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四信

发布时间:2022-11-21 10:55:58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四信——清净行系列讲座之一

  2004.4.23

  我们生活在红尘中,对自己的身心往往失去把握,在这种躁动和紧张前,我们希望有一个安心和休息的地方,但是这个休息的地方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麻醉和转移。当转移和麻醉之后,当这种紧张躁动的情绪再次发作的时候,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伤害。由于我们对佛法的认知层面了解不足,不够透彻和圆满,导致信仰对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干扰甚至是很大的伤害,那么如何利用佛法的智慧和道理解决现实人生问题?使人生达到和谐、美满、健康,让自己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乃至婚姻各个方面都能够更加顺畅喜悦,更加的具有艺术化,这是我们学佛者所要追求的,无论修行的是哪一个宗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佛教的四信。

  一般说起信佛、信法、信僧,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可是我们眼目耳闻所谓对“三宝”的信心和信仰,若以正法来鉴定,则不是很智慧的,甚至它是带有一种迷信色彩的。那么我们强调说“四信”:第一信真如,第二信佛,第三信法,第四信僧,以此来建立对佛法的真正信心。

  为什么第一要信真如?这个问题源自于这么多年来修学佛法的体会,也和到处讲经说法看到的一些现状以及佛教修行者表面的一些流弊产生的一些感慨。我们信“佛、法、僧”,但是对我们自己不相信,对真如不相信。佛法与其它宗教根本不同的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性”。其他宗教说“上帝”也好、“真主”也好、其他的“神”也好,都说只有一个,他是全职全能的,他安排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解决我们生命的一切,我们信仰他,死后就随他去“天堂”,如果我们不信仰他,哪怕我们在世间是十全十美的人,死后也要受到惩罚。但“佛法”不是这个样子,佛法所讲是“真如”,那么如何是“真如”?当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刚刚成道的时候,三叹奇哉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佛陀三叹此语,他发现的是什么呢?大地一切众生,依据佛法“六道轮回”说法,我们人类、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牲、饿鬼六道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也就是说众生皆具有和如来、佛、觉者一样的本质、特性、功能,但为什么没有开显出来呢,就是因为“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要相信真如,就是这个样子,在我们的内心里面给自己奠定一个信心,这是很根本的。

  我们是什么?就是“迷惑的佛”;“佛”是什么,就是觉醒的人,差别在此。迷惑的佛,其本意,打个比方说:我们都是矿石,都含着纯金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过加工和打造,所以我们是矿石,可是矿石不是顽石,是蕴含了真金和宝藏的矿石。而其他宗教呢,则以为不是每个信仰者皆有成为“上帝”和“真主”的可能,我们只能是被动的,服从的、接受的,是单方面的、从高到下的;但是佛法“真如”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真如佛性”,这一点在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信成就处,佛祖现成”,就是一切现成的意思,真是如此!这里推荐大家读此论,不能把我们最根本的修行指导的最高原则和方法放在这里,我们对这一点不相信,我们修禅宗不太现实。因为禅宗讲“不依佛法僧、不依身口意、不依心意识”,那么依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独立不倚,与觉者不二的觉醒和决心来修行。那我们修净土法门也是一样。大乘《无量寿经》中最根本的既不是四十八愿也不是其他,而是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做佛”,这是修净土法门,其他宗派也是一样。这就是相信真如是我们第一个要信仰的。这种信仰建立起来了,那么尽管自己还没醒觉过来,不具备掌握佛法的正法,还没有圆满了解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具体正修、正行、正实践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什么忧虑与恐惧了。

  我是一个睡着的佛!我是一个有待开采的佛!是一个有待成功去除烦恼、无明、妄想、执取,等待清静的佛!有这样的信念,那么哪怕我下地狱也不担心。哪怕我现在还没有机缘去寺院皈依三宝,求得正行,但是我已经知道我离成佛不远了,因为我具备成佛的可能性。那么这一点上无论从现在的物理学、数学上来讲,只有具备成为什么的可能性才能成为什么东西。否则煮沙永远是沙,是热沙,煮了一万年,也只是热沙和冷沙的区别。但是煮米必然成饭。只要火候到了、方法得当,米到一定时候一定成饭。那么我们修行是因为具备真如的佛性才能成佛,所以相信真如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佛教的四信,首先信真如,这在大乘了义的经典里到处可见,比方说:《妙法莲花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首楞严三昧经》《维摩诘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如来藏经》等一系列了义根本的经典里面强调了这件事情。强调我们的真心,强调我们的佛性,奠定了这一信心,那么对自己的信心就不可动摇了。

