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益西彭措堪布:持诵《普贤行愿品》速得成就的道理

发布时间:2024-06-28 03:37:0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益西彭措堪布:持诵《普贤行愿品》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问:经书上是清楚地讲了,对于《普贤行愿品》受持、读诵等有极广大的功德,我们怎么对此生起信解呢?
我的看法是,关键要从“唯心变现”这个要点上进入观察。就是要深深地领会“唯心变现”的原理,并且,深入地往普贤行愿中,一条条地观察,就会对它的功德引起确定的信解,而消除怀疑。
所谓“唯心变现”,意思是,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念,以此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显现,在身体、在环境、在人际关系、在福德受用……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同类的显现。真正能契合上普贤行愿,由此全盘发出的善念,它的变现作用确实非常广大和全面。
很多人都读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面一些科学实验的事例,对我们理解“唯心变现”很有帮助。
比如,对湖水发出美好的祝愿,会形成非常庄严美丽的结晶图案;孩子们对水说“好可爱”时,水结晶所呈现的形状也非常可爱。听到骂它“混蛋”时,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无论看到哪个国家的语言所表示的“感谢”,水都会呈现出形状整齐的美丽结晶。
这都在证明心是器情万法的作者,水结晶只是一个小小的法,它同样是被心念准确地制造的。它的庄严形态,不是造物主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是由善的心念造成的。
这个例子,在佛法看来很浅,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按普贤行愿修学能得到庄严的三十二相,能出现庄严的国土,能摄受一切顺缘等等。
大家返照自己的身心,很容易发现心念对身体所起的作用。在我们发起善念的同时,身体的分子结构就会变得庄严整齐,细胞会更富有活性,这样,由微观和合的各部分的相貌一定在变好、变庄严。
大家学好了“诸行无常”,会深深地相信这一点。我们当下的身体是刹那性的,以它为因,在善心的作用下,一定会变出下刹那的好相貌。这样的好作用累加多了,就造成稳定的好相貌,这就是“相随心变”的意思。
我们随着《普贤行愿品》发善愿,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感谢”,这是对周遍时空、具足万善的普贤行海在作意发愿。它的内涵无比深广,种类上,人间能见到的一切善行都包含在内,出世间诸佛菩萨的所有善行也都包含在内;深广度上,每种善都拓展到周遍时空,所以这是万善的总集,是善中之王。
大家诚心地缘着这样的愿王,开发最广大的善念,能不让身体的相貌转变吗?不转变是不可能的,不朝着最圆满的相好转变也不可能。
我们返照着身心来体会:我们翻开《普贤行愿品》,缘着经文,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来发愿:“愿我礼敬一切人,愿我尽未来际称赞佛的功德,愿我在一切佛前献上广大供养……”这样,一条条地真诚发愿,再看身体——皮肤、容色、肌肉、眼睛、舌头等等,是不是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变呢?这样不断地发善愿,不断地串习,力量积聚起来,就会出现明显的金色肤色、柔软皮肤、广长舌相、青莲花眼、脚底千辐轮相等。庄严的三十二相,最后会完全显现出来。
一般说来,三十二相的每一种都是由一类相应善业造成的。普贤行愿中什么善都有,所以能引发圆满的三十二相。比如,按照供养三世诸佛的愿王去发愿,逐渐地在内心形成善愿,而且推动着行为去做供养,自然得到脚底千辐轮相;常常按摄持正法的愿文作意发愿,而且,按那么去实行,就会变成广长舌相,大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一一舌出无量音声海,一一音流无量言辞海。
总之,一个“感谢你”的善念、一句“让我来帮助你”的善语,都能让水结晶变得庄严,何况是依普贤行愿发起广大无量的善心,周遍时空的善愿,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器情庄严呢?当心相应了普贤行愿时,就能开发广大无量的善心;当这些善心发出来时,就一分分地引起身体的变化。整个身体的相貌都在全方位地转变,整个器世界也在全方位地净化。所以,异熟果上就出现三十二相和国土的无量庄严。
所以,应当时时活在普贤行愿的发愿中,从自己心中时时发出周遍时空的善念电波,这会使自己的身体、心态、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生存环境,方方面面都往好的方面转变。

