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6讲(共15讲)

发布时间:2024-02-27 03:37:42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6讲(共15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前面的经文中,佛回答了须菩提所问的两个问题: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古德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止,一部《金刚经》大义已尽,以下是一重一重断疑。就是说到上一节课讲的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句为止,整部《金刚经》的大义也就讲完了,下面的经文是一重一重的断众生的疑惑。好,我们先看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这是断第一种疑。佛在上文中讲菩萨应无住相布施,担心须菩提心中会起疑惑,既然是以无住相来布施,如何能得佛的相好庄严之相呢?因为众生都认为,成佛就是像释迦牟尼佛住世那样,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种种想法,一想成佛,就想起大雄宝殿里的释迦牟尼佛,觉得将来成佛了就是像释迦牟尼佛的身相。我们每天修六度万行度化众生,心里还不能执着一丝毫的相,怎么能够修成像佛那样的庄严之相呢?佛为了断除众生的这种怀疑,所以这里举了一个话头,试试他对这个无相之义是否彻悟,于是佛就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里的身相是指佛的应身相,就是佛为了度化众生示现住世的这个色身相。佛的色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这个色相,如来是指的法身实相。我们通过玄奘法师翻译的这句经文,我们来对比大家能更好的理解,玄奘法师翻译的是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诸相具足就是指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问须菩提,可以把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个色身之相当成法身吗?是这么一个疑问,佛来试探一下。须菩提深达法性,知佛的应身虽然是相好庄严,但是是生灭无常之相,而法身是性、是自性、是法性、是犹如虚空、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他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接下来须菩提自问自答解释为什么这样说。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里的即非身相,窥基大师注解为非无相身,非就是无,就是不是无相身。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来所说的身相,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相,色身相是有相的,有相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父母所生,是有生有灭的,而法身是无相的,不生不灭的,怎么能把有相的色身当成无相的法身呢?所以须菩提在这里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用有相的生灭身,当做不生不灭的无相身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句经文不仅是对须菩提解释的一种认定,认可,而且推而广之,不仅是佛的应身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佛的色身应身相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所有一切世出世间,十法界的依正因果,染净诸相,无论凡圣,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当体即空的。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我们也常挂在嘴上,但是真正的去行起来很难的,一遇到境界了还是执着相,没有看到他的法性的。我们凡夫今天之所以贪嗔痴的习气这么重,之所以每天被各种的烦恼所缠缚,就是因为我们执着这个虚妄之相,执着这个相,执着这个虚妄之相为实有。我们执着我们这个色身为实有,想尽办法让他长生不老,还有执着事业,执着爱情感情,执着这些亲人等等。我们每天都在为这些自以为实有的妄相而奔波忙碌,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灭了之后也不存在,这些东西只是在生后灭前这中间的一个存在期间,它的因缘和合的假相而已,它是没有本体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使我们再怎么想努力去抓住,那些你向往和迷恋的这些相,这些东西最终都是会消失的,它没有本体的,因缘散了就不复存在了。也许有人听到这里心里会产生消极的想法,认为这些东西既然没有,我也不去做任何事情了,我也不去理会任何的东西了,这样又错解了佛法了,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我们还要借假修真,回到我们永恒不变的真我和自性当中里面的,回到真我去的,这就是我们佛法的作用的。就像我们都是在求健康求长生不老,自古以来都是求长生不老,皇帝炼丹去求仙草都是为了这个色身的长生不老,我们今天学习了佛法,知道这些追求是错误的方向,这个色身是四大组合的怎么能会长生不老呢?有生必定就有灭的,四大五蕴的假合相怎么能够长生不老?不可能的。追求什么长生不老?《心经》中说,不生不灭,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应该是回归到真正的长生不老的、永恒不变的真我,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佛法存在的真理它的必要性。佛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怕大众堕无为坑,生断灭见了,就像师父说的着空了,着断灭见了,不去回归到真正永恒不变的真我里去了,所以下面接着说: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虽然世出世间凡所有相都是因缘假合而成,当体即空,但是要想见到法身实相离不开这些妄相。因为法身是无形无相,是不会自己显相的,它要是在这些妄相上显现,这些妄相又是依法性而显现的。就像我们说这个灯,它的光、亮度是从哪显的?是电的作用,这一切的现象是什么的作用?就是清净本性所显现的,一切色相之所以形成都是法性的作用,也就是我们佛性的作用。我们刚才用电来解释这个灯,它的灯光是电的作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就像空中的白云,白云经过风的吹动,它会现出种种的相状来,或者现狮子的相,或者现山河大地的相,或者现大山的形状,秋高气爽的时候我们说白云是最好看的,现相是种种的。尽管它千变万化出各种的相状、形态,这个现相,但是它的本体还是白云,它的体性还是白云,种种的现相没有离开白云。同样,世界上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色相,都是佛性的显现,都是自性所变现的。古德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的太明白了,禅宗有一句话,“拈一茎草,就是丈六金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性和相就是一体,离开相怎么能够见性呢?

