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探究(十八)
发布时间:2022-10-04 16:54:24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十一 、正定解脱
本愿是了脱生死最重要的修行过程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土之中的天人,不在正定之中,不能够达到寂灭解脱的境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前述五~九愿获得五种神通的根基,就是从本愿修持正定而来。因此本愿是开散前面神通诸愿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引大愿。而修成本愿正定解脱的过程,就在于首先认识自己的散乱心,依循八正道的正规修行方法,探寻到了脱生死的源头,才能踏上正定解脱的安稳之道。不仅在我们世间的修行者,以八正道做为修行的导引,就是往生净土的方法,及净土世界的众生,都是遵行出世的八正道在行持。所以本愿是奠定前十愿达到了脱生死理想最重要的‘修行过程’。又因‘上篇’旨在阐述佛道的入门’——筑基问题,而此‘正定解脱’愿,正是承续前述十愿筑基入门‘修因’,及走向成佛之道极其重要的基础‘修因’,笔者为使初机者研读本愿时,能够从此启发学佛的向道心,就此投入弥陀本愿‘正定解脱’的接引理想中,往生净土,速了生死,稳固‘正定到解脱’的基本因行,故而所论述的文辞也最长,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旨在引导初学者明白学习佛陀定慧的第一步首先应认识自己的散乱心,再引进如何踏上修持正定的稳当步骤,最后以禅行者的八正道与念佛者的八正道两者不同的修学过程,将每一正道以独立单元说明,归入本愿的重心。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1、为什么人类的心都是散乱的呢? 我们看在今天的世界里,一般人的心,大都是散乱的。为什么说人类的心,大半都是散乱的呢?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出来。平常我们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冷静理智的头脑,是很难客观的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处理好。尤其一个人平素若是急燥的性情,遇到紧急的情况,更会显得焦燥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只会口里紧张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或者冲动的不顾事情的后果,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立即反应,一意孤行。根本不知道应该先把心静下来,马上整理一下头脑,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原委,以最迅速的动作,做最有效的处理。倘若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某种突发的事情,也可以就近的求助于好邻居或者是亲戚朋友,帮我们拿个主意,这样才不致于耽搁时间,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而且一个人如果个性容易冲动,这种人是最容易受骗的。万一交到不好的朋友,朋友知道他这种容易冲动的个性,便会乘机会利用他的弱点,使他在朋友处心布局下,更容易暴露他原本冲动的性情。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早已吃亏上当,得罪朋友,自己尚蒙在鼓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都是平素急燥的个性害了自己。
而为什么一般人的情绪,比较容易冲动呢?因为人们平常的心念,就像万马奔腾般的动荡散乱,根本不曾冷静下来过,也不曾思索过什么叫做散乱心。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常常容易闹情绪,耍脾气,而且一个人越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越是会恃宠而骄的任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的顺势发展,从来不知道如何检讨自己的缺点,自我反省。尤其在今天工商业这么发达的时代里,人们为了日常的生计,每天不断的奔波劳碌。成天心里所想的,就是我要怎么样的利用各种手段,赚取更多的金钱,我要怎么样的保有我在社会的身分地位,今年由于经济不得要领,明年再想新的花样,再接再励,明年生意垮了,后年受到不良朋友的引诱,投机取巧的利用非法的手段,走私、买黑货,以为只要一次走歪路,便可以捞回以前亏本的金钱,没有考虑到后果问题。人类内心追求名利的贪欲,是无底洞的,没有止境的。再加上日常家庭、妻儿以及周遭环境士种种大大小小烦心的琐事,更是让我们的思虑不断的在打转,不断的纷乱,总觉得心浮气躁,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如果再受到严重的刺激,碰到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有的人就会承受不住环境的打击,万念俱灰,甚至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为什么会有这些丧失常态的情形发生呢?因为一般人打从碰到问题起,就从来没有自我观察过,应该如何平心静气的往什么客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众生日常的散乱心在作祟。
2、为何称为‘散乱心’?
