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与择法
发布时间:2024-11-04 03:40:23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一、存心
即普通一般人所谓存心好坏的存心。明显的说,就是各人的精神重心力,注意在什么地方。依佛理来讲,凡人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而去作事,谋构成个己的荣誉利益为前提,置公共的幸福于脖后,则无论做什么好事、坏事,或施舍、结缘、修桥、补路等,都为这自私自利的心所笼罩、所驱使。以谋个己的利益幸福为目的,这叫做凡夫心。世界上有了这凡夫心,到极坏的时候,就演成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种种争斗的惨剧,造出种种不堪设想的痛苦;所以、在佛法中是不取此凡夫心的。还有一种比较前自私自利而造成种种苦恼的凡夫心稍进一步的,就是佛法中所谓小乘心。因为、凡夫完全自私自利,故盲目的造种种业因,致招生死等种种苦果;而小乘是因感觉到世间生死等痛苦,欲脱离了这些苦痛的关系,因之个己不造恶而习善,自修以自度,获得个人的解脱自在。
故凡夫是因造业而坠苦,小乘是由不造业而得解脱,较为超胜一层。可是其所站的立场,亦不出为求个人得解脱的自利,故在佛法中名为小乘心。前说的两重心,凡夫固然是自私自利;而小乘求个人的解脱,亦以个人的自利为前提而出发,同是一种不完善的存心。还有一种超越前二种以上,凡所作为,都以利益他人为前提。遇有公众福利的事业,甚至奋不顾身,虽牺牲个己生命亦不足惜,真所谓损己利他,这在佛教叫做大乘心。就是大乘菩萨积极的存心,完全把自己忘了,置诸度外,只管谋公共的利益,大家的幸福,亦即是佛心。所以这大乘心是值得我们人人学习的,大家应当学习的!我们能学习了此种存心,──即把各人的精神的重心力专注在一处,所谓;精诚所到,金石为开,把心集中力量去做公共道德的事业,那就会渐渐地将自己看轻,容易达到无我的境地。把自私自利心掉转为公众心,这种存心最为完美。
倘把这存心扩充范围,普遍而行,即可以成佛。所以、成菩萨、成佛,非向外驰求,是求诸自己,自己能存这大乘心去修习实行,普遍扩大,即是成了佛和菩萨,转凡夫而为圣者了。但这菩萨心和佛心,非灵奇玄妙的,而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所以人人皆应学习。如一家庭中互相亲爱,尤其是父母爱娇儿,会把全副的精神去教训、养育,忘记了自己的勤劳辛苦,这就是极完善的慈爱心。若个个人把这父母爱儿子的心扩充范围,去爱宗族、乡里、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人类,努力实行,那就各人现前的心,即同佛心和菩萨心无二无别。我们能学习菩萨心和佛心去爱护一切,则自然可得到美满的效果。如一家庭中各人皆以他人利益为前提,不怕个己的困苦艰辛,那这家庭中便呈现美满和幸福的现象!再推到社会团体,一团体中的人员,都以公众心去求整个团体的发展光荣,不畏个人的艰苦,这团体便自然地发展腾达。如中国年来极力企图民族的自由平等,谋人民的幸福,固能大家都本大乘的公共心去做到,则人人相爱、努力,中国即可强盛,同时、一切的天灾人祸,亦渐形于消灭,便成了一个无内患和外侵的强健国家,再推至世界,人人都以全世界人类的福利为前提,即世界上一切相斗争杀的恶事,皆可息灭,便成了真正自由平等的乐园!
所以、我们欲想家庭好、社会好、国家民族好、乃至国际人类好,需要根据这种大乘心去做;同时、这大乘心做到究竟成功,便成了菩萨或佛。中山先生说:世人仁爱心有三:一、救国的仁爱心,二、救人的仁爱心,三、救世的仁爱心。这三种就是大乘菩萨所发的心,做到圆满,即成佛心。故中山先生谓佛为救世之仁,就是把世界种种博爱事业皆包括在内;而在中山先生,则在实行救国救民的心。所以、我们能把自己忘了而为公众,则便成了菩萨心,再广大扩充,即是佛心。佛心是爱一切众生如一子,如世人有甲乙二子,甲美乙丑,即把全副精神注意于甲,有偏爱心;而佛是博爱众生如一独子,若有众生受苦,比自还苦,众生受乐,还同自乐,如此佛心,人人应学,即菩萨亦学佛心而成佛。所以、现在我们应人人去学习菩萨心而成佛心。既学习菩萨心和佛心,把自私自利的凡夫心和小乘心放弃,即成善良的存心。但存心虽善,要寻择好的方法,使其动机成最善良的存心,而坚固不发生动摇。
二、择法
要把前说的为公忘我的大乘心建立起来,使充实力量,不生动摇,那第一、须要信心,以信心为基础,才能坚固实力。中山先生所谓:;有信仰方有力量。但我们怎样去建立信心呢?这就要放大眼光去观察世界历史上古今所有的人物,那人格极伟大的,学识极圆满的,道德极高尚的,就可依而立信。如佛是人格、学识、道德最完美者,但并非创造或主宰世界的,而是觉悟到亲证到宇宙万有真相的,从证的境界中而流露出无量的言教,自古迄今,有无量数弟子──僧众──依法修行而证佛所证。所以、我们应依佛、法、僧为凭证,而去建立真正的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有了信心,则学习佛法中的大乘菩萨心,去为公众利益事业而服务社会,就容易达到无我的境地,所以须从佛法去立信。第二、要行十善规范,就是各人在行为上要有一定的规范。在佛教中最普通的规范,即是十善业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前三是身业,后三是意业,中四是口业。能够在行为做到十善,则得益莫大;如不杀生即成仁爱,乃至不愚痴即得智慧,故人人要依十善业道而规定行为。第三、须修般若智慧:即除去种种的邪见、邪分别、邪思维,依佛理去悟解,便可得到般若真智慧。得到了般若真智,便如杲日当空,破除一切黑暗,无明荡尽,烦恼消除,就同佛一样地去证到万象森罗的真理。十善业道与般若智慧的义理,广而且深,因此次是来贵地讲十善业道经与般若心经,所以、现在先略略地说其大意,详细还要讲经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