但是我们凡夫从生下来,就是把性所显现出来的这种相,性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物、一切的假相都当成了实有,认妄为真。我们对这一切假相的分别执着就像乌云遮日一样,让我们不能透过现象见到诸法空性,不能见到诸法实相,这是我们凡夫。而二乘人认为,凡夫因为执着色相造业受报,所以要想了生死必须要远离色相,所以二乘人断我执,破有守空,破相守空。但是破有守空也不对,因为我们刚才讲了,相是性显现的,不能毁相的,相是性所显现的,性相是一体的,空有同时,性相一如,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他破有守空,所以他们虽然了了分段生死,不再六道轮回,但是因为执着空,法执未除,还有变易生死,还没有圆证菩提,所以凡夫执着有,二乘执着空,这都是误入歧途。佛在这里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就是一切的色相,是假有,非相就是真空,是我们的本体,是真空本体,这个真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佛法里面讲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一切的色相都是由这个真空妙有的本体所变现出来的,这个真空本体和色相是一体的。古大德也举例子用这个来说明,“以金为器,器器为金”,什么意思?金子所打造的所有的器皿都是金,你不能毁相的,相它也是有,但是它不是实有,这些金子所做的器皿,我们做的盘子碗筷子,以金为器,器器为金,这个碗盘子,这些它有,但是它的本质是金,你不能毁相的,你只通过这个碗盘子,见到的是金的本体这就对了。你说这个相没有,那这个性可以显相的,所以真空本体和色相它是一体的,就是《心经》中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不是两个体,而是一体,色空不二。尽管色相千差万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可见空不在色之外,何必灭色明空。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见这些金所做的器皿,你就知道它就是金,不执着相,但是也不能毁相。若见诸相非相,见到它的本体,那么相就不能障蔽性。则见如来,见如来就是见性,那就何必去灭相呢,没有必要去灭这个相的,即相就见性,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接着看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是断第二种疑惑。上文中讲行无相因得无相果,此义甚深难信难解,须菩提担心众生,尤其是末世众生,对于此甚深之法不生信心,所以问佛不知还有人信此法吗?言说章句,就是上面所说的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这里所说的实信并不是悠悠泛泛之信,而是了解佛法的义理,并且信心坚固,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会动摇,这叫生实信。须菩提在这里问佛,还有众生对佛所说的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吗?如果众生不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那佛岂不是白讲了。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就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说,不但现在有人能对此法生起信心,就是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年,仍然有持戒修福的人,能对修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生起实信。后五百岁指的是什么时候呢?在《月藏经》中讲,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正法盛行,佛弟子依照佛的遗教修行,能够解脱三界的很多,就是能够证果的很多。其中我们都熟悉的龙树菩萨,他在印度就被誉为第二代释迦。还有优波毱多尊者,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聪慧过人,十七岁的时候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点化出家,二十岁的时候就证了阿罗汉果。他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功德几乎与佛等齐,只是他的形像不如佛祖庄严,所以被人们称为无相好佛,没有相好、相好不够。这是第一个解脱坚固,证果的多。第二个五百年就是禅定坚固,这个时期佛弟子们修四禅八定的,有修念佛三昧的,或者修数息观、空观等,虽然证果的少了,但是还有人得禅定三昧。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期,众生的根性越来越差了,人们大多舍弃修禅定,而是多研究经典。很多人通达佛法,这个时期讲演、讲经说法、注解经典的风气非常的盛行,佛教就是在这个禅定坚固期的末期和多闻坚固期的前期传到中国来的。