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法师:金刚经功德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4-10-28 03:34:31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摘自《金刚经的启示》
妙华法讲述
佛陀担心说:我说这个福德这么大,虽然把道理讲得很清楚,有人听了以后说: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吗?因此,在第十二分当中,佛陀又进一步给我们做了阐述。“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十二分用“尊重正教 分标纲领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金刚经是大乘经的宝典,是心中之心,领悟了金刚经,就可以说住持了佛陀的正法。那么受持、读诵、听闻金刚经的人,对金刚经的尊重就应该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随说 ,如果大家理解的不准确,那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千里了。应该理解为机教相扣,观机逗教。所以,不要当随便的“随”去理解,而应该理解为看着众生的领会的程度去讲金刚经。会讲经的人自知而又知他,众生能够领受到什么程度,他就把经文的要义解释到什么程度。比如深入浅出,打比方,广泛的比喻等等,用权巧、方便的方法讲解经的要义,就是随说。
如果有人领受到金刚经的要义,在车船、码头、居落、村寨,凡是有人的地方,为了破除别人的烦恼,使他明心见性,为别人有方便的去讲金刚经里的某一段,某一句话,也叫随说。意思就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哪怕讲一个字,或者讲一段话,讲四句话都可以。这个地方就是佛法的正法住世的道场。因此“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就像对待佛陀在世那样恭敬。佛陀灭度以后,唯他的法身伴随着我们,那么金刚经就是佛的法身再现。因此有金刚经的地方,佛就常住在世。如果有人领会了金刚经的要义,那么佛陀就常常伴随着你。如果没有领会金刚经的要义,口念而心不行,那么佛在眼前也就犹如远在天边。
社会上的人,看到佛塔、寺庙后,知道这是圣地,生起一种清净供养的心,拿香花灯烛去供养。在民间供养当中,看到有庙的地方,就知道这个庙里头供着圣贤的形象,然后就拿了香花灯烛,各种宝贝去供养塔和庙。也就是说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就是,我们凡夫只以为塔和庙是圣人的形象所在,而不知,或者忘了圣人的言教,以及所表示的真理。
塔有四种类型:有佛陀的生身塔,有转法轮塔,有涅槃塔,有成道塔四中。塔是梵文悉屠婆的简称,我们常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就是说救人一条命,比为佛造七重塔的功德要大.那么世人都知道塔是供有圣像的地方,应该恭敬供养,并不知道或者是忽略了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和佛的塔庙所在是一样.因为金刚经是佛的法身舍利.法身舍利无形无相,而世间的人只是对有形有象的东西易于把握,心中着相,而对于无形无相的法舍利难以生信.不能够把握,也就不知道恭敬供养.先不讲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高僧们以白骨为标,舍身去求法的坎坷经历,我们应该尊重佛教的经典.更何况金刚经能破我们的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是我们发明心地,因此,我们更应该恭敬供养.讲到此,一切学佛的人要爱护人类的文化,小到字纸,不能随地乱扔.尤其是圣贤的经典,更不能够糟蹋.这是社会文明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尤其是像大乘宝典,它来之不易,又是安立我们法身慧命的宝典,看到这些宝,就像看到佛陀一样的尊敬和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希有之法! 读是每天早上净心焚香,清净案头,息下狂心读金刚经,或者其他的经典.诵,是不看文而去背诵.读诵金刚经能够消除我们的罪业,增长我们的福慧,也是一个修福德的法门.
历史上五台山有一个华严经大师,刚出家的时候非常苦恼,没有文化.听到别人讲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非常圆融,他痛哭流涕,生起了惭愧心.此丈夫,彼丈夫,我也丈夫,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我为什么不能如此?他每日拜华严经塔,拜了七七四十九天,而开悟.有一次方丈和尚开演《华严经》的时候,他就合掌告诉方丈和尚说:“你讲的不是《华严经》的纲要,《华严经》不应该这样讲。方丈和尚就请他上法座,他讲了三天三夜,把《华严经》口若悬河的纲要全部讲完。这就是没有文化,因受持、读诵而开悟的一个典型。
