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为提高升学,建一座佛塔,父母官还找了风水先生?

发布时间:2023-11-21 03:20:10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为提高升学,建一座佛塔,父母官还找了风水先生?

许昌历史上文风鼎盛,汉末出现了颍川文化名人圈,以及围绕在帝王周围的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作为时代文化核心人物,将建安文学,推送到中国语文的顶峰境界。

然而,也许是才华横溢的人耗尽了许昌的灵气,从那之后,许昌的文化教育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明朝,许州历次科举考试不出状元,这对于通过科考而求得功名的地方官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万般无奈之际,风水先生给出了“偏方”!

提起许昌,马上想到的是“三国”,因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曾在这里号令天下25年(建安元年~25年196~220),许昌因此有一顶“帝都”的帽子。许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的属性,每次社会大动荡,中原地带最先受难,历史车轮所过之处,首先摧毁碾压的是建筑。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黄昏,踏访许昌,在最繁华的大街,和文峰塔不期而遇。打眼看上去,52米的8角12层古塔和新时代的高楼相比,算不上气势恢宏,但仔细想来,许昌留下来的地面古建筑并不多,这座佛塔的坚毅存在,必定是个奇迹,这到底背后是怎样的信念在做支撑?睹物思故人,由此借着这尊圣物的光环,窥探一下老许昌的一段前尘往事!

宝塔缘起

翻开历史黄页,清乾隆十年(1745)的《许州志》里用“王治安”的工笔画配以“甄汝舟”(许州知州)的诗文,记述了“许昌十景”,即紫微崇朗、两院英风、文峰耸秀、葚感涧流、灵泉瑞溢、西湖莲舫、潩水潆洄、灌台凝雾、石梁皓月、许田积雪。

《文峰耸秀》这样描述:孤耸尖峰削不成,十三层上插青云。分明一管生花笔,书破天章五色纹。

诗句里将佛塔比喻成“笔”,而且这支笔下能写出“天章”。这道出了文峰塔的缘起是旨在振兴文运的一个夙愿。

许昌历史上文风鼎盛,建安文学的成就被公认为中国语文的顶峰。然而,从那之后,许昌的文化教育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明朝,许州历次科举考试出不了状元,这对于通过科考而求得功名的地方官员来说,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明代万历年间,许州太守郑振光上任,下决心改变许州文风转衰的状况。据清乾隆《许州志》所录的《许州郑公创建文明塔记》记载:郑振光一边捐出自己的俸禄,将“学宫殿庑、斋舍桥门”进行修缮更新;一边决定“借培地脉,振兴文教”,即用凡人的力量,找“转风水”的办法。

当时的风水先生人为:“许州城地势平缓,没有高山大川、幽岩奇壑,因此文人显达者少。如果在城外巽方(东南方)建一座塔压住地气,许昌的文运就要走上坡路了……”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建文峰塔是一件深得人心的工程。郑太守在上任第二年,即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开始修筑文明塔(即文峰塔),一年后完工,成为许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又是佛塔?

雪仍然下不停,塔文化博物馆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群玩雪的大妈,此时腊梅开的正盛,它的嫩黄色和和古塔的身影相得益彰,衬托出坚毅的傲骨。文峰塔缄默不语,却见证了许昌400年风雨,每次人感到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总要求助于塔的力量。

文峰塔内供奉着白衣菩萨和文昌帝君。由此可见,明朝人将“佛神”视为一家。明代小说《西游记》里面也是这样描述的,神佛生活在天庭,各司其职,管理着凡世,深知人类的诉求。

这样的信仰之上,中国建造的古塔,数以万计,遍及神州大地,仅河南境内就有800多座,其中有200多座是明代砖塔,而许昌文峰塔则因精良的做工誉为明代砖塔之冠。

朝代更迭的战乱年代,河南人受的苦最多,而有了信仰,生活就有了目标。社会秩序大大改善,人们开始懂得啥叫“不务正业”,这也是古塔坚挺不倒的有力支撑。塔缘起于佛教,不可思议的加持,具有跨时代的力量。

浮屠

如何进一步读解“造塔”这一现象?旁边的文峰塔文化博物馆,很好地给出了答案。

到过泰国、西藏、缅甸,你会发现每个国家建起的佛塔都不一样,然而佛塔的功能都差不多。中国的佛教徒和工匠们结合传统的建筑艺术特征,把中国古代建筑内容极为丰富的寺观、宫殿、园林、亭、台、楼、阁、庑、轩等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建成了中国式佛塔。由外型来看,又细又长的中国佛塔,技术含量颇高。

然而,佛塔发展到明代,除了宗教的意义,建筑、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能,还表达出祛邪镇妖、兴文风、祈福寿、观敌情、观赏山水的作用。每一座塔作为一种工程技术的组合体,更包含着意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古塔因自带神圣气质,即使在战乱中也被敬畏,因而保存了下来。古塔为后人提供了立体的史料,生动的教材。

中国境内古塔林立,在山村、城镇、湖海,有的雄伟稳重,有的精巧飘逸,有的奇特而圣洁,有的华丽而拙朴。一座座塔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最好证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