所以在魏晋隋唐时期大乘佛教盛行,每一个道场都讲经说法,重要的经论有许多人来注疏、来做注解。据说晋朝的道安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最少有一万多人在听法,这就是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就是塔院坚固了,也叫塔寺坚固。研究佛法的人少了,人们大多不喜欢学习无漏之法而好有漏之行,到处建塔修庙,求人天福报。第五个五百年就是斗诤坚固期,进入到这个五百年佛法就到了末法,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我执非常重,各立门户横生争端,使得学佛的人无所适从。好,我们看经文,这段经文所讲的后五百年,是指的什么时候呢?窥基大师在《金刚般若经赞述》中说:“今言后五百年者,谓于五时中皆有持戒修福等也”,也就是说后五百年是指佛灭度后的五个五百年,这五个五百年都包括在内了。意思就是说在这五个时期当中,能对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能够生起实信的,不是寻常之人,而是持戒修福善根深厚。《大智度论》中解释说,持戒是指出家人,修福是指在家居士,出家人持戒是无畏施,在家居士供养三宝、到寺院做义工、供佛拜佛都是能够修福。这些持戒修福之人,对于本经所说的般若真空妙理能生信心,能够相信此法真实不虚。正因为佛灭度后后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之人能对此法生起信心,以此为实,所以佛对须菩提说,莫作是说,就是说不要轻慢众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这是解释佛灭度后后五百年,持戒修福之人,能够对此般若真空之理生起真实信心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不只是亲近过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是亲近了无量千万佛而种善根,这是说善根非常非常之深厚,这些持戒修福之人亲近佛之多,所种善根之深。这里的善根指的是于佛法中种善根,种的是成佛的因,如果不于佛法中修善,你就是以恒河沙七宝布施,恒河沙七宝,无量的珍宝来布施,那你所得的果也只是人天福报,也是生灭的,也是有漏的,福尽还堕落。《法华经》中讲“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念一声南无佛,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种下了成佛的因,永远不坏,所以称为金刚种子,不管多长时间,哪怕是无量劫,机缘成熟遇缘就起现行,就能成佛道,这就是于佛法中种善根。就像我们平时以恭敬心来念经拜佛、供养三宝,以慈悲心平等心帮助一切的众生,这都是种善根,于佛法中种善根。这些持戒修福的人,之所以能对《金刚经》所讲的,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能够生起实信,就是因为曾经于久远劫来,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们的善根都是非常非常深厚的,才能够生得起实信的心。

其实我们今天能够深信极乐世界,深信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往生净土,也是曾于佛法中种了很深的善根。我们见过好多老太太老菩萨们,临终的时候闻到了佛法,一念求生净土,所以大家都怀疑这个是真的吗?为什么我天天念佛不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他临终闻到了,一辈子没做什么好事,临终闻到佛法了他就能往生,这就因为什么?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于净土法门有大因缘,一念临终他生起实信他就往生,就是这样,人的善根深厚,你不能只看眼前的,否则他不会生起深信切愿的。你们今天能够受种种的考验磨难,师父说这都是锻炼,能够深信极乐世界这都是善根深厚的,不要小看自己的,不要只看众生所造的业,其实他造的业是习气,我们本来是佛,你只要善根深厚,你有信愿的行、信愿的心、信愿坚固皆可往生。

好,我们再来看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一句经文,有的法师把它和下面一句经文,是放在一个段落里面的,就是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我们按照窥基大师的注解,它和上面的一句经文是一段的,“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是窥基大师所分的段落。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净信,净信就是清净信心,认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真实可信确实无疑,心中没有丝毫的夹杂,丝毫的怀疑,这称为净信。按照窥基大师所注解的意思来讲,就是说,对此章句能够生起一念净信的人,都曾亲近供养过无量的诸佛,更何况能够生起信心乃至受持此经的人,那曾经亲近供养的诸佛更多,善根也就更深厚了。可想而知,能够对修无相因得无相果生起实信,能够修持,可见这个善根之深厚。