种子的作用


有人认为:现在发的善念是很微小的,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像经上所说那么大的果报,则让人难以置信。
这要理解种子的作用。像这里种的文殊花,夏天开花后,花凋谢了,留下像小莲蓬那样,里面包藏着很多微小的花籽。这些花籽落在地里,来年会长出根、茎、枝、叶,开出红红黄黄的文殊花,非常美丽灿烂。在花籽的阶段,体积很小,见不到任何根、茎、叶、花的色、形、味,但种子的功能成熟就都能显现出来。如果在草原上撒满花籽,时节到了,就会开出一片鲜花的海洋。
把这个比喻移到心上来体会,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在理解了愿文涵义之后,准确、深刻地作意(“深刻”:深深地刻在心上,并非表面化地嘴上溜过。),就在心上种下了愿王的种子,将来会显现多少果实,会显现多长久、多广大的果实,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种子成熟果实的能力,远远超过外种子,更何况是内种子中最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的种子。
再讲一个例子,就会明白这个甚深的道理。
往昔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是僧众的施主。
须达家中有两只鹦鹉,天生聪明伶俐,能听懂人的语言。每一次见到比丘来时,这两只鸟就先行告诉家人,让家人出来迎接。
有一次,阿难尊者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两只鹦鹉聪明伶俐,就给它们讲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长者家门前有一棵树,这两只鸟听完法后,就飞到树上欢喜地持诵四谛法。
夜间,两只鸟在树上入睡,被野狐狸吃掉了。死后以欢喜持诵佛法的善根,生到四天王天。寿命穷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寿命穷尽,上生夜摩天;夜摩天寿命穷尽,上生兜率天;兜率天寿命穷尽,上生化乐天;化乐天寿命穷尽,上生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穷尽,又下生化乐天,又从化乐天依次往下,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穷尽,又往上升,渐次生到他化自在天。这样上上下下在六欲天七次受生,随意享受快乐。最后命终生到人间,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贤愚经》)
当时,两只鹦鹉持诵四谛法时,口中、身内、枝头都没有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妙宫、庄严的天身、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天衣天食等的受用,它们仅仅欢喜持诵了一些法句,但在种子功能成熟时,竟变现了上下七返六欲天、长达亿万年享受天乐、最终降生人间出家证果这样广大的果报。
两只鸟种了什么善因?它们只是听了比丘说法,欢喜持诵,持诵的也只是四谛法这一部分,但后来显现的天界福报、出家证果确实源于这个法行。这无法和普贤行愿的法行相比,且不说普贤行的全部,单单“摄持正法”一愿,誓欲受持三世诸佛的所有法-轮,誓欲演说佛法光显一切菩提行,誓欲修行令普贤道究竟清净,尽未来劫,相续不断。如果能对这摄持正法的菩提行生起仰求之心,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欢喜四谛法的量。
像这样,多往深广的方面、多往菩提道全分修行的方面进行观察,就能理解到普贤行愿的法行具有极广大的变现果实的能力。
我们现在得到了珍宝人身,心力、智慧不知比鹦鹉强多少倍。如果能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缘着广大无量的普贤行海发起渴仰之心,那么,以这个内涵就会无数倍地超过鹦鹉的善行功德。将来会出现多少广大的果报,心里衡量一下,就知道不可思议。经上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证明这种果报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证知,此外谁也没办法衡量。



类推观察法
可以用类推法来观察。
例1:佛书上记载,有位比丘对着一座古佛的遗塔恭敬地礼拜,佛说:从他脚下的地面到金刚地基之间有多少粒的极微尘,就会得到那么多次的转轮王福报。顶礼一座佛塔,功德都这么广大,何况对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礼敬,这种礼佛的功德按佛的数量相乘,确实广大不可思议。
再者,我们理解了三世佛的意义后,时时处处见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众生下至蚊虫蚂蚁也都是佛。之后,我们发愿恭敬一切众生佛,以这个行愿力会让生命境界完全改观,也就是,时时处处对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礼敬,由此不必要脱离生活,时时处处都积集广大功德。
因此,能发起这一行愿,不必要等到后世,在生活的当下就有极大转变,身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称赞如来的功德,《菩萨本行经》上说:假使有无量亿人都成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对他们作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的四事供养,坚持做一百年,这会得到极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欢喜赞叹如来的功德。经上还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赞叹当时的弗沙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弥勒菩萨提前成佛。
一偈赞佛都有如此广大的功德,何况普贤行愿,发愿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每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对这广大不可思议的称赞妙行,哪怕一刹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无量无边。
例3:《悲华经》上说,往空中撒一朵花供养十方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灭尽也无有穷尽的大福德。又如亿耳阿罗汉,前世以一朵花供养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乐,最后以此福德面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观察,普贤供养行愿,供养境是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供养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养时间是穷尽未来劫数,相续不断,供养心是有胜解信、有行愿的力量。我们以无上供养愿王的愿文作为开发助缘,把心投入到愿文的意境中发起善愿,一定会生起极大的福德,谁也无法计算的福德。
以上举了三例。按这样,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的内涵展开来具体观察,就会恍然明白,为什么念修普贤行愿是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为什么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自然会在心中解开。
讲到这里,还想告诉大家,《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是极殊胜的开发助缘,它能起到总开关的作用,一触及它就开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和愿文相应,就会开出内在广大的善心。
为什么要依靠经文来开发呢?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没看到这些殊胜的愿文之前,恐怕亿万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广大的善行。世间的专家、学者、天仙、阿罗汉都说不出这样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语之后,只要缘着愿文如理作意,就能开发极广大的行愿。这就是不能离开经文熏习的道理。想想看,亿万年中都无从生起的善心,借助经文很快就开发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议。




