩才,虽然你可以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享受禅乐,可是要度化别人就很困难了。尤其现在是妄念纷飞的时代,在知识分子和分别念比较重的人面前,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即使你的境界再超胜,也会在别人面前落败。学净土宗的人也是如此,虽然念阿弥陀佛功德无量,可是如果没有智慧辩才,别人问起一些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有什么功德?极乐世界那么遥远,怎么能往生到那里?也许你就没法回答了。总之,如果没有智慧和辩才,虽然你可以像经典和续部里讲的那样,具有须弥山一般的坚固信心,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动摇,依靠这样的信心自己当然可以往生净土、获得成就,可是要度化别人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印度的马鸣菩萨[5]原来是外道,他就是被胁尊者的智慧和辩才引入佛门的。当时他和胁尊者请国王作证:谁辩论输了就做对方的徒弟。胁尊者首先立宗:“当令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马鸣菩萨一听,顿时无话可说,毕竟当着国王的面,所以自己不敢说国家不太平、国王不长寿、国土不丰乐、具诸灾难,于是他不得不拜胁尊者为师。随胁尊者入佛门后,马鸣菩萨精进闻思修行,最终彻底通达佛教的真理。后来,他也以智慧和辩才折服了许多外道。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具有无量智慧和辩才的菩萨,如龙树菩萨、法称论师等。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位藏地大德的传记,这位大德从小接受佛教的教育,一直不懈地闻思修行,最后获得了无法言说的智慧和辩才。其实,许多修行人的精神确实很令人钦佩。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高僧大德,文革前后他曾在监狱里住了十三年。当时他把蹲监狱当做闭关的好机会,每天默默地念诵经咒。后来有人发现他嘴唇动,就不准他动嘴唇,于是他就不动嘴唇念。后来那些人说:“虽然你嘴唇没有动,但是你喉咙在动。”他说:“我是活人,我要吞口水,为什么喉咙不动?”就这样,他在狱中念了很多咒语。这位大德今年八十二岁,在跟他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对佛法的信心完全融入了他的血液。在那个善恶颠倒的时代,他的信心都如是稳固,戒律都如是清净,现在就更不用说了。
三十一、彻照诸刹愿:
若我成佛,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如明镜中现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菩提。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的国土光明清净无与伦比,能够映现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就像明镜中显现面像一样,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菩提果位。
在我们这个世界,只要一座山或者一堵墙就能遮住人们的视线,哪怕中间有一张薄薄的纸,也看不到后面的东西。但极乐世界完全不同,不仅大地能够映现十方无量的世界,甚至一堵墙、一根柱子、一个瓶子、一花、一草、一叶、一尘,都能清清楚楚地映现十方无量的世界。
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这种境界是很不可思议的。如果对一个从来没去过城市的山区愚童说,城市的百货商场里有好多镜子,在镜子里能看见自己的身体,他根本不会相信;同样,听到极乐世界的微妙境界,娑婆世界的凡愚众生也不会相信。
诸佛菩萨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弘明集》中说:“须弥笼于一尘,天地回于一车。”意思是,须弥山可以纳入一尘,天地可以装入一车。进一步讲,一个微尘中可以容纳无数世界,而且微尘没有变大、世界没有变小。这在我们的境界中也很难实现,但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完全可以实现。
依靠法处比丘当年的发愿,现在极乐世界的国土能够映现无量的世界,哪怕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映现无量的世界。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寻找人间的眷属很方便——不需要闭着眼睛入定半天,也不需要通过望远镜看,随时随地都能发现他们在干什么,是醒着还是睡着,是活着还是死了,一切情况都能呈现在眼前。
不仅极乐世界的外境能呈现无量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也能以天眼现见他方世界的一切景象。对智慧渺小的娑婆世界众生来讲,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很多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不要说诸佛菩萨的境界,连阿罗汉的境界都没有,所以肯定很难想象这些现象。但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相信佛陀的金刚语。如果能诚信佛陀的金刚语,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往生极乐世界并获得这些境界。
原来我在山区读中学时,学校有一个易老师,每到冬天学生们都聚在他家,他在炉子里生上火,然后就跟我们讲汉地的事:南京、成都有很好的火车,还有很多三层、四层、五层的楼房……(也许他见到最高的楼就是五层,开玩笑。)当时我们这些山区的孩子都想:不可能吧?怎么房子上面还有房子?后来到了汉地,才知道到处是高楼大厦。同样,现在有些人很难理解佛法的甚深境界,只有以后因缘具足时才会一一现前这些境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康僧铠译本说树高四百万里。
[2] 康僧铠译本里说是“不能知见”,藏文译本也有“知”和“见”两方面的意思。
[3] 藏文译本和康僧铠译本中说获得辩才和智慧。
[4] 藏语,意为吃糌粑。
[5] 据说马鸣菩萨说法时,群马都感动得流泪嘶鸣,因为马能了解他的说法,人们便称他马鸣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