下面又接着说: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这里的如来是指诸佛,诸佛悉知悉见,佛是以一切种智而知,以五眼圆明而见。是诸众生,就是指那些持戒修福之人,对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能够生起实信,乃至生起一念净信的这些人,这里说是诸众生都包括了,这些人能得无量福德。就像上文所说,所得福德犹如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所以称为无量福德,这么大的福德只有佛才能知能见。我们曾经讲过的一个公案,有一个人把一朵庵摩罗花供养在释迦牟尼佛的像前,他用无住的心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就这么一朵庵摩罗花,他想知道供养这朵花的功德有多大,就到寺院去问比丘,这位比丘说我只是出家受戒而已,不能通达经教,你去问读经的法师吧,他就问读经的法师,法师说我还没得天眼通,你去问证果的阿罗汉吧。他就去找阿罗汉,阿罗汉入定观察对他说,你所得的福德到八万大劫还没有享完,八万大劫以后的事情我就不能得知了,我代你去问问弥勒菩萨。他就入定,到了兜率内院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我们知道,他已经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了,但是他说不能知,等我成佛之后乃能知之。所以这些持戒修福之人所修的福德犹如虚空,只有究竟圆满的佛才能知能见。

何以故,这是佛自问,为什么这些众生能得无量的福德呢?佛在下面又接着自答,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众生不执着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色身是我,就是无我相,既然不执着我相了,那么我相所对待的人相也空,人相空了,也就没有众生相了,我相本无,哪里还有寿命的长短之相呢?无此四相,就已达到我空,没有我执了,无相了,知道这个色身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没有真我,没有真我也没有对待的人,也没有众生,色相因缘和合,所以说也没有寿者相了。它是组合,生灭法,哪有寿者相?他就不会执着了,这个都好理解。无法相,法相就是指三藏十二部诸法的名相,这些名相是让我们依照来修行的,是不可以执着的,借着文字般若,它就好比我们的标杆所指的方向,我们要到我们的方向,而它不是目的,就是说它的标杆是让我们回归到清净本性的,所以它只是一种用,但是绝不是目的,不是目的不是本来,我们只能用不能执着。所以六祖说:“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所以无法相就是不执着诸法的名相,不能执着这些名相的,后面还会接着加以说明。无非法相,我们先来解释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认为,根本没有可以依照来修行的佛法,非就是无嘛,就是没有可以修行的佛法,不需要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来指导修行,不能有这种念头的,所以无非法相,就是说也不能执着没有佛法、无佛法的。就像我们这个杯子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杯子,没有杯子你靠什么来喝水,大家一说空,连杯子都没有了,不对的,相有性空,杯子只是用,它没有本体。所以你不能执着法,也不能执着非法,如果说无法相就是谤法,没有法相也不对,那我们靠什么去修学达到我们的佛性,我们靠什么指导,我们靠什么指引的方向来回归到本性,所以无法相也不对,所以也不能执着无佛法。就是这样,无佛法就是谤法。对于这些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生起净信的众生,无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皆离,妄念全无,心境犹如虚空,自然得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无四相,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才能称的上对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生起净信呢?若心取相,这个相指的一切的色相,如果不取着境界之相,无论是人是物,当然也包括佛的应身相,都不能去执着的,如果你认为有佛,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什么?心取相了。执着相的人是谁呢?还是因为有我了,有了我相就有对待的人相,有了人相必然就有众生相,有了我相了,指假为真了,那他自然而然的就有寿者相了。若取法相,就是指执着佛经的文字相,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听,刚才就用这个实例来给大家说明,就是执着取法相,执着佛经的文字,其实佛讲经是为了让人,依照佛经的义理来修行成就佛道的,佛在《楞严经》中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我们先来解释这一段经文,就像用手、手指给你们指月,你们应该看的是月而不是看指,你们要是认为指就是月,不但亡失了,就是说见不到月亮,甚至你都把手指给误认为了,把手指误认为就是月亮。