得道者多助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问:《普贤行愿品》有好几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见如来无量光、速成普贤菩萨行、速灭极恶五无间、速诣菩提树王下,而且讲记上说,这是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这些该怎样理解呢?
先讲一则故事,再作启发。
朝鲜时代有户姓郭的人家,儿子结了婚,新娘子的行为疯疯癫癫,不仅衣服穿不整齐、说话难听,对公婆也不尽礼仪,行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开始对她好言相劝,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吓唬过她:“你再这样下去,会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无效果。最后,气得手里拿起棍子来了,把她关闭在屋子里。总之,想了很多办法,但女人的习气太重,仍然改不过来。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赶出家门,只能将就着维持一种形象的夫妇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读《孟子》,注意到一句话:“人性本是正直的,每个人的本性都与尧舜[1]一样。”他开始深深地思考起来:“这个人的本质本来和尧舜一样善良,看来是我错了,我以后要像对待尧帝和舜帝一样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后直接来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来向她磕头说:“你本来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转变了吗?直到昨天,他还打我骂我。”她认为丈夫精神出了问题,就赶紧闪开,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来,又磕头说:“你本质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错了,我对你又打又骂,请你原谅我!”
就这样,做了有一两个月。这个女人的心开始转变了,她对丈夫说:“为什么总这样呢?我现在开始也要好好地做,请千万不要再磕头了。”
丈夫说:“你本来像尧舜一样,为什么不能礼拜你呢?”
丈夫继续向她磕头。妻子的心变得柔软、恭敬了,她也开始向丈夫磕头,而且说:“你把我看成尧舜,真正的尧舜是你啊!”
就这样,郭氏夫妇互相尊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尧舜,人都可以做普贤。受持普贤行愿,就能开发自性无量无边的妙德。所以这是速疾成就的法门,能快速开发普贤万行,快速灭除罪障,快速面见阿弥陀佛,快速到达菩提树王之下。
下面作一个启发,比如:你有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呢?决定有。你不是石头,有手可以动,有心可以运笔,只要有真诚的愿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这个写字的成就不是从心外来的。这只是心在运转、手在挥舞,心在随缘起作用。这种可能性谁没有呢?话说回来,虽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写好字的愿望,也不可能有书法的成就。
推演开来,我们的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进的动力和努力,往文学的方向去开发,就可以成为像李白那样的诗人;往音乐的方向开发,就可以成为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家;往物理学的方向开发,可以成为爱因斯坦……甚至想作释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们解释体普贤时,曾经按《别行疏钞》讲过,“体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现象并不是从其它地方来的,唯独是这个心体上产生的;“随缘成德”叫做贤,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随着不同的因缘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这些话说得很明白,能结合自己的心领会吗?就是,心本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开发,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学家、做音乐家、做科学家……,做什么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万能的,因此,你的本体就是普贤,就是如来藏。
[1]
尧舜即古代的尧帝和舜帝,是人格完美的圣人。

小结

佛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开发的愿望,是缘;因缘和合,就会形成果。而且,正因为佛性是可能性,没有想开发的愿望,没有向上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果实,任何时候只是随业流转而已。世间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便是明显的证明。
其次,从差别上观察:随着开发的愿望和开发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异。
普贤行愿,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来世的受用圆满,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脱,也不像一般的渐教,先修一点、再修一点,直到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都是因为向上的愿力不够,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开发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愿力到了成就阿罗汉果时,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没有担荷普贤行海的大愿力,他说:先修一点然后再看,再修一点。也是不敢直下承当,随着他的愿只能慢慢地成佛


总之,佛性就是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开发者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它可以无限地、无穷尽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贤行愿直下就全分地承担起深广无尽的普贤行海,那就直接朝着菩提果进趣。以这个原因,不依照普贤行愿修持,即使经历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贤行愿,就可以开发如来的殊胜功德。

节录自 益西彭措堪布:请入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大共修法会开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