  然后下一步,我们信仰的是佛。在不知道真如本性的情况下信佛导致的弊端,很可能就是把佛当作教主,类似于其他教派一个全职全能的神,来主宰我的一切。这样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以为佛陀高高在上,坐于莲华台之上,左手拿着计数器,记着张三念了一万声了,好,给你个罗汉果,李四磕大头已经十万八千个了,也应该给个果位。很可能把佛当作惩恶扬善的教主。唐代曾经有个书生做过一副对联讽刺挖苦这件事情,说:“和尚能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针对和尚超度死人这件事情来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有见地上的另外一种偏执,但也同时说明我们对佛的信仰走上了一个极端。我们把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完全交给教主了。佛不是我们的教主,真正严格意义上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导师、是长者,充满智慧慈祥的、对生命有情有着无尽的怜爱的长者。这样的一个人,我们信他,决不是把自己的生死、烦恼无明交给他,由他来解决。这不是佛法的特色。所谓信佛是把他当成老师,当成爷爷,当成长者,这样子去信。这样我们同佛没有距离。如同我们是小孩子,乃至成长了,我们会不会在爷爷奶奶面前隐瞒什么呢,乃至做了错事可能在父母面前会害怕责骂,可是在爷爷面前我们会隐瞒什么呢?我们愿意告诉他,让他包容我们。所以信佛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把佛真正当作老师,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真正的实相,不是假象。实实在在的法理,并不是他创造的。这同宗教不同。宗教说,世界都是由宗教主创造的。佛法说,世界也好,我们的人心也好,生存环境也好,肉身也好,都是缘起而来。生命本身由业力而来,生命本身所依存的外在空间也是由于我们的共业所感而来,缘起而来,不是佛创造的。所以我们对他的信仰从天上极乐拉回到人间,他是同我们在一起的。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拉着佛陀的手同行》,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查找,可能在网上会有,我自己都不知道了。确实佛陀同我们是在一起的,这样我们修行佛法就会避免很多的问题。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法就在世间上,就同我的生活在一起。同我的生命,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样的态度不是佛教徒才有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的。佛是一个大觉者,充满智慧和慈悲,我们生活在世间,谁不想身边的人都具备这种慈悲与智慧,充满对生命的怜爱,对他人的怜爱,对生存空间的怜爱。这样的态度是——佛——所有世间一切的老师。这样我们就会真正明白“三界导师,人天慈父”的意思。现在我们把佛陀推向了极乐,放在高高的天上,只成为佛教徒的专利,把他同世间隔离了,这不是佛陀的关怀。

  我们第三个要信的是法。受三皈依时我们要“自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法,初步看就是三藏十二部,《乾隆大藏》也好,《续卐字藏》也好,日本人编修的《大正藏》也好,乃至《频伽藏》、《洪武藏》、《碛砂藏》。但是那些只是承载,记录,传播法的一个工具,本身并不代表法。真正的法在哪里,真正的法在我们的心里。三藏十二部现在我们有可能放在光盘里,拷在电脑里,占用的空间也不过就一点点。但是即使这些被我熟悉熟谂,倒背如流,如数家珍,可也仍然是白纸黑字,仅仅是在记忆中流过,同我的生命有什么瓜葛,同我生存质量的提升又有什么关联。如果三藏十二部,如果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真如实相”这些东西不能够化成生命的一部分,那这个法仅仅是法本、法卷、法意、法的教材,不是法!也就是说真正的法只有在我们的心里面,也就是说佛法的一切道理在我们心的层面接受了,理解了,然后由心推广身口二业,由身口二业再往上推,推到心念精神层面,从生活感知的层面到理性的层面,从理性的层面到悟性的层面,从悟性的层面到觉性的层面,从觉性的层面到实证的层面。这几个层次逐步的法就成为自己的,这时候我的身心的存在,所言所行自然都符合法理。

\

  这里讲一个故事,6月6日,是一休禅师所在的金阁寺晒藏经的时候,每到阳历6月6日这天寺院的僧人就会出来,把经书铺满山坡来晒,用风吹,称为晒藏,晒经。别的和尚都在晒经,一休和尚躺在草坡上,把肚皮上的衣服撩开,有人问你在作甚么,他说我在晒藏,那人问道,你的藏在哪里,他拍拍肚皮说我的藏就在这里。当然这是禅宗的公案,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法。但是实际是要破除我们对文字相的执取。

  我们南禅的六祖大师也是中国禅法真正的奠基人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真正将他变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文字就可以不依赖了。然而法又分次第,有正的,有偏的,有顿的,有渐的,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对我们来说,具有知识,能够了解根本教义方法的时候,要接触最了义的,最根本的,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得少为足。要给自己提出高的要求,严的要求,让自己向上提升,不要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对自己说,我得到这个已经够了。当然对自己来说,找到了让自己心安的法门,佛法中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已经得到了,有了入处了,那么从禅宗的修行上来讲你已经入佛知见了。但是我们生活在今天,尤其是广大的在家教徒必然要同社会发生各种层面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只是懂得自己那点方法是不够的。众生的烦恼是无穷尽的,众生走入佛门的方式也是无穷尽的,因此我们要广学多闻,一本经一声佛号,这种说法是大大的有问题,不够圆满的!当然对那些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处在偏僻的地方,没有机会也没有文化水准,没有机缘,周围没有寺庙,法师,善知识来提示这些,那么不要说一本《无量寿经》、一声阿弥陀佛,半声阿弥陀佛也够了。这完全要看根基,但这对我们就不够。所以要懂得法的正和偏,满和半,圆同不圆,了义和不了义,顿和渐之间的关系。要分得清,要给自己找到这种安身立命之处,不要得少为足,浅尝辄止。