为什么是散乱心呢?好像一潭本来平静的清水,突然有人去了一块大石头下去,这潭清水,,就会泛起阵阵的挞漪,一霎那间,整潭清水,变得混浊污秽,动荡不安。我们凡夫的心,就像这潭动荡混淆的浊水一样,从来没有平静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心神不宁时,如果能够稍微往后看,坐下来,暂时将心缓和一下,心平气和的理智思考,把繁琐的事情,先来龙去脉的分析一下,反覆思维,什么是造成今日不好的因,什么是种下日后不好的果,从什么地方下手去做,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拔除过去恶因的积习。如果我们能常常利用一点点的时间去清理自己散乱的思绪,理智的思考日常问题的原委,很多凡尘俗事,在经过我们仔细推敲后,就可以豁然贯通,迎刃而解。就像那潭动荡的浊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一样。
3、理智的处理事情是降伏散乱心的第一步
尤其身为一个佛弟子,更要比一般人善于运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为什么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比一般社会人士更有智慧,比一般人更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呢?我们要知道,今天大家之所以会学佛,就是为了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高于我们凡夫众生的甚深智慧,学习释迦牟尼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如果当我们佛教徒遇到委决不下的事情时,不能够将平日所修学的佛法运用到世间上来,不能够将佛陀传授我们平素修定的功夫,运用到日常做人处事中,把散乱的心止息下来,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更能够理智冷静的分析事情,处理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学佛者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不能理智的处理事情,就证明我们虽然信佛,但是‘心思’还是和没有学佛者一样的‘散乱’!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在中部有一个妇人,他唯一的独生子突然失踪了,从早晨上学到下午放学一夜都没有回来,夫妇俩非常的著急。其中那位妇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发心受过菩萨戒,茹素严谨。突然遇到这种爱子失踪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而她的丈夫是个基督教徒,平常最疼爱这个儿子。今天儿子忽然失踪了,便厉声责怪他的妻子平常没有将儿子看好,才会让孩子发生这种危险的事情。并且恐吓妻子说,如果儿子找不回来,就要把妻子杀掉。这位妇人受了丈夫的责骂,伤心欲绝,在四处寻找之下,都没有儿子的下落,于是沿路一直找到佛堂来,求助精舍里的师父。夫妻俩到了佛堂,妻子便跪在佛前苦苦哀求哭泣的说:‘观世音菩萨啊!我平常信仰佛教,十分的诚心,你一定要帮弟子找回爱子呀!’说著就猛磕头,口里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又沮丧的说:‘我信佛好几年了,居然信到儿子丢掉了,佛祖没有保佑我,我以后不要学佛了。找不到儿子,我的丈夫会把我杀掉,他也会自杀,我们夫妻俩都不要活了。’说著又呜呜哭泣起来。
师父们看到这种情形,只有安慰她,叫她不要难过,一定会设法帮她找回儿子。顺便请问她的丈夫,这个孩子平常交友的情形,做父亲的,有没有注意到儿子最近有不正常的举动,交到壤的朋友,或者是别的原因,造成心情不好,还是有其他的家庭因素等等。当师父们和她的丈夫做了一番分析后,原本十分著急的父亲,渐渐的留意到师父说的话:心中反而平静下来,告诉师父说,他现在不著急了,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做,再到那里去找他的儿子。结果过了凌晨十二点之后,他的儿子自动回来了。果真不出所料,被不良少年恐吓,躲在暗处,不敢回家。
像这样自认为信仰佛教而没有正信的佛教徒,在现在的佛教界,很多很多。今天她的丈夫是基督徒,如果师父们也像那位妇人一样的不知道抱看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去发现疑问,解决问题,一旦她的儿子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不是令他的先生笑我们佛弟子都是迷信的崇拜菩萨吗?佛菩萨不是真的没有灵感了吗?左右邻舍如果这么一传下去,一定会四处讥笑佛菩萨在众生遇到灾难时,不会显灵了,以后还有谁敢来信佛呢?并且让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了,一定会说,既然佛弟子碰到事情也像平常没有学佛的人遇到事情一样的鲁莽冲动,坐立不安,不分青红皂白的迷信佛菩萨,把事情愈弄愈糟,甚至弄巧成拙,那么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又为什么要学佛呢?
