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一五0集)
发布时间:2024-05-15 03:37:29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五0集) 2001/3/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50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止观」这一条。古德有说,如果就所修方便门来讲,「止」属於空门,属於真如门,因为它是离一切相的;而「观」则属於有门,属於生灭门,它是对於一切有为法而发殊胜的理解。也就是说,观是智慧,智慧能够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在大经里面教导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观。如果就修行次序上来讲,应当是止在前,止是定,为什么?止能够伏烦恼,先把烦恼伏住,但是断不掉。断烦恼要观,先修止后修观,观能断烦恼,为什么?把烦恼的真相看清楚了,这才能转烦恼为菩提;烦恼究竟是什么,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碍你。但是功夫到了纯熟的时候,跟初学不一样。初学有这个次第,有先后,有顺序;到纯熟的时候那就不然,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所以止观不二。
同学们刚才来问我:「一门深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哪一个法门,你修学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方法、秘诀,一门深入。诸位要晓得,一门深入是止,止的什么?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门上,这一门里面就有观,放下万缘是止,所以一门深入是止观双运。你一门深入,怎样才能够契入境界?就是说,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修学?至诚感通;至诚是因,感通是果。换句话说,必须用真诚的心一门深入,你才能够开悟,才能够证果,感通就是指开悟、证果。
感通的样子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才晓得这是感通?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不学就通达了,那就是感通的样子。这个地方也是有层次的,所谓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与你的诚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诚敬从什么地方看?从十善业道上看;果然断十恶、行十善,你才是至诚。如果说是「我修行用至诚心了,我心里头杀、盗、淫的念头没断,处事待人接物还有妄语、还有两舌」,你一丝毫的诚意都没有。至诚从哪里看?十善业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断十恶,这是你的至诚心发现了。功夫浅深,那就看你断恶修善的成绩。果然在一切人事物里面,以十善为标准,十恶念决定不生。静止的时候,怎么用止观?止的时候一念不生,观的时候万善相随,起心动念纯善对人、对事、对物,这个时候距离感通就不远了。最粗浅的一个现象,三藏十二部经摆在你面前,你没有障碍、你都通达,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无量义,你讲一辈子,佛经里头一句话你都讲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知道,佛法计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单位,不像中国,中国是用字,《道德经》五千言,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来做单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么?四句,用四句做一个单位,这四句长短不一定;偈诵里头四句是一首偈,长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这么计算的。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所以我说一句经文你要细讲,你讲一辈子、你讲一百年都讲不完。我说这个话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真正深入,一门深入,你就有这个能力。展开经卷还有很多障碍,你没有通,你没有入。「入」尚且没有,那个「深」就更谈不上。深入!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佛法修行的秘诀是「一门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个圆球,球它有个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像在这个球的面上;任何一点,那就是一个法门,任何一点都通达圆心,只要到达圆心,全部通达,没有到达圆心,不会通达,你还是一门,你不懂第二门,到达圆心全部都通达。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我们修学这么困难?我们也很想通达,为什么通达不了?一般说法是业障障住了,你有业障。这个问题我过去请教过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是业障,一定要把业障消除,普贤十愿里头「忏除业障」,业障忏除就通了。什么是业障?业障可太多了,说不尽。见思烦恼是业障,尘沙烦恼是业障,无明烦恼是业障,哪能说得尽?但是业障有根,我们要把那个根找到,从根本修就快速了。中国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都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也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还有根本,根本的根本是什么?自私自利。所以,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头一个关口就不能突破。自私自利在《金刚经》上就是讲「我相」、「我执」,后半部讲的「我见」。
佛在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一般人都把《金刚经》的标准看高了。「即非菩萨」,那个「菩萨」是什么菩萨?法身菩萨。这个看高了,我的看法没那么高。「即非菩萨」应该说「即非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才符合真正的经义;初信位的菩萨见惑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破了,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都离开了,在小乘相当於须陀洹果,初果。你们想想,我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这样的菩萨才真正叫入门,往后修行一帆风顺。头一个难关突破了。
我们同修们,无论在家、出家,每一个人善根都很深厚,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就是这一关没突破,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如果证得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个人就是圣人。我们说四果罗汉、四果圣人,他是初果,超凡入圣了,虽然还没有出三界,但是决定不落三恶道,这是肯定的,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小乘从这一天起,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大乘菩萨遇缘殊胜,一生当中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所以《金刚经》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我们要知道。说「法身菩萨」太高了,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自己很难提起警觉心,好像那是望尘莫及,「算了,这一生没分」。跟你讲初信位的菩萨,「距离我们很近」,这一步跨进去,我们就入门了。换句话说,「我见」就是我执不能放下,你就没法子,你始终还是在六道轮回这一边,你这一步跨不过去。
然后我们细心想想,我们生生世世被什么害了?被「自私自利」这个妄想执著害了。怎样破除这一关?我、我所,必须要舍得干干净净,这就讲放下。从前章嘉大师教导我,先从「我所」下手。「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先从这里放。常常想到佛教导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将不去就是带不走的,带不走的应当要放下。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带不走,死了带不走;我的财产,死了也带不走,一分钱也带不走;我的地位也带不走,我的名誉也带不走,名闻利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我的眷属,我的儿女、我的子孙统统带不走。带不走要放下!放下不是不负责任,一样要负责任,认真负责教导他们,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净,把亲情转变成真实智慧,把感情转变成理智,这就对了,那就跟佛菩萨一样。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这个心里头毫无牵挂,从这里著手。然后进一步,「身」也带不走
。先断我所,「我所」舍掉,然后「我」也舍掉。我这个身带不走,身不是我,身也是「我所」,也是「我的身体」,不是我。常常这样观想,人就生智慧,这是观。统统放下,「我」跟「我所」统统放下,再也不执著,这样才能够入门。入大乘之门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入小乘之门就是须陀洹初果。你要是不能放下,你就永远入不了境界,永远作凡夫。学佛学了一辈子,天台大师讲「名字位中人」,名字位中是有名无实。名字位中人。你还是轮回心,你还是造轮回业;在六道里面,善因感三善道果报,恶因感三恶道果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毫无成就。出六道轮回到四圣法界,才算是小果。诸位要晓得,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小果;小果有四种、有四等,统统是小果。离苦得乐,离三界之苦、得四圣法界之乐,这个乐不究竟。必须还要向上提升,从相似位提升到分证位,才算是真正成就了,证得大果。到如来果位,那叫究竟圆满的果位。要不断向上提升,上是不断放下,放下就往上升。没有别的,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所以在我们现前是先伏烦恼,再断烦恼。妄念不能不伏,要懂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