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学佛者懂得百丈禅师《百丈清规》,才能正视大家对学佛的正确思想

发布时间:2024-11-15 03:38:28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学佛者懂得百丈禅师《百丈清规》,才能正视大家对学佛的正确思想

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禅茶文化的思想从历史以来就被融合一体,固有了佛茶一味,禅茶一味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而历史上多次的灭佛运动中,为何以古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慢慢衰竭,其各佛教宗派的衰落中,以禅宗派的佛教文化却能屹立不倒?大茶经汇集了历史各类书籍记载及现代考研书中论证总结出了几点。

第一、早在古印度时期,和尚是被禁止农作耕种的,都靠以信徒来供养生活,古印度佛教乞讨食物是正命,种植蔬果等是以致于伤害生命,这是早期印度佛教所不允许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乞讨是一种卑贱的行为,在中国的社会乃至现今,这种方式很难以受大众的尊重和认同,这是古印度佛教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就是唐武宗封建的政权对佛教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是税法改革后,取消了对寺院及僧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加之古印度佛教的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僧人面临着劳动力来源的困难及适应社会变动生存严峻。

第三、公元845年,唐武宗展开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破坏了四万多所寺庙,据有书记载,有二十几万的僧人被迫还俗。而各宗派中仅有禅宗派幸存。主要是因为许多佛教宗派,包括相宗、天台宗等,贵族的气派过于浓厚,自身解决的生活来源差的因素,难以适应当时社会变化的发展,而迅速没落。

这三点在唐武宗时期,是导致当时佛教中几大宗派衰落的重大原因之一。也因此在各宗派衰落时,禅宗派的适应当时社会获得了大力发展的机会。那么禅宗派为何在当时的情形下能屹立不倒,反而得以快速发展呢?

因为禅宗思想主要以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像其它宗派有着贵族气息。从六祖“慧能大师”传法以来,大师及僧人们不排斥生产劳动,不需要总依靠社会的供养方式,所以比较其它宗派,适应社会的变革能力较强

。在《茶与佛》书中记录,禅宗的发展机会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唐中期《百丈清规》后寺院农禅制度的建立。《百丈清规》是六祖《慧能法师》的三世徒《百丈怀海》法师制定的清规。而在禅宗初期,寺院尚无制度。《慧能》法师二世徒《马祖道》圆寂后,怀海继承了马祖的法统。制定了《百丈清规》,尊定了僧团的的组织基础及禅宗的制度。

《百丈清规》的规定中,一个受戒出家的和尚首先要做到五戒,接着在做到八戒,才能剃度当和尚。而在生活上,规定,僧众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实行普请,长老以下不分年龄都参与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就是佛教禅宗最大的改革之一。以至于古印度佛教的乞食生活,在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后,逐渐没落。禅宗的僧人们,在《百丈清规》的戒律下,都以自食其力。

百丈怀海法大师俗姓王,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人,六祖慧能的三世徒,继承了马祖道的法统。开悟后,因住在百丈山,故称为百丈怀海。在《百丈清规》的禅律制度中,还设立了严格的茶礼茶事制度。而规定的茶事中严格,所有茶事中都以茶事制度为主,不得随意。包括对贵宾宴请茶宴,茶宴的方向落座,都有明文规定。

以至于《百丈清规》规定后,佛寺的发展更加迅速,而茶事的规定文化层次的提高,僧人们饮茶不在于提神等作用,而是在饮茶的清净中发现自己,见性成佛,而后的河北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开创了“禅茶一味”的先锋。

关于佛与茶的渊源历史记录颇多,佛教的兴盛,禅宗与茶的渊源历史,从古印度佛教到中国的禅宗影响下,参禅、禅茶的历史典故,不管是茶经、佛经、禅语及各朝代的语录中体现着悠远的历史,在到古代的丝绸之路,佛教的僧人们带动了茶文化的思想进步。

中国佛教文化历史,需要更多的思想者传播。在当今社会下,很多人对于佛教的历史认知不高。从而对佛家思想观念有片面只差而言论,从大茶经以关注佛学文化知识及禅茶的分享,让更多的人学识到中国禅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也需要更多的人来探讨及进步,来正视大家对学佛的正确思想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