佛弟子如果让一般人产生了这种疑问,不能够做社会人士的模范,让人们误认为佛教是没有智慧的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那么就不可能接引一般人学佛,让他们对佛教产生好印象,更别谈什么跟看学佛修行了。
因此我们为了要改变一般人对佛教的误会,度化人们学佛,更为了让自己在修行道上,更进一层,知行合一,必须在平时做人处世当中,发挥佛法度生的功效,将佛陀传授给我们的般若智慧,确实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四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佛弟子确实很慈悲有智慧,逐渐的对佛法产生兴趣,进而信仰佛教,这样才能够改变一般人对佛教不正确的观念。使自己从此调伏‘散乱心’,踏上学佛的根本目的——修学‘正定心’的正确学习方向。
而要如何才能有那种明辨是非的智慧与慈悲心呢?当然是从正定而来。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样才能获得正定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平常散乱的心先沉静下来,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来,冷静的观察世间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会逐渐地领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认真的依个人的因缘,修持各种法门,渐入正定,自然不在话下。而以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凭著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业的努力,日积月累之后,便会察觉出,原本散乱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潭混淆的浊水一样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的体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够心灵手巧的灵活处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乐的假相迷惑住了。这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静心功夫。当然离修行者正定的功夫,还相差得非常非常的远。但是我们有了这初步静心的功夫,对于世事的变动,就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们,碰著事情,那么的没有主张,不知所措了。这也是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平常庸庸碌碌没有宗教信仰者明显的差别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脱无常的生死,进入修持正定的过程,就非要有善知识引导修行不可。没有善知识引导修行,自己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寻找不到了生脱死的根源。如果我们佛弟子连最粗浅最基层的静心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心乱如麻,与社会上一般人没有两样,那还谈得上进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吗?况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够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够了脱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与弥陀此愿接引众生到净土获得‘正定解脱’的教导修行大愿相应。再说这种由深入正定而解脱的功力,如果没有善知识循循善诱的长期指导,不经过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证得的。在今天的台湾,又有几个能够像广钦老和尚一样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渐深入正定呢?当然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过我们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脱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由祖师们所创立的佛门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个宗派修行得法,获得解脱生死的圣者,从古至今,不在少数。
但是,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凭心而论,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机,实在太愚钝太没有智慧了,许多释迦牟尼佛对大菩萨所开示的甚深圆顿的修定法门,不是我们今天善根浅薄的众生,能够不暇思索,不用分别,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极高深最无上的顿悟心法,必须宿世累积了无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缘成熟,具备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够当下与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就是领会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间便开悟了。而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众生,能有惠能大师的智慧与根器呢?我们凡夫众生这种小根小器的角色,实在不如惠能大师的般若智慧于万一。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1)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而般若智慧的领悟与获得,不是末法时代一般的钝根佛教徒能够体解的。
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样的根器,适合在修定时直接修般若的‘无相大定’法门,便曾经在般若经中告诉他的大弟子说:你们知道什么样根器的众生,能够受学无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义吗?有二种人,可以领受般若空义;是那两种人呢?一种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罗蜜的阿鞞跋致菩萨,也就是已经证得了不退转位,得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另一种是长久以来,行特六波罗蜜,常常跟随著善知识学习大乘空义,得到‘内福德’和‘外因缘’的力助;内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讲的本身已经久行六波罗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缘即是多生累劫以来,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向导。这种修行者,虽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萨,但是因为他久远劫来,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积集了深厚的福德与智慧,能够信解、行持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说,对于这两种大道心的众生,可以为他们宣说般若深义。
(2)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主义
释迦牟尼佛又认为有一类初学众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乱心,认识八正道的修行步骤前,不可以为其宣说般若深义,是那一类呢?对于新发心求佛道的新学菩萨是不可以为他解说般若波罗密的‘空’义的。为什么不可以对新学菩萨宣说般若深义呢?因为新发心求佛道的菩萨,他们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说,对这种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学菩萨讲说毕竟空法,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知见,什么样错误的知见呢?就是当新学菩萨一听到万法皆空的真理,便会很自然的生起执著空义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说,如果宇宙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那么我又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这样一切皆空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
佛说,如果一个初学菩萨,听到般若空义,而没有甚深的智慧去胜解微妙法义,做这样错误的见解,不再积极的像以往一样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会暂时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业,而走向外道恶取空的无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却不能够分辨。
