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立于世而出于世——谈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8 09:19:55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立于世而出于世——谈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刘先和

  随着梵净山多年的开发,人们对梵净山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梵净山是佛山,佛是梵净山的山魂,无佛无山,无山无佛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已形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梵净山是佛山的认知,在铜仁地区领导层已形成定论,这就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利的基础。

  我在铜仁地区生活、工作数十年,但对梵净山从未作过系统的研究。第一次与梵净山接触,还是在十多年前陪省里在铜仁召开的一次会议的代表登山。那次一大队人马行时进到黑湾河,我过远望梵净山,就初感到梵净山雄伟、壮丽及神秘的气息。后来走到梵净山山门,目睹山门诸境,一种梵净山灵气不现的感觉油然而生。虽深感梵净山佛缘深厚,但机缘不得当,佛光隐隐不现。那次上到山顶,一位向导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梵净山山顶诸境的许多传说,其中也说到了释迦牟尼与弥勒争执金顶之说。我当下大吃一惊,如此名山怎么还流传着这等传说。这不仅不符佛教名山形象,也有损佛教信众的感情。当时我仔细一默,此传说不过是前人的戏说而已,就像如今许多戏说历史,戏说皇帝的影视剧一样。但戏说得有个度,但凡过了度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有害的。梵净山此传说就过了度,若不加以制止,戏说流行,名山不名。此后我在多种场合,乃至于专门作文以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是未来佛为主线纠正这一戏说。时经多年,戏说已基本被正说所淹灭。今天我说出这些,丝毫没有显示我的觉悟之意,只是借此提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必须走上一条健康的路,要步入正道,要符合造就一座佛教名山的要求。只有这样,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才有意义,才有前途,才会为梵净山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提供正确指导和导向。

\

  佛学是讲因缘的。依佛学理义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及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综观今日的景象,梵净山佛教时逢殊胜因缘:梵净山佛协成立了;护国寺大雄宝殿落成了,今天还在这里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佛教开光仪式;众多有识之士聚集一堂来研究梵净山的佛教文化。这一切都显示梵净山恰逢盛世、盛时、盛事。在这样一个令人喜悦的日子里,我略感不足的是,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与梵净山的开放同步。为什么这样说呢?据我所知,系统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而且具有点规模,具有点档次的这是第一次。梵净山的书出了不少,但我没有看到过一本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专辑。梵净山已开发多年,旅游观光,资源考察的热浪一波又一波,有多少人依据梵净山的研究成了这样师,那样学者,那样专家。梵净山的知名度也早已飞传海内外。然而作为梵净山主体的佛教文化,却常常只是他物之上的附属,只是多多少少让来这梵净山的人感觉到一点,这的确令人遗憾。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起步晚的这一状况,使得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才匮乏,这就是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在我看来,从事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人,必须高人一筹。若是我们众多研究人士在梵净山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所领悟到的与一个游客差不多,那我们能研究出个什么名堂。既然要悉心研究一座山,研究一座山所形成、所积累的文化,那必须得透视她,要如庖丁解牛,一点一点的剖析她。过去我在职时,为完在有关部门交赋的作文任务,提笔之前总喜欢净梵净山托在手掌之中,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细细地观赏,非要看出点名堂来才下笔。

  众所周知,过去梵净山庙宇众多,环山就有48座脚庵。为什么是48座,而不是47、49座,或者凑过整数50座呢?我以为那是喻义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是最为方便大法。佛学里的八万四千是指无数无量之义。梵净山48座脚庵就告知人们:佛法在梵净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一方便大法的显示还告知人们: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地位贵贱、不管你财产贫富、不管你是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你来到梵净山,梵净山都接纳你,佛法都向你敞开大门。不知大家注意到不,梵净山与许多佛山不一样,她不是独门独路,她东西南北都可以上山,多宽阔的胸怀,多慈悲的佛法。

  有人问我,对梵净山金顶如何看?我告诉说,金顶是梵净山的精华,金顶是梵净山佛力的结晶,是梵净山佛法的显象,是梵净山佛教的中注,是梵净山佛义的象征。有缘之人面对金顶而立,必有佛法感应。何以见得?你看那金顶,从梵净山脊梁之颠巍然拔起,她根基于山而直插云宵,直指虚空。她喻义佛法立于世而出于世。她仿佛告知一切修行的人,解脱成就于世间,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必须在苦乐参半的娑娑世界中历经种种磨炼,以此开拓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若没有世间种种苦难的挑战与奋斗,生命的德性能耐只是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她告知一切有心学佛修善的人,一切出家与居家人都要以俗世为道场,都要如同这金顶一般,根基于世,历经风雨吹打,处于一切世事纷争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必然得以出世。这一切的理义全含在金顶之中。

  还有,凡登过金顶的人都知道,登金顶必须要途径一个观音洞。怎么要将金顶半腰上的这个洞叫观音洞?我们研究人员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我们理解了前人的苦心吗?读过《楞严经》的人知道,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而悟佛法,从而获得两种特别无上的妙用:一是向上应合了十方世界的众佛门具有的根本觉悟心和佛的慈力;二是向下应合了十方世界身处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和众生向佛的悲仰之心。过去我陪一位省里领导检查工作,他曾问我,佛教里怎么信观音的人那么多?我告诉他观音有这两大功能。为什么佛教信徒中观世音的感应故事最多,也就是因为观世音有这两大殊胜能量。你想上金顶,想从众生世界升入佛的境地,上应佛下通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就在半山腰接你。这还了得,我们平平常常一个业障深重的无明之人,稍稍生起一点善念,要上金顶朝拜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就在半途中迎你,多大的福分,多厚的善缘。梵净山的佛理太深刻了,太生动了,真是文笔难以表述。

  如何才能使梵净山的佛教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走向辉煌呢?我以为就研究人员本身而言,应该做好两件事。

  一是要学点佛学。佛学浩入烟海,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佛学是揭示宇宙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现象原理的一门学问,她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佛学不局限于佛教,她也不全归佛教所有,她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一个有心研究佛教文化的人,很难想象不懂佛学如何从事研究。因而,我提倡学点佛学。不需要学得很深,也不需要你去参禅悟道,但至少应懂得佛学的基本理义。这样你才有研究资本,研究的本钱。倘若你对佛学一概不知,你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庙只是庙,见金顶只是金顶,那你能研究出什么?记得梵净山上有一个景点,叫"万卷书"吧。我常跟人说,梵净山就是一本书,读懂了处处皆学问、处处皆典故、处处皆佛法。如何才能读懂?劝君学点佛学。二是要与时俱进。我们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全部意义在于认识梵净山,了解梵净山,然后利用她并发展她所形成的文化,以此促进铜仁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一切前人留下来的史料是死的,山也死的,如何能将这此史料转活,将山转活,这是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在教导弟子如何读经时说过这样一段偈语:"心迷法华转、心语转法华、颂经久不明、与义成仇家"。这里的法华是指《法华经》。读经是这样的,读梵净山亦复如是。要想不被史料转,被山转,而要去转史料、转山,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与时俱进。把握住时代的脉膊,把握住新时期佛教的运转,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研究就有生机、有活力、有价值,就能立于梵净山而出于梵净山。

  祝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早出人才,早出结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