  第四个信仰的对象是僧。“自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僧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圣贤僧,一个是凡夫僧。圣贤僧就是我们看到庙里面的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诸大菩萨,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乃至佛陀的十大弟子:迦叶、阿难、罗候罗、舍利弗诸类的。这些圣贤僧可能就和我们在一起,可是我们肉眼凡胎,可能把手对面,一起吃饭共事我们也不知道,认不出来的。因为圣贤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说我一定要脚踩莲花,端身正坐,手持莲茎,左手拿接引的莲台,坐下文殊菩萨的青狮,普贤菩萨的大象,观音菩萨脚下踩的鰲……这都不一定,也许昨天骂过我们的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所以圣贤僧我们现在很难见到,那么我们现在要信仰的主要是凡夫僧,也就是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的这些僧。

  当然凡夫僧因为传承不同大概分三个类别,一个是南传的,以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三个国家为主,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这些南传的僧人,上座部比丘,他们奉行的戒律以比丘二百五十戒为主。不持金钱戒,赤足托钵戒,过午不食戒都是他们要遵从的。因为他们是托钵乞食,所以我们要能够区分,在那些国家如果一个比丘到了晚上吃饭,那是很被大家瞧不起的。还有就是藏传佛教的僧人,一些喇嘛、活佛、堪布、高僧,这一点我所知甚少,可能在座的一些人很了解。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汉地的僧,汉地的僧人除了比丘戒之外还要持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梵网菩萨戒、梵网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成正觉在定中说法,有三部:《华严经》,《圆觉经》、《梵网菩萨戒经》。这三部经不是给凡夫说的,是定中给菩萨说的,汉地的比丘菩萨戒就是依这部《梵网菩萨戒经》。在家人也有受菩萨戒的,是以《优婆塞戒经》为主的,六重二十八轻,出家人是以十重四十八轻为主。

  民国时期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法的特质在于禅,中国比丘受的戒律是以大乘菩萨戒为根本,菩萨戒分三条: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包含比丘戒的;摄善法戒就是一切的善事要奉行,这就是菩提心;饶益有情就是帮助他人,所以南传比丘是以个人的修为为第一,他不去帮助他人是天经地义,没有人能说他什么,接受他人供养天经地义。但是在汉地,比如说唐代的百丈禅师所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是他最著名的公案。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一百多岁的年龄,在云居山上还亲自劳动。

  南传、藏传、汉地僧人,这样三类的僧都是我们要相信的对象。但是相信的对象,这里有一个界定,因为这也有很多的现实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僧的什么东西?我是相信他个人的影响力,相信他个人说的法,还是信这个僧人所在的僧团?这里面很难搞清楚,因为这其中是交叉的。有时一个寺院、一个僧团完全是由于一个僧人所影响,出了一个祖师,使这个寺院成为一方影响所及;有时是一个僧团,它的组织、它的作为、它戒律的精严,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它的信徒产生了良好的信心,有些时候又是他们施教的方法,因此,我们对僧的信仰比较杂些广些,这也是让我们在家人最无所依从的一点。

  现场有一位从甘肃来的听众,大概在96、97年在甘肃曾经有“二宝”弟子,就是只皈依佛,只皈依法,说僧都是凡夫僧,凡夫僧自己的烦恼都没有断除,我去拜他是不可能的,我只要拜佛、拜法就够了,我只当“二宝”弟子,所以有很大的骄慢产生。最近几年这种影响就少得多了,这事情发生在甘肃,但不是说甘肃没有佛教,历史上甘肃的佛教很兴盛,有鸠摩罗什大师的足迹,大师影响仍然可见,还有敦煌壁画,他们有历史。《金刚经》说: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那些古大德过往存化过的地方,护法都在,力量还在,所以相信佛法还会很兴盛的,它毕竟有基础,有那种底蕴。