(3)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所以佛说,对于一个新发意的菩萨,新发心的学佛者,应该先教导他们取相分别,就是先彻底的明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与原理,等他们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够深入了解体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够慢慢的带引他们走向无相般若的大定觉海中。
(4)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而且在佛经上记载,从我们凡夫众生发心信佛学佛开始,要经过许多大劫的勤修六度万行,才有资格称为新发意菩萨。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几个众生有如佛经上所说新发意菩萨多生累劫修行的资格呢?我们通常对一个非常发心行善、护持三宝,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会赞美他是菩萨发心,菩萨转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鼓励爱语之词,对于佛经上所说的新发意菩萨修行的条件实在是不能相比。
虽然今天我们众生的根机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还是很慈悲的将三藏十二部经典,由诸大弟子集结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纵然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因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够领会甚深的法义,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够听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扬最究竟的般若法义,为我们自己来世的修行道上种下菩提种子,而不致辜负释迦牟尼佛谆谆的教诲了。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佛陀就是因为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愚钝,所以对我们五浊恶世罪业深重的众生,特别开了一个最方便最契合我们末法根机的法门。由这种方便圆顿的特殊法门,可以让我们慢慢的由最正确的观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证不生不灭的涅槃,永远解脱生死的束缚。这个法门,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门,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法门,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简单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发了很多时间去修去做,却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却是不简单。而这老老实实定心念佛的功夫,是从那里来的呢?对于宿世就种了念佛种子的众生,只要一听到佛号,稍微受到善知识的开导,便可以激发他们宿世的根器,万缘放下,认真念佛。而像我们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浅薄的众生,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善根,以达到老实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从闻思修下手的方法。用这种闻思修下手的功夫来激励自己专心念佛是再好也不过的,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过程中所领悟出的最正确、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径。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1)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什么是闻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为什么说要得到正定,必须从闻思修下手去做呢?这又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里的每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从闻思修入定,进而正定念佛的问题,必须和读者深入简略的探讨一下。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过去曾经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他长大成人,出宫游行城外的时候,忽然看见、听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个过程——这就是闻;他的感触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人生要经过这生老病死短暂苦恼的过程——这就是思;他为了要解开人生生死的渊源,不惜割亲舍爱,半夜逾城出家,经过六年日以继夜的勤苦修行——这就是修,终于得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整个过程,就是明白的告诉我们说,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脱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的四个过程。
(2)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不会去深思,也不会去探讨,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就是因为庸夫俗子,不会用他们的理智冷静的去思索、去追寻这个无常人生的根源,所以无始以来,一直无法突破这个现实假相的人生;永远做妻子儿女、家庭事业、名利权势的奴隶。
因此碰到事情,会不会用我们心眼去观察、去理解,进而找寻事物的症结点、究竟面,在平实的人生中,发现真埋,发现出苦的生机,我想这就是圣人与凡夫基本的差别点了。
(3)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佛陀并不会贪恋现有的享受,因为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乐,短短的数十年后,都会随著无情的岁月,化为乌有。佛陀从观察出任何人都超脱不出世间生老病死的深渊开始,到厌弃这个幻乐无常的王宫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后,说法、度众,末入涅槃的这段期间,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举一动,在在处处,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问题是众生无法领会出佛出家修行、弘法过程中,以身示法的真义。
初机者以为‘闻思修’是佛经上某一种法门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人生中,去观察、去体悟冠生的百态,从世间充满悲欢离合的事实中,去思惟、去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凡夫众生唯有从发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欢离合痛楚的经历中去面对现实、接受事实,在经过一番对人生、世事磨炼后,才能够彻彻底底的在铭心刻骨的教训中,用我们的智慧,冷静的反覆领悟出人生苦空无常的真谛,才不会再被现实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关系
‘中论’上有一段名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这一段话,简单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都是用两种方式为众生说法,是那二种呢?就是以事实和真理二种方式为根本的依据,也就是依二种谛理为众生说法。所谓的事实,就是依世间上实在的事情为众生说法;所谓的真理,就是依经过任何时代,无论任何人如何的攻讦辩论,都颠扑不灭的绝对究竟的道理为众生说法。
如果一个人想要信仰佛教,学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须了解这个世间的实态与究竟真理两者之间相互的关系。如果我们想要踏入佛法大门,弘扬佛法,而不能够如实的分别这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二谛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谈真理就忽略了事实,谈现实又忽视了真理,那么依我们所吸收所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体认诸佛说法的本怀,觉悟佛法真实的义理,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