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佛经的译文与佛教的兴盛
发布时间:2024-09-02 03:37:20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中国的宗教很多,但土生土长的宗教只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摩尼教等,都是外来宗教。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地皈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政治、文化、思想、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关键在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彻底地中国化了。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是佛教的一个部派,即大乘佛教。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三十五岁时成佛。山西大同云网石窟第十二窟,塑造释迦牟尼成佛“四相”:出家相、苦行相、成道相、转法轮相。佛教的主要神是菩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弥陀佛(西天第一救世主),以及慈悲女神观世音菩萨佛教认为,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过程,始终贯穿着痛苦,人世间是苦海,是火宅,是秽土。芸芸众生都按照前世业绩,在苦海中无休止地六道轮回。所谓六道轮回,说的是由于善恶业力的不同,来世生命受到不同的因果报应,即地狱、饿鬼、畜牲,以及何修罗、人、天。为了超脱,必须虔诚信佛。佛经指出脱离苦海的道路是“四圣谛”一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最重要的是灭谛,又叫涅槃。
涅槃是一种神秘而微妙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经过长期修炼,能够“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佛教从汉朝时传人中土,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了唐朝进入了蓬蓬勃勃的高潮时期,它的标志就是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由于《西游记》而家喻户晓的西天取经的唐僧,即唐初高僧玄奘,俗名陈祎,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玄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最终抵达佛教发源地印度,先后巡礼佛教的六大圣地,在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以后遍访各地,讲习佛法。贞观十九年,携带657部佛经的玄奘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前往迎接,自己已则在洛阳接见了他。随后唐太宗下令组织规模宏大的佛经译场,调集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先后共译经74部,1335卷。在译经的过程中,玄奘培养了一批弟子如圆测(新罗人)、窥基、慧立、玄应等唐朝政府非常重视佛经的翻译工作,译场由官方主持,从初唐到晚唐译经工作不曾间断,著名的译经家数不胜数,玄奘以外,还有义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金刚智、不空、般若等。
佛教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代,门户派系逐渐分明,师徒之间不仅传习本派佛学,庙产也由嫡系门徒继承,形成宗法式的嗣法世系一佛教宗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传承,各有各的理论体系、规范制度,各有各的宗内继承权和宗法世系,并且凭借各自的一所大寺院作为该宗派的传教中心
。影响最大的是净土宗、禅宗净士宗一信徒们虔诚地膜拜阿弥陀佛菩萨,以及他的主要帮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以便在西方净土(相对于现世的秽土)一阿弥陀佛的极乐园,得到再生。这一宗派的创始人善导认为,企图依靠个人力量解脱现世的苦难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佛力的接引,才能脱离现世的秽土,往生西方的净土。它宣称人世间是秽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没有一切身心忧苦,只有无量清静喜乐,这就是西方净土。它还宣称,人世间穷苦人之所以今生有聋哑盲痴之类苦难,是前世不肯为善的报应,而富人们之所以享受优越生活,都是前世修善积德的结果。它鼓吹成佛最容易的法门,宣称:只要口中念称阿弥陀佛,就能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到八十亿微妙功德。因此净土宗在民间下层广为流行。