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禅解 前言 本题之意 论者生平 禅解方式
发布时间:2022-09-16 10:13:37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信心铭 禅解
前言
壹、本题之意
《信心铭》本论,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心法,所有修行的理论与方法,均包含在这五百八十四字里。此论虽短,但言简意赅;此论虽简,但意义深远。一切诸佛妙理,尽在此中,如果不用心体悟,是难以领略其中的涵义。
首先,僧璨大师为何命此题目?因为末法众生,沈迷五欲,执着深重,且意志怯弱,不易起信。正如《法华经》云:「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再者,《信心铭》此三字为何?「信」,真信。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所说之法,要能真信;对自己修行,要有信心;对所修法门,亦有信心。若对佛没有信心,怎么学佛?若对己没有信心,怎么去做?若对法没有信心,怎么去修?故此三者缺一不可。
「心」,是心作佛。离开此心,就无佛可言。您要成佛,并非每天跪着拜佛;您要成佛,并非嘴巴只在念佛。只要没有进入自心,您就成不了佛,为何?因为心是佛!自心是佛,必然成佛。《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肯如理修行,精进不断,必然成就。
「铭」,永记于心。将佛所说的法义,祖师所传的心要,「铭」记于心,其正见方能建立;念念不离自心,时时常生智慧。要如何铭记不忘?大乘经典常教我们,透过读诵、书写、受持、为人解说,自然可以深植八识田中。
「信」自「心」是佛,心外无别佛,依此教法,必将成佛,将此知见「铭」记于心,这便是《信心铭》之意。
常人不敢有此想法,常说罪障深重,能与佛结缘,已是万幸,哪敢妄想开悟成佛?此是邪见,而非谦卑。学佛不成佛,学佛有何益?五祖弘忍问惠能:「欲求何物?」六祖答:「唯求作佛,不求余物。」这不是很明显的答案吗?《法华经》云:「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只要听闻佛法,就有机会成佛。此经再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散乱之人,当他妄心止息,就可修成佛道,更何况是一心修学的行者呢?
最后,修学次第不离信、解、行、证。信是成佛的基石,若无深信则一切不能入;信而后能解,无解又如何明白真实义;真知才能真行,悟后起修乃是真修;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日久行深,方证菩提。然再以过来人的体证,明眼人的智慧,才可广度有情的众生。
贰、论者生平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有一居士,年约四十多岁,来礼拜二祖慧可大师,并问:「弟子身缠风邪之疾,请求和尚为我忏其罪过!」大师说:「将罪过拿来,我帮您忏悔。」那居士沈默良久,便说:「我寻觅罪过,却找不到。」大师说:「我已帮您忏其罪过。您应当皈依佛、法、僧三宝。」居士问:「今见和尚,已知僧宝。不知什么是佛与法?」大师答:「是您的心在作佛,亦是此心生起万法,佛与法本无分别,僧也是如此。」居士闻后,有感而发:「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心一样,佛、法亦无别。」大师知已悟,对他深为器重,随即为他剃度,且说:「您是佛门珍宝,法名就叫僧璨。」自此之后,他的疾病亦渐渐痊愈。
听完此公案,不知诸位有何感触?当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常会觉得是自己的业障现前,所以就想请高僧大德为您作法事、消罪障。僧璨大师于未开悟前,也和凡夫一样,想请慧可大师为他忏罪。但一经点化,让他领悟到「缘起性空」的实相。一切事相皆是缘生缘灭,了不可得,若不能体悟,则会执迷成疾;今已彻悟,故其疾渐渐消去。
迷时有分别,悟时无不同。佛、法、僧三宝,本是自性三宝,而非心外的事。《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三宝是要我们回归自心,使自心常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意思呀!
后来三祖僧璨,遇年仅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礼师说:「愿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脱。」大师问:「谁束缚您?」道信答:「没有人束缚。」大师直说:「那还要求解脱的法门吗?」道信言下大悟!
诸位是否思惟过,是什么在束缚自己?是别人、是家庭、是社会、是金钱、是感情,还是身体?原来是我们的脑袋,自我的意识,个人的偏见,累劫的习气,以及业力的牵引。但再深入观照,其实是对「我」的执着。因「我执」所以产生「我所」,自心无明,故引发贪瞋痴作祟,而其心被妄想、执着所缚。若了知诸法无我,五蕴皆空,就没有被束缚的我。
参、禅解方式
将本论分为十章,让读者有个整体的概念,再以白话直译每章的原文,使大众对此论可大略的认识,再逐句详细解释,并举公案来说明,有理有事有禅意,愿诸位以平常心,来细细的参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