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全文网

关于皈依,你是否陷入了这些误区?

发布时间:2024-04-16 03:38:27作者:阿弥陀经全文网
关于皈依,你是否陷入了这些误区?

首先,皈依二字,皈是回归、还原之义,依是依靠、依止的意思。佛教的皈依指皈依佛、法、僧三宝。无始以来,我们妄想攀缘,逐念流转,苦海浮沉,无处依止,无处归宁,如今皈依三宝,即是以三宝为依怙、归向,在三宝的庇护下远离贫乏、忧惧、苦难及三界一切痴迷。

皈依是一切修行的基础。经常有人跟我说,只想开悟得智慧,不想皈依,也不想持戒、行善。这好比想在空中盖楼,不打地基,不要一至九层,直接盖第十层,可能吗?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心好就行,不害人就是第一好人,何必学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诚实地省察一下自己的言行,起心动念总不离贪嗔痴,如何能夸口说心好?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间给众生造成了多少恼害,有多少不予取的行为,说了多少妄言绮语,又如何能自诩为好人?不学佛,不知道看护身心,不知道圆满的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在不知不觉中造业,循业流转,不由自主,终究是既不能利己也无法利他。

关于皈依,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内心皈依最关键,只要心里皈依就行了,不必那么注重形式参加皈依的仪式。这个想法只有部分正确。

有皈依的愿望,在心里发誓皈依三宝,的确非常重要,但是要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还需要其他条件:皈依戒一般而言要在三宝所依前求受,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要在佛像、经书前,由授戒师按照仪轨传授皈依戒。其次,在授戒师传戒时,求受者对自己已经获得了皈依戒体有一种确信。这确信是很关键的,若只是对佛教有好感,有皈依的愿望甚至决心,但没有如法的皈依仪式,你就不会对自己已得戒体有确信。换句话说,你内心对自己是否真正算皈依了三宝这一点是模糊,不能确定的。

如法的皈依仪式,皈依的愿望,皈依的誓言,得戒的确信,这些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戒体无形无色,是否得到戒体,外在很难判断,而得戒者心里自有了知、确信。

是不是皈依了,要看有没有得到皈依戒,不在于是否有皈依证,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皈依证存在的意义。对一些居士来说,小心珍藏的皈依证寄托着他们很多的情感,其中有对三宝的信心,有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有精勤持戒的提醒,或许还有某段岁月的记忆。这样一张皈依证对于他们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或是向人炫耀的资本。

此外,皈依证上一般都印有佛像、经文,纵然它没有别的作用和意义,仅凭上面的佛像、经文等,就该是佛弟子恭敬顶礼的对境。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要走极端,要么认为皈依证必不可少,要么认为皈依证一无是处。其实,皈依证有也好,没有也好,只要受了皈依戒,就是三宝弟子了。

很多人站在佛门外面犹犹豫豫不敢皈依,主要是怕皈依后有太多约束,从此再也无法摆脱。皈依的确是一件应该慎重对待的大事,皈依之前要认真考虑,看自己是否能做到不舍弃三宝,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皈依

有人说佛教是最讲民主自由的,皈依之后如果发现佛法不合自己的脾性、意乐,不想继续学下去,完全可以再去皈依别的宗教,不会有人阻拦。的确,佛教不会限制信徒的自由,如果有人皈依三宝后又舍弃三宝,什么都不信了,或者改信别的宗教,他完全有这个自由,但是舍弃三宝是违犯皈依戒的,破戒会有破戒的果报,因果不虚,自然感降,不是人为的惩戒,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应的必然后果。我知道这么说肯定会让一些人失望。

我们前面讲过,皈依戒其实是比较容易守的,只要不舍弃三宝就没问题,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实在也没有别的方便之法可打消一些人的顾虑了。

皈依是许下依止三宝的诺言。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世间做事也讲究信守承诺,说到做到,最好不要变来变去,这是常理、常情。学佛也是这样,守住诺言并不是什么不可达到的不合理的要求。

至于进入佛门后会不会发现没什么可学的。这个顾虑大可不必。佛门有教无类,不论什么样的根器、意乐都能找到相应的法门。佛法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知识、智慧都尽在其中,可学的太多了。若是真心求学,不怕没的学,只怕学不过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