善男信女不必苦念佛经艰涩的字句,只要不断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梵音读作namo,意为崇拜;“阿弥陀”,梵语译音,意为无量),同时为营造塔庙出钱出力,大修功德,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禅宗一与流传于下层民众的净土宗不同,禅宗主要流行于有学识的士大夫之中,它的信徒尽管文化程度很高,却并不埋首于佛经文本,而是讲究内心的领悟。禅宗强调的是,通过一代一代的祖师,把佛学的要义通过心灵沟通的方式,传递下去禅宗的创始人是从南天竺来到北魏的菩提达摩(一祖)。禅宗的真正形成是在唐朝,实际创始人是中国高僧慧能(六祖)。慧能并不识字,却能对佛法真谛大彻大悟,由此证明信徒是能够通过发自本性的内省而幡然省悟的。据说,慧能的师父弘忍为了选拔传人,考试弟子。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另一弟子慧能以为神秀对佛的真谛理解不深,就请人代他书写一首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法师对慧能关于禅宗的彻底领悟极为赏识。慧能认为,一切万法尽在众生自身心中,众生自身之心本来清净;所谓佛、净土,就是世人心性本净的状态;所谓地狱、烦恼,就是世人心性沉沦的状态。既然佛性就在心中,心外本无一物,那么不必修行、布施,也可以顿悟成佛。慧能的徒子徒孙们把六祖的省悟进一步发展,在精神上、意志上改造佛教,改造禅宗,实在算得上是一场宗教革命。禅宗分为北派(渐悟派)与南派(顿悟派),以后南派(顿悟派)盛行,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顿悟”,就是不要念经,不要坐禅,不要持斋拜佛,不要一切繁琐的步骤,只要有决心,便可以忽然觉悟。胡适在关于禅宗的演讲中说,禅宗是中国佛教内部的一种革命运动,使佛教中国化、简单化,才有中国的理学。宋明理学的昌明,正是禅学的改进禅宗的这一特点,使得佛教儒学化,是佛教中最具有中国化、世俗化的宗派。范文澜说,禅宗僧徒所作语录,除去佛徒必须的门面语,思想与儒学少有区别。影响及于后世的理学(道学),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以及“净心”、“自悟”,为后世理学家所吸收。
“净心”即心中没有任何妄念,不染尘埃;“自悟”即自己顿悟,一切皆空,没有烦恼。如果达到这一境界,能净、能悟,佛性就在心中,心外本无一物,只要坚定主观信仰,相信自己内心,就可以解脱苦难,有了这样的觉悟自然顿时成佛。后世理学家的思想与此极为近似。此外还有天台宗(因为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又称法华宗)、唯识宗华严宗等宗派,由于教义深奥、繁琐,流传不广。佛教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原因就在于它的中国化,与儒家、道家不但不冲突而且融为一体,简而言之,就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禅宗就是一个典型,它在儒学化的同时,强调佛在每个人心中,采用非经院式的口头传教,崇尚自然、简朴,使佛教带上明显的道家色彩。儒、道、佛就这样非常自然地合流了。唐朝一流诗人中,有杜甫这样的儒家诗人,李白这样的道家诗人,也有王维这样的佛教禅宗诗人,绝不是偶然的。佛教深深地进入了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佛教对唐朝艺术渗透可以记是无以复加的,石窟艺术在这时得到大发展。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的绝大部分,都开凿于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周眆等画派的作品,在石窟的壁画上都有所反映、石窟的彩塑佛像,写实而浪漫,端庄而优美,被后世视为楷模佛教对经济的介人是令人惊讶的。唐朝的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它们大多拥有庄园。寺院庄园田地的来源,与一般庄园相比,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之处是通过购买与典押等经济手段获得田地,不同的是,寺院还有皇帝的赏赐、信徒的施含。值得注意的是,信徒的施合是寺院庄园田地的最大来源,这是宗教与经济的巧妙结合。
寺院庄园的管理方式与世俗庄园相似,只是名称稍有不同,管理庄园的僧徒称为“知庄”、“知事”、“知寺”,另外还有寺僧每年轮流的“直岁”一主管庄园中的碾磨、田园、房舍、油坊;还有“庄主”、“庄头人”一主管向政府缴纳赋税、钱谷收支以及农业生产;此外还有“子”、“看园人”、“耕园人”等劳动者。寺院的庄田,少量由寺院僧众自种,大多租佃给佃户耕种,自己收取地租。寺院庄园凭借地租收入,从事借贷事宜。西方汉学家伯希和、斯坦因在敦煌等地发现的文书契约表明,寺院庄园借贷给附近农民粮食、金钱的事非常普遍,成为地方上重要的经济力量。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寺院附设教育儿童的学校,在偏远地区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在城市中,佛寺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常举办送别宴会一类活动。在改变中国人的想象力方面,佛教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