不但看不到月亮,亦亡其指,连指你都不认识了。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佛经就像路标,是指导我们成佛的,但是佛经的本身它不是真理,所以我们不要执着哪部经我们倒背如流,哪部经我们能把它持诵的倒背如流、讲解的头头是道,大家可以想想,能讲经的是谁?能背经的是谁?还是我,这不还是着了我相了嘛,我们刚才讲了,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因我相而起,所以说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就是这样。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里佛担心大众误认为取非法相就做到了不取法相,所以这里用何以故三个字来警示大家,不要误会取非法相就是认为无法可修。取非法相,执着非法相了,就是这个意思,认为无法可修,有的人认为这样就不执着法相了,其实这也是着相,着有不对,执着空也不对,空也是一种相,你执着非法相也不对的,也是着相。比如你教他念佛,他认为不需要念佛,我不着相,我不着相,我不需要念佛,念佛是着相他这么认为的,这取非法相了。你叫他持戒,他说没有戒可持,我不着相,我们大家经常遇到这种事情的,学佛了,每天还是该怎样吃怎样吃,该怎样喝怎样喝,你一给他讲解,他给说我不执着,我不着相,他就把这个随缘当成随便了。你看济公和尚怎么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面大家都不知道,众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不持戒他就认为他不着相,把随缘当成随便了。你教他去拜佛,他说不需要拜佛,我拜佛我是着相,这就取非法相了嘛,也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我们应该空有都不着的。我们看,佛讲经处处不取着,处处不断灭,并不是说你认为无佛法可修就是行无相法,如果有取着的心,无论你取着的是有还是取着的无,取着的有相还是无相,取着的有还是取着的空,取就是相。你取你就是着相了,这就会障碍你的见性。你心里应该没有丝毫的取着,一丝不挂,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空有两边都不着,如果不执着,虽然有相又何妨。所以真正的不取法相并不是灭除法相,而是虽广修六度而心中若无其事,不为所动,这样修行既不着法相也不着非法相,才合乎中道,才能成佛

。就像六祖所说,“故修行人不得爱著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用我们实际的生活修学例子来讲,就是我们平时诵经的时候不在文字上去推敲,这就是不取法相,你只管读经,一心专注在经文上,就是不取非法相。读经不去推敲文字,你只管读,这就是不取法相,一心专注没有二念,这就是不取非法相,这样时间久了,杂念越来越少,经中的真实义理自然从你的心性当中就涌现出来。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段经文是对上文的总结,不应取法,这个法包括了一切法,简单地说,就是指的有。不应取非法,非法这里指的是无。众生在修行的时候,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无论是有还是无,你只要取着,你只要执着了,你就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障碍见性的,所以佛说法和非法,皆不应取。

禅宗有个公案,赵州禅师门下有一位学人,有一天他来向赵州禅师请假到南方去参学,禅师就对他说了,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赶路,三千里路逢人,不可错举。这个学人一听马上悟过来了,不再去参学了。有佛处不住,无佛处急赶路,这就是说,有佛无佛两边都要离,有无都要离,这两边都不能着,都不能着就是中道第一义。以是义故,就是以不取两边的中道义故,释迦牟尼佛常对弟子们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就是把自己所说的法比喻为过河的竹筏,竹筏就是用大的竹竿把它一根一根并排扎起来,作为过河用的工具,我们想想,渡过了河,到达了对岸,那就要舍竹筏登岸了,所以说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佛所说的法就像渡河的竹筏一样,它只是为我们所用的,等到能度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那这个竹筏就要舍掉了,佛法也是要舍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里的非法,我们依照六祖大师的注解“非法者,生天等法”,所以非法解释为世间法。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说,佛法尚且要舍,何况世间等法更要舍了。其实舍法舍非法就是舍心里的执着,把对法与非法的执着舍掉,舍得干干净净,情忘则智圆矣。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