  所以我们说这是佛教的“四信”: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那么这四信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再指导我们的修行,这个就容易了。首先,我就是佛,这个大家想想看,我就是佛,如何让这个睡着的佛,让含金的矿石成为好的东西呢,成为一个真正醒来的佛,成为真金呢?我得有个方法,法太深奥,太广博,我到底用哪个法呢?那么就需要有僧,圣贤僧不在,由凡夫僧来指导,所以由相信真如,而导向去找法,由于要了解法导向信仰僧。那么僧,佛在僧数,佛陀传下来的法,有这三个自然的导向。我们知道,佛完全做到了这些,佛陀是真正的导师和过来人,指导者。这时对佛的信仰不再是有求的、有形的,而是发自内心对老师真正的敬仰,这时的信是真正无求的信,这时就是天塌下来,即使“李洪志”之流说:你来吧,你信一天、转一天*轮给你10万块钱,你也不会再信。这时候对佛的信心是扎了根的,所以我们在菩萨的位次“十信位”中,“信”就有十个层次,这个信就已经扎根了,尽管此一生我们可能还不能解决问题,生死的问题不能解决,但实际离成佛已经不远了,这个最根本的基础打牢了,所以我们要这样对佛陀产生根本的信心,就不二了,真正不会让我的信念在信心层面产生动摇,因此这四个是四位一体的,信了佛就自然信法、信僧、信真如;信了僧就信佛、信法、信真如了;信了法也自然信其他三者。

  那么在日常生活修行中,怎么处理这四者的关系,到底是先对佛有了信心,还是先对法,对僧有了信心,还是对真如的信心?这个千差万别,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王维最早信佛是因为喜欢画画,画来画去发现所有的画家高人都是佛教徒,都是从佛教,从禅门中找到了智慧、画法的技巧和精髓,那么禅和真如是最接近的,苏东坡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后人评价苏东坡也是类似如此。那么他可能先从真如上了解,我既不需要出家,剃了头作和尚,不需要一天怎么吃素念佛,一手拿着念珠一手敲着木鱼,我就具备佛性真如,我就可以醒觉,只要我破除无名烦恼,他可能就从禅上、从真如上建立了信心,然后他对自己疑惑有些不明,那么可能找经书来勘验,经书勘验不了解就找个和尚来请教,慢慢和僧团建立了联络。那么换了另外一个人,可能我们马安奇,由于作研究,所以比较宗教,调查宗教信仰者和现实的关系,如何处理现实问题,那么信仰者肯定是由个体组成的,那么就牵扯到具体的个人,可能某个老和尚的个人魅力一下子感动了他,他觉得这个和尚好,同时这个和尚又懂得善巧方便,能激发起他宿世和三宝的因缘,奠定了他的信心,然后和尚所在的寺院可能在江南,可能在江北,可能会非常荒凉偏僻之地,但他都会再三前去,一个是拜他的师父,另一个是体会寺院僧团的生活,他的信心也可能是这样奠定起来的。那么我们广大的佛友和网友又是怎样呢?喜欢了解?喜欢谈禅?喜欢这些清净的句子?喜欢这些佛教的音乐让人心灵平静?慢慢的,可以说从法的方面进入。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从哪个方面进入,这四个是一体的,那么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心灵的问题,烦恼的问题,烦恼一旦断除了,智慧就出现了,这两者是当下的、是同步的、是直接的,是没有过程的。因此我们知道在《华严经》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的修行中是什么样的境界,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为什么要礼敬诸佛呢?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礼敬是没有差别的,希特勒——杀人魔王,我也要礼敬他,他只是这一生迷,但是佛性并没有因为他成为“希特勒”而减少一分,他的佛性还是那么多,所以我要礼敬他,这样一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有生命的一切都充满了敬意。吃素的人对其他的生命充满了敬意,那么吃荤的人,正当吃肉的人,对所吃的有情也充满了敬意,它以它的生命来满足我的口腹,真的了不起,所以充满了敬意,那么我们对我们生存的大地充满了敬意,每一脚踩下去,怕踩重了一点点加重了它的分量,让我脚步轻一些吧!生活空气中,对空气充满了敬意,让呼吸变得平静和缓些,不要那么张扬,不要那么躁动,不要因为我的躁动影响身边其他人的呼吸,因为空气从我口中吸进呼出,别人还要把这空气吸进呼出。如果我吐出去是躁动烦恼,身边人吸进的也是躁动烦恼。就因为敬意,充满了佛性的敬意,然后自己就变的谦卑和包容,谦卑让我们放下自我,包容让我们充满慈悲。所以佛法的修行,很多都不是刻意的,而是当你体会到一些道理时,而自然现前的,也就是无师智、自然智现前。你会体会到学佛原来是这样快乐,佛法是这样美妙,然后才知道,佛法给了我一个欣赏生活、拥抱生活的角度!原来生活是这样的奇妙,世界是这样的美好,身边打我骂我的人是这样的可爱,值得尊敬,值得去包容、怜悯和同情!大家看这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充满艺术和乐趣的生活,充满了享受的生活。因此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应该这样去信,由信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2004 年 4月 23日,讲于杭州三学读书会,根据录音整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