金刚经对于有文化的来说可以理入,就是通过念诵研讨金刚经,从道理上去明了,发明心地。对于没有文化的人来说,通过读诵消除自己的罪业,发明心地也同样是可以的,叫事入。“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什么?这个法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取得正等正觉.如果有人能够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开佛知见,悟佛知见,那么当下成佛有份。看来佛远在天边,但是一念悟,自性即佛,自心即佛,而不必往外去求。“希有 世间难知难遇,非常稀少.能够往自心当中发明心地的人非常少,因此称为稀有.有大乘宝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法身舍利.用一个最通俗的道理讲给大家,如果有人到海外去留学了.临行的时候,他母亲就告诉他: 你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祖国,不要忘记了故乡.并告诉他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个人如果在海外漂泊了几十年,他没有忘记母亲的这样的教导,那么他的母亲就等于在他的身边.如果这个人他成天形影不离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和父母离心离德,不尽孝道,那么虽在眼前,犹如远在天边.做为佛弟子也是这样,佛陀虽然已经灭度2540年了,也就是去盛时遥,如果我们能够常常记住佛陀的教导,按照佛所说的去做,按照佛所指引的道路去发明心地,那么佛就永远伴随着我们.有两位比丘去发心去见佛陀,他们越过沙漠地带,干粮和水都用尽了,这时候在沙漠之中遇到一小块绿洲,有一个牛蹄窝,积了一点下雨的雨水.年轻的比丘就不顾一切的爬过去要喝,而老比丘告诉他说:这个水里头已经滋生了很多小生命了,浮游生物,这个水你不能喝,喝了就是杀生.但是青年比丘说:愚痴的老比丘,如果你不喝这个水,就渴死在沙漠上?你哪还能见到佛吗?年轻的比丘不听老年比丘的劝告,喝了这个水.而老比丘就活活渴死在沙漠上.以俗人的世智辩聪理解,显然这年轻人比老年人要聪明得多呀.为了活命,水是要喝的.这年轻的比丘就越过几个国家,终于见到了佛陀.跪倒在佛陀面前说:佛陀呀,我跋山涉水,终于见到你了.佛陀说:愚痴比丘,老比丘已证罗汉果先你而见到我。后世末法,若有弟子,尊重我的教诫,我就常常伴随着他。若有弟子,违背我的教法,即便是你在我的眼前也遥隔千里。佛陀虽然已经圆寂千百年了,但是他的思想像明灯一样,照破我们心中的黑暗。他教给我们破除我执、我见、然后连破除我执我见的方法也要舍去,使我们得到一个光明坦荡的人生、达到一个无住、无为的人生境界。没有一个愿意烦恼的人,烦恼的活着,那么既然不愿意烦恼,想要断除烦恼,就得有断除烦恼的方法。而《金刚经》就是一把锋利的断除烦恼的宝剑,就是无上妙药。就怕是药,人们不愿意去吃,也担心治好了病以后,他还要吃药,再执药成病。因此《金刚经》从起始就破四相,在破四相当中,以破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执为主。实质上破除我执以后,其他三相自然就破了。一个人如果达到无我的境界,那么,哪还有一个对立面的人呢?哪还有一个众生?哪还有一个寿者呢?显然就都破了。因此重在破我执,破了我执以后,又害怕这也空,那也空,那不就是消极厌世了吗?因此第二步就是让我们法菩提心,因为你自己觉悟了,还要劝更多的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若尊重弟子”,一句中包含了一般的比丘,成圣的罗汉,自觉觉他的菩萨在内。意为:如果对《金刚经》能够领受、读诵的话就像尊重佛陀的弟子一样。弟,佛视所有的菩萨如弟,看所有的罗汉如子,故此,合称弟子。再贯穿前文,有佛的地方,有庙的地方,就有常住的三宝。什么叫常住三宝呢?供在藏经楼的经典就是法宝,大殿里头塑的佛像就是佛宝,在庙里头住的圆领、方袍的僧人就是僧宝。三宝是三位一体的,这就叫三宝。若尊重弟子又包括尊重常住的三宝
,包括一切凡圣的比丘,那么贤圣就更不待言了。更主要的不是仅仅心向外求尊重别人,而是自己要生起殷重心,自重。这就涉及到自性自性三宝。自性本来清净无染的,就是佛宝。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僧宝。心能够与佛法的道完全泯合这就是法宝。正法常常住在各自的心中。尊敬常住佛、法、僧三宝,和尊重自性三宝不矛盾。因为金刚经无处不是在叫我们发明自心自性的,而不要让我们往外去求。无非是要我们狂心顿歇,向自心自性当中去发明菩提。
在《妙法莲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譬喻。是说有一个长者,他非常富有,家产田园,珠宝美玉很多,但是在一个慌乱的年代,他和他唯一的儿子走散了,这个儿子就在外面漂流,漂泊了几十年。后来,有一日他偶然乞食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了。长老一看就看出是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但不认这个家门。更不人他的父亲了。长老见自己的儿子穿的破破烂烂,蓬头垢面。长老想唤他回来,把他吓坏了。他平时要饭都是伸出手乞食,别人才给一点。今天这个人一下子要把这些田产都给他,是什么用意呀?他的心量弱小,很懦弱,迷失了自己,不敢接受
。长老告诉家里的长工,说你去找他,叫他到家里来一起和你打工。时间久了,长老的儿子心智慢慢增大了,渐渐有了胆量。然后长老才告诉他说:你是我的儿子,几十年前我们失散了。所有这些家产全是你的,你应该当下承当。在座的各位,芸芸众生,本来有一个智慧、光明、清净的佛性,由于我们迷失回家的路太久了。在财色名食睡和贪嗔痴慢疑见的尘垢当中染污的太厚了,我们不能